- 相关推荐
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觅知音难上难作者:于冬梅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叫做俞伯牙。他住在汉阳,天气允许时,他会到一座能俯瞰到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小山上弹琴。他喜欢独自抚琴,因为他觉得没人能听懂他的琴音。但是有一天,一个正在山上砍柴的樵夫停下来听他弹奏,当俞伯牙弹完一首曲子,樵夫叹道从未听过这样美妙的乐音。
俞伯牙非常惊讶,一个樵夫竟能欣赏如此高雅的东西,于是他弹了一曲自己创作的《高山》,然后问樵夫听出了什么,樵夫说他听出了泰山巍峨的山峰,俞伯牙惊呆了。他调了调琴,又弹奏了自己的另一支曲子《流水》,他又问樵夫听到了什么,樵夫回答说他听到了长江汹涌的巨浪。这太出乎俞伯牙的意料了,他总算碰到了一位与他心心相印的人,两人成了朋友。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将自己最亲密、最真诚的朋友称为“知音”,也就是能听懂你心弦的朋友。那位樵夫,叫做钟子期。
今日武汉,是由三个城市组成的省会城市:长江南岸的武昌,以及地处江北并隔着汉水对峙的汉口和汉阳。在汉阳的一座小公园里有一个小山包,上面座落着“古琴台纪念馆”。据说,伯牙当年就是在这座小山包上首次弹奏《高山》。从这里向东遥望,便是汉水汇入长江的江口。美国汉学家比尔· 波特先生在他的《禅的行囊》中写道,他几次造访古琴台,看到当地文史资料汇编中,记载两人的真实名姓应是伯牙和钟期。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其作品《警世通言》中为伯牙加了个姓,给钟期添了个敬称“子”。更重要的是,钟期并非是樵夫,他出身于音乐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宫廷乐师,他本人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音乐家。
公元前278年,伯牙和钟期相遇在了这个小山头上,流下了千古佳话。距古琴台百公里之遥的一座小山岗上,荒草芜杂间孤立着一座碑亭,碑亭后就是钟期的墓冢。当年伯牙赴北方出任晋国大夫,几年后辞官致仕,回到汉阳,却惊闻钟期去世的噩耗,丧乱之余,他来到钟期坟前祭拜,回想友人的生前种种,愈加悲从中来难以自抑,竟在坟前摔破心爱的乐器,发誓终生不再操琴。“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中国人都愿意相信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而不是民间传说。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每回读到这个故事,我便会想到寒山与拾得。钟子期死后一千年,寒山写下这首诗: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和伯牙一样,寒山感到无人能与他心意相通。伯牙遇到了子期,而寒山遇到了拾得:
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
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
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
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寒山与拾得的友谊,成就了浙东天台山国清寺和姑苏城外寒山寺。而李白在敬亭山中也许也并非独坐,与他一起相看敬亭山的,还有广浚。
一千多年前,李白于安徽宣州敬亭山中,邂逅了三十年前在峨眉山中认识的和尚广浚。他乡遇故知,广浚解下背囊中的瑶琴,只轻轻一拨,久违的峨眉山,一峰一壑,一花一叶,又都在蜀国音乐的旋律中生动再现。三十年前,广浚在峨眉山白水池畔,面对四山合围的醇厚秋色,用他闲雅的琴声招待旷代的诗人李白。广浚十指如飞,优美琴音如秋风,在万千红叶中簌簌踱步;如芳醪,令人不醉不止。于是诗仙写下: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与知音相处时,很多时候是无需语言的。
世间难得是知音。如伯牙之琴音,寒山之诗篇,广浚之禅声,和者寥寥,唯一知音能懂。若知音已逝,则琴可断之,乐可绝之,心可死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确是,谁能令你“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更多时候只有“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了。欲觅知音,确实难上加难。
【欲觅知音难上难】相关文章:
知音作文04-27
知音的作文09-10
知音优秀作文10-28
知音难逢作文06-06
觅春的作文08-31
知音难觅的诗句05-23
觅春优秀作文11-02
觅春优秀作文09-08
觅春初一作文05-04
觅春高一作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