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规章制度>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时间:2022-08-24 03:28:05 规章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人社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

  一、   行政调解调解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调解员管理制度。

  第二条  实行行政调解员选任制度化和规范化,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法律、懂政策、热爱行政调解工作,熟悉行政调解工作程序和方法的行政调解员队伍。

  第三条  担任行政调解员的条件是: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行政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

  第四条  行政调解员一般从本单位工作人员中选任。

  第五条  行政调解员任期1年,每1年改选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

  第六条  行政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行政调解中心补选、补聘。

  第七条  行政调解员严重失职或违法违纪的,由行政调解中心领导小组撤换。

  二、行政调解登记与分流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登记与分流制度。

  第二条  设立纠纷受理接待窗口,专门调解当事人矛盾纠纷。

  第三条  对群众要求调解和排查出来的社会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登记并进行汇总梳理。

  第四条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指派分流制度。行政调解中心要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经局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及时分流指派给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五条  行政调解中心对每月未调解成功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登记分流后,均要进行梳理、分析、摸清症结所在,及时研究纠纷调处的指导性意见。

  第六条  经中心审查后认为矛盾纠纷应分流给有关业务部门调解员调处的,根据不同的矛盾纠纷提出分流处理的意见,经局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批准,责成相关部门调解员予以处理。

  第七条  中心对分流出去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应当及时调解。

  第八条  接受分流矛盾纠纷的部门调解员在接到中心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后,参照有关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调解处理。

  第九条  接受部门在处理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过程中,应当定期向行政调解中心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问题解决后,应将结果随同有关资料报送行政调解中心;解决不成的,应及时将矛盾纠纷回流至中心解决。

  第十条  中心对已解决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有重大影响、疑难复杂、可能出现反弹的矛盾纠纷要进行督察回访。

  三、行政调解文书管理制度

  第一条行政调解人员应当做好行政调解笔录,真实记录调解过程,妥善保管调解资料,对调解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

  第二条   调解机构应当在案件调解终结后30日内,按照有关档案管理的要求,将调解申请、调解笔录、事实证据及调解协议等材料进行立卷。

  第三条   一般程序案件实行一案一卷,简易程序案件可以合并立卷。

  第四条   行政调解案卷可由调解机构指定专人保管,也可送交本局档案室归档保存。

  四、行政调解会办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会办制度。

  第二条  根据不同的矛盾纠纷性质和内容,实施各相关业务部门联合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各部门要积极参与,不得推诿。

  第三条  对涉及多个部门,而且一个部门调解不了的,或者由当事人直接申请又不宜交由其他调解组织调解的重大矛盾纠纷,由局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决定,局长室牵头相关部门实行联合调解。

  第四条  按照调解工作的职责分工,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协助配合矛盾纠纷的牵头部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

  第五条  在进行调解工作前,应当按会议制度要求召开联席会议。

  第六条  调解工作应当按照"自愿、合法、积极主动、依法处理"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

  第七条  双方当事人或相对人通过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制作书面的《行政调解协议书》,并督促双方当事人或相对人按照《行政调解协议书》履行各自承担的义务。

  第八条  如果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而一方当事人或相对人反悔的,应当引导其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行政调解工作资料,由行政调解中心按要求进行整理、装订,归档备查。

  五、行政调解考核评估制度

  第一条   各单位应当将行政调解工作作为年度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行政调解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细化指标,明确权重,与依法行政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第二条   各单位应当落实行政调解工作责任制。因不当履行行政调解职责,引发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条   各单位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对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条   调解机构应当定期对争议各方履行调解协议的情况进行回访,了解各方履行协议的情况,督促各方自觉履行约定义务,巩固调解成果。

  第五条   本局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本局范围调解的重大争议纠纷,及时跟踪调解进展情况,并做好行政调解后的效能评估。

  六、行政调解督察回访制度

  第一条  为了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行政调解督察回访制度。

  第二条  案件调解终结后,按照"谁受理、谁回访"的原则,行政调解中心对调解完的纠纷应当进行督察回访。

  第三条  回访的重点内容为调解书的执行情况以及调解对象对调解员的态度、适用法律法规是否得当、程序是否合法。

  第四条  回访调解对象对调解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及时发现掌握当事人的协议履行情况,督促、帮助当事人依法履行调解书。

  第五条  督办回访主要采取电话、短信、互联网、传真、信件、直接走访、座谈等方式。

  第六条  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回访组整理后报行政调解中心集体讨论,责成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当事人。

  第七条  对于在回访中,当事人对调处结果执行不满意或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的,由回访人员做好记录并呈报给本单位的主管人员,再分别反馈给案件承办单位或调解人员,针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处置。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行政调解工作规则(试行)

  (青交法〔2016〕373号)

  第一条  为规范省交通运输厅行政调解工作,及时化解交通运输领域行政争议,促进行业稳定,构建和谐交通,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调解,是指省交通运输厅及其所属各单位(以下简称交通运输厅)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省交通运输厅行政管理职能有关的民事纠纷,由省交通运输厅主持或者主导,通过说服教育,促使争议各方平等协商,依法进行协调、疏导和解决的活动。

  第三条  省交通运输厅行政调解工作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平等、公正、诚信原则,及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化解行政争议。

  第四条  省交通运输厅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协调联系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

  第五条  省交通运输厅行政调解应当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由厅长任主任,分管副厅长任副主任,各有关处室和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行政调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政策法规处,具体负责行政调解的组织协调以及综合调处工作,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行政调解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厅政策法规处负责人兼任。

  第六条  省交通运输厅行政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监督检查行政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及相关业务处室、单位开展行政调解工作;

  (二)听取交通运输行政调解工作汇报;

  (三)负责与省交通运输厅事务相关部门的行政调解沟通协调工作;

  (四)负责行政调解重大事项的研究和决定。

  第七条  省交通运输厅行政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当事人申请受理、案件登记;

  (二)指导和安排厅机关相关业务处室和单位的调解工作;

  (三)督促具体调解处室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调解工作;

  (四)负责调解文书的送达、相关材料的归档和管理。

  第八条  行政调解工作方式:

  (一)坚持预防在先。坚持预防和化解并重、排查和调处并行,加强矛盾排查,及时发现、准确掌握本部门实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争议纠纷,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防止纠纷激化和升级;

  (二)注重调解效果。根据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积极探索有效化解争议纠纷的行政调解方式。省交通运输厅机关主持调解工作时,可邀请当事人所在基层组织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关的社会力量参加调解;重大、复杂、群众关注度高的争议纠纷,可邀请相关专家和社会有关力量参加调解;

  (三)强化科技支撑。充分运用电子网络技术,(www.fwsir.com)建立行政调解工作信息资料库,提高行政调解申请、受理和工作统计、监督备案的信息化程度。

  第九条  行政调解的范围: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进行上访或者投诉的行政争议案件;

  (二)交通运输行政赔偿或行政补偿纠纷;

  (三)交通建设、公路养护、道路运输、路政管理、港航管理等领域,依法可以调解的民事纠纷;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争议纠纷;

  (五)其他涉及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可以调解的争议和纠纷。

  第十条  申请行政调解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是与矛盾纠纷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二)调解事项与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行使行政职权有关;

  (三)申请调解的事项具有可调解性;

  (四)申请人未选择其他解决途径。

  第十一条  行政调解可书面申请,也可口头申请;可由一方当事人申请,也可由行政机关依职权提出,但必须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

  当事人明确表示拒绝调解的,不得强行调解。

  第十二条  当事人书面申请行政调解的,应提交行政调解申请书;口头申请或者行政机关依职权提出当事人同意的,应做好记录,并交申请人签字。

  第十三条  行政调解申请应当包含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争议事项;

  (三)具体调解请求、事实及理由;

  (四)相关证据;

  (五)申请日期。

  第十四条  行政调解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负责行政调解申请的受理,协调相关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的审查,提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意见,报厅行政调解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决定。对不予受理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案件受理后,应当将行政调解申请书和相关材料按照职责分工及时转交责任处室或者单位。责任处室或者单位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调解起止时间、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当遵循的程序、注意的事项等。在未启动行政调解程序前,矛盾有可能激化的,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

  第十五条  当事人在行政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与矛盾纠纷有利害关系的调解工作人员回避的权利;

  (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的权利;

  (三)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权利;

  (四)其他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六条  当事人在行政调解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争议事实,不得提供虚假情况和虚假证明材料;

  (二)遵守调解规则,不得扰乱调解秩序;

  (三)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四)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五)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人员应当回避:

  (一)与本矛盾纠纷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本矛盾纠纷的当事人、第三人或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

  (三)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本矛盾纠纷公正调解情形的。

  第十八条  进行行政调解的,应当提前2日通知有关当事人到场调解。

  第十九条  调解主持人主持调解,应当听取当事人陈述事实和理由,积极引导当事人当面协商。需要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

  第二十条  行政调解应当制作调解笔录,全面、真实、客观地记载调解过程、内容。行政调解笔录应当由参与调解的人员签名。

  第二十一条  经行政调解,各方当事人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调解机关应当制作加盖本单位公章的行政调解书。行政调解书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

  行政调解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案由及主要情况;

  (三)当事人协议的内容和调解结果;

  (四)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行政调解书自各方当事人签收之日起生效,调解当事人应当履行协议内容。

  第二十二条  对重大、复杂的争议事项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省交通运输厅应当及时引导各方当事人对行政调解书申请司法确认或公证。

  第二十三条  下列情形应当终止调解:

  (一)除不可抗力外,当事人一方未按规定时间参加调解的,视为其不同意调解;

  (二)争议涉及第三人利益的,第三人不同意调解的;

  (三)矛盾纠纷经3次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

  (四)在行政调解书送达之前一方反悔的。

  第二十四条  调解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调解终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

  第二十五条  交通运输行政调解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办结。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经行政调解委员会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

  涉及事项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作出鉴定、认定或者裁决的,鉴定、认定的时间不计入行政调解期限。

  在行政复议程序中发生的行政调解,调解期限不得超出行政复议案件的法定办理期限。

  第二十六条  在调解过程中,发现矛盾纠纷有激化倾向的,调解主持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行政调解委员会报告,并协调当地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妥善处理。

  第二十七条  交通运输行政调解工作实行报告制度:

  (一)厅属各单位应将行政调解工作纳入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向省交通运输厅报告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厅属各单位应当于每季度末结束前5日内向行政调解委员会办公室汇总报送本单位行政调解案件统计报表。

  第二十八条  交通运输行政调解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应当梳理公示行政调解依据,并建立调解依据动态调整机制。

  第二十九条  交通运输行政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了解交通运输行政调解、支持并选择行政调解解决矛盾纠纷。

  第三十条  行政调解主持人及其他调解工作人员在行政调解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偏袒一方当事人;

  (二)侮辱当事人;

  (三)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四)泄漏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五)其他影响调解公正或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不当行为。

  第三十一条  本规则规定的实施行政调解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三十二条  行政调解工作人员在行政调解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渎职、失职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调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各市、州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可参照本规则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规则的具体应用问题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负责解释,自2016年12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行政调解工作制度】相关文章:

行政调解工作自查报告04-05

调解申请书12-14

调解工作总结05-02

小学禁毒工作制度08-25

向调解申请书10-14

调解申请书范文05-31

矛盾调解工作总结05-29

调解申请书【热】02-18

民事调解的申请书12-28

医疗调解申请书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