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征文:黄土地
征文:黄土地
常万朝
汽车游走在山西的黄土高原上。透过车窗,满眼都是黄土丘陵,此起彼伏,千沟万壑,给人以异样的视觉震撼。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哦\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车上有人轻轻地唱起了这首熟悉的老歌。
远处,满沟满坡的都是挺拔的白杨树,郁郁葱葱。我不禁想起了茅盾写的《白杨礼赞》:“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杨树是黄土高原上最为高大、最为茂盛的植物。也许只有白杨树最适合黄土高原的土质,只有在黄土高原上才能茁壮成长,蔚然成荫。我对白杨树赞叹之余,不由得还想讴歌一下神奇的黄土地。
当我正在想着该从何处下手,又该怎样讴歌这片黄土地时,车的前方,一尊雕塑出现了。雕塑最上边是两支交叉的长枪,枪的底座是一个半圆形花环。花环下面是八个笔力遒劲的红色大字:“红色武乡 革命圣地”。这里就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区,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旧址。
站在王家峪这片开阔而平坦的谷底,仰视周围,全是高高的黄土崖。据导游介绍,八路军之所以把总部建在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地广人稀,群众基础好,适合长期发展。对面八路军总部的几攒小院依崖而建,青砖蓝瓦与黄土筑成的墙,共同组成了一幅风格朴素,而又颇具沧桑的画面。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房子,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到了那个抗日年代。朱总司令曾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句:“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领袖足迹在这里留下,人民军队在这里壮大。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武乡人民奋勇当先。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抗日,14600人参加了八路军,留下了“出兵出粮出干部,五千干部一万兵”的佳话,武乡成为著名的全国抗日模范县。巍巍太行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武乡县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这阔大的黄土地上,老一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看着纪念馆的简介,前来学习的党员们,无不为武乡人抗战的精神所震撼,也为武乡人作出的牺牲而潸然泪下。
黄土地养育了八路军,八路军也时刻呵护着这块黄土地。在王家峪,八路军的遗迹处处可见,村庄的墙上书写着《陈赓退瓜》、《一块银元》、《刘伯承与秀才》、《左权与布鞋》、《朱德退寿礼》等故事,讲述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村里有朱德总司令带领同志们挖的水井,解决了部队和村民的吃水问题。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在邓小平故居的门前有一块《枣树泣血祭邓公》的石碑,讲的就是门前的这课枣树。1997年,当邓小平与世长辞的噩耗传到王家峪时,村民们聚集门前的广场召开追悼会。这时,只见这棵枣树上的树洞里流出了一股股殷红的“血水”,从此这棵枣树就再没有抽枝发芽,更没有结枣,直至枯死。几年之后,在这棵枣树的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枣树。这棵小枣树不是长在门前,而是紧紧的贴着邓小平故居的院墙渐渐长大的。军民一家人,草木也有情啊。
在这片黄土地上,八路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根据地被封锁的年代,军民团结,艰苦奋斗。朱德总司令带领军民大量种树,七十七年前栽下的白杨树至今蓬勃挺立,周围也滋生了许多小白杨树,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黄土地里,八路军的精神就像这棵白杨树一样在这里发扬光大,繁衍生息。这可不是普通的白杨树呀,它的名字叫红星杨,随便取一段树枝切开看,在它的横截面都会看到一棵红色的五角星。我们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杰作与巧合。八路军不仅给予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更给予白杨树蓬勃的精神。
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收获,踏上归途。车窗外,黄土高原和白杨树又一次映入眼帘。黄土高原经历了亿万年的大自然侵蚀,成了沟沟壑壑,裸露着的黄土如火焰一般热情,如晚霞一般绚丽,如挚友一般坦诚。大自然塑造的这片黄土地,给人的感觉总是站立着的,有的雄伟如泰山,有的直立如高墙,有的秀丽如小峰,有的挺立如宝塔,有的锋利如长枪。任凭风雨寒暑,它们依然不肯倒下。这种特殊的土质充满了坚韧,具有大西北狂傲的风格,具有太行山倔强的品质。这样的黄土地不能不让人想到这里的抗日军民,让人肃然起敬。确实,是这片黄土地撑起了共产党的一片广阔天地和共和国不屈的脊梁。
高速公路的桥下,浊漳河水在黄土地上翻滚着奔腾而去,河水的颜色正是黄土地的颜色。雨停了,天也神奇地变成了黄土地的颜色。视野里,除了白杨树的深绿,全是黄土地的颜色。这种颜色灌满了双眼,也灌满了每个人的胸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武乡的黄土地,我不能不被你的力量所震撼,又不得不被你的精神所折服。
【征文:黄土地】相关文章: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08-16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 设计08-16
第一册《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08-16
重读《黄土地》有感,大地上的事情08-07
大学生村官党章征文征文08-19
国庆征文08-15
奥运征文08-15
税收征文08-16
春天的征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