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紧扣一点深挖掘——谈谈作文训练中的读后感
紧扣一点深挖掘——谈谈作文训练中的读后感
在读过一部(篇)作品之后,把自己由此所获得的感受、体会等写下来,这样的文章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其实就是一种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它需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现实事例等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既离不开"读",更离不开"感".这样便形成了它独特的三段式的结构形式:首先是你读了什么?再就是读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后便是要回答为什么?那么,读后感究竟该怎样去写呢?
读后感要怎样写?
一、首先简述所读篇目情况。这部分内容包括自己所读篇目、作者以及写作年代等,当然内容概要肯定是最主要部分,因为后面感想便由此而发,况且也是后文议论的铺垫。既然"读"是"感"的基础。如果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所讲内容都无法准确掌握,又如何能做到"感"得深刻?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精读作品,由此去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所读作品体裁不同,需要把握的要点也各有差异。如果所读为议论文,就要把重点放在它的论点、论据等方面;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事件主要情节、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特别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尤其要反复阅读,细心揣摩,然后想想它为什么会让你感动?是此所反映的某些社会现象?还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出的作品概要或许就可以抓住重点。但既然是概要,就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尤其除了着重交代与感想相关部分内容外,其余的部分都可以一笔带过,甚至直接略去。
二、针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了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也明确了其中自己究竟为"谁"而感?这时就要据此提出自己观点。这样的"观点句"也即此篇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它的位置可以在篇首、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另外每当我们读完一部(篇)作品后,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自然感受和想法也会千差万别,因此在提出观点前必须要认真思考,然后再进一步去提炼分析,自己的"感点"既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也还必须是自己确实有话可说的。就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若从讽刺南郭先生靠蒙混过日子的角度去思考,就突出了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从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被重用方面来考虑,就把重点转移到"领导者"是否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上;再如果从管理体制以及其人才成长生态方面考虑,就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是"大锅饭"的管理模式才是此真正的罪魁祸首……围绕一部(篇)作品,可能会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在一篇读后感中只能论述一个中心,这样挖掘才能深,观点也能鲜明突出。在写作训练中,我们既不能面面俱到,到处撒网;更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论点把握要准,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要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尤其还会给读者留下新颖独特的感觉。
三、联系实际,展开联想,为你的论点找依据。一篇好的读后感既要有深度,也要有时代气息,一方面我们不妨由论点引发联想,在历史的纵深处发现有力的论据,让自己的文章有深度。再就是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中人们耳熟能详典型的事例,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说服力。文章纵横姿肆,要既可以放得开,也可以收得拢。有时可以从大处着眼,有时又不妨从小处入手。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必须紧紧围绕自己前面所提出的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是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唯一途径,反过来说也只有这些由充分事实根据支撑的论点也才更能让人信服。(www.fwsir.com)另外感由心生,具有真情实感更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或缺的,更别说读后感了。因此,从自己的身边选材,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感最真切,文章才可能最感人。关于文章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论点,这样文章会更加紧凑;还可以由论点生发而来,然后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这样震撼力更强。有法而不拘泥于法,要想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是要在平时训练中多加揣摩然后灵活运用的。
写读后感有哪些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要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而抒情则是在议论之中情感的自然喷发。尤其这里的叙述绝不同于记叙文中叙述。记叙文中的叙述讲究形象和生动,而这里的叙述目的是联系实际引出事理,因此它不求感人,只要概括简明即可。而议论由叙述而生发,为紧扣所叙之事,可用夹叙夹议之法,而且要鞭辟入里,分析透彻,论事深刻。而情到深处激情喷涌,点燃自己,感染读者,这便是抒情的妙处。
二、无论回味历史,还是联系当下,文章"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因此,文章要做到中心突出,一般在开头会概括提示"读",中间还要不忘处处回扣前面之"读",结尾更是要呼应开头之"读" 这样整篇文章会始终围绕"读"的中心,便前后贯通,浑然一体。
中学生读后感范例
我心中的孔子
——读《论语》
耿怡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名师点评】读书到底为了什么?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没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可贵的是本文作者确实懂得了读书的真谛——他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反诸求己",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批评自己丢失了梦想,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丑恶现象时变得麻木,忍让,甚至"退却".他从孔子身上看到了榜样:那个"面色枯槁"的老人,面对"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现实,面对"荷蓧丈人"犀利的抨击,却依旧坚持对"仁"的不懈追求。于是,失去的梦想(拥有灵魂的梦想)又回到他的心里。全文以"梦想"贯穿,首尾呼应;谈经典而贴近现实,字里行间浸润切身感受。文中水乳交融地恰当引用《论语》原句,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紧扣一点深挖掘——谈谈作文训练中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紧扣重点训练到位08-15
谈谈作文的起步训练08-17
谈谈苏教版中的成语教学08-17
在训练中成长作文08-24
谈谈创业中的时间管理08-17
谈谈语文课本中的“练笔”08-17
谈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08-19
谈谈小学高段读写训练重点的教学论文08-15
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08-18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