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征文范文>“双一流”高校科学家精神征文

“双一流”高校科学家精神征文

时间:2024-04-07 14:53:50 征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双一流”高校科学家精神征文

  “双一流”高校科学家精神征文

“双一流”高校科学家精神征文

  长龙出海越伶仃,世纪工程赞林鸣

  ——陈云心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汪国真《我喜欢出发》)

  十年磨一剑,出鞘指天涯

  2009年大桥开工建设,时年48岁的林鸣工程师肩负起了大桥建设的重担。面对浩瀚的伶仃洋,前方的路该怎么走,项目该如何实施,如同一页白纸,他也不知道路在何方。当时中国在沉管隧道领域刚刚起步,相比于已经有100多年建设经验的欧洲国家,我们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即便困难重重,中国建设者也毫不畏惧,势必迎难而上。港珠澳大桥需要在保证航线安全、航道通畅、地形结构不被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被影响的前提下实现顺利通车,巨大的难度决定了这个项目的高度。外国企业狮子大开口,让林工和他的团队深刻地意识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在实力的条件下,“国家要自强,技术先担当”。于是,林工决定“咱们自己干,走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里,历经磨难,脸上的皱纹多了,头上的黑发灰了。而今,世界,为你侧目,中国,为你骄傲!

  日夜奋战不归家,风餐露宿振中华

  5天4夜,不眠不休,这是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E1“深海之吻”的安装过程。虽然我觉得这一点也不浪漫,但是林工在说起这个“初恋”时,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可能这就是“爱情”吧,这是林工对大桥炽热的爱,对国家最无私的奉献。十年里,没日没夜的工作,对于林工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曾经在四天内接受了两次全麻手术,还没来得及休息,又站上了工作岗位。“我们是不能休息的”,这是林总工程师的原话,听了让人觉得心里酸酸的,这是把自己的生命压在了大桥上。为了港珠澳大桥,万千的建设者奋战在一线,不管多苦多累,只想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汗水滴进伶仃洋,心酸苦闷心里藏,这可能是对建设者们最真实的写照。谢谢你们,为中国工程正名,向世界发声,铸大国重器,赢祖国芳心。

  自强不息促发展,不惧困难搞建设

  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遇上的困难就像伶仃洋里的鱼一样多。在E15沉管铺设时,大家满怀期待,但结果却令人难以接受,“156天,三次浮运,两次拖回”。这时林工铿锵有力地说道,“唯有成功,从困境中走出来,才能重塑信心”。正是这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支撑着所有建设者攻坚克难。记者曾问在大桥建造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有人机智地答道“是林鸣总工程师”,这句话里充满了对林工的赞许和钦佩。“我就想做一个和国家发展相匹配,和国家地位相衬的工程”,林工解释说,“祖国的经济飞跃,告诉了世界,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国家,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需要也必须要留下一些印记,来带领当代青年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科技创新兴中国,产教融合新时代

  世界上第一条深埋沉管隧道的应运而生,是港珠澳大桥万千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结果,但不为人知的是,大桥身负1000多项国家专利,背后是国内几十所一流高校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西南交通大学的“桥面抗疲劳关键技术”、“大直径钢管复合桩”、“大桥风洞测试”等关键技术支持。林总工程师认为,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到大桥建设里面来,这是大桥许多困难得以解决的真正原因。正是有了高校力量的支持,大桥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得以保障,高校的专业技术也得以运用于实际。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高校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高校教育立足于实际,实际项目依靠于教育基础,相辅相成。我们在港珠澳大桥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工匠的超强能力,更彰显了我国教育的强大创造力,正是有了各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才造就了这一令世界称奇的史诗级工程。走科教兴国之路,行创新自强之道,圆民族复兴之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伟大的时代完成了伟大的工程,书写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名片”。港珠澳大桥的成功通车凝聚了万千建设者的心血,正因为有无数像林鸣总工程师这样的奉献者,国得以强,民得以富。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实现。

【“双一流”高校科学家精神征文】相关文章:

科学家精神作文05-10

一流科学家正在干什么?02-27

科学家精神优秀作文09-17

航天精神征文12-22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08-06

雷锋精神征文08-24

精神文明征文08-21

雷锋精神征文10-27

弘扬劳动精神征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