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

时间:2022-08-21 00:32:07 高三作文 我要投稿

【实用】高三作文四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高三作文四篇

高三作文 篇1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很聪明,又能说会道。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孔子只说了一句话:"先要行动起来,然后再说。"

  有个人开着手扶拖拉机行走在公路上,车上装满了大石头,车子一颠,一块儿大石头滚落到地面上。

  一辆面包车开过来,司机看到大石挡道,愤愤地说:"谁这么不讲道德!"一打方向盘绕过去了。

  一辆小轿车开过来,司机也看到了石头,眉头一皱:"怎么搞的,石头挡道没人管!"说着,又是一打方向盘绕过去了。

  一上午过去了,石头还躺在公路上。

  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学生过来了,他看到这块儿大石头,二话没说,停下车子就动起手来。他力气小,搬不动,就一下一下地滚,终于将大石头滚到公路边。

  不用说,我们都会对这位中学生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不是光说不做,而是什么也没有说就动手去做。

  "说"与"做"只是一字之差,却是衡量一个人境界高下的标准。所以孔子告诫子贡:"要想做一个君子,就得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说了做,有些人做了说,有些人只做不说,还有些人只说不做。由此看来,我们说了就必须去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在如今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向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说一定会努力学习,可是说了就像没说一样,早就把它抛在了脑后。而有些同学从未说自己要努力学习,可他们付出了许多的'行动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凡事要把实际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是光知道吹牛皮。不要夸夸其谈而没有任何行动,绝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话说出去以后,今后有许多变数你是无法预料的,你办不到,言行就不符了。你先行后言,先办成功了,而后再说出来,是最稳妥的办法。先行而后言,言出行即随,言行一致才是君子。

高三作文 篇2

  想起“礼让”,我首先想到了“三先”。“三先”指先慢、先让、先停,绝对不可抢行争路,互不先让,以致形成僵持局面。礼让,是为了让开危险,有时也可避免矛盾、冲突,让双方关系融洽、和睦,免除不必要的麻烦。“快快乐乐上路,平平安安回家。”

  中国文化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待人处事,以和为贵。”一团和气,宛如甘露滋润心灵的根须,享受眼光的暖意,拥抱白云柔软的躯体,呼吸幸福的新鲜空气。听听客客气气的言语,知人心意,理解他人,品安全之音,爬快乐之山,行稳妥之舟。

  “孔融让梨”,终成大器,名传天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此举感人,让人佩服,教育了许许多多的孩童。人们应该礼让,应该懂得谦让,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重视道德礼仪,让礼让如细雨扑向茫茫大地。在匆匆的日子里,礼让安抚苦烦的、暴怒的气氛,得以心平气和,尊重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读让梨故事,获人生感知,得生存之道,如意开心,畅意日子,献爱给人,心逐渐在阅读中成熟。走过乐观的小路,寻觅心平气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把喧闹、吵架和争斗遗弃在冷冰冰的角落,撇开冷淡,抛开隔阂,紧跟着“礼让”的旋律,明理懂道,走在没有句号的礼之路上。“礼让”之路无尽头,堵塞心头的时间缩短,人生的'文明举止伴随而行,礼仪之邦玉立不朽。

  “管宁礼让”, 管宁居住的村子里,人们都聚集在井边打水,有时男女混杂在一起,有时因为打井水而争斗。管宁担心这种状况,就买了很多器具,分开放在井旁,打好水让人们来取用,又不让人们知道。来打水的人看到后很奇怪,经过询问才知道是管宁做的,于是各自批评,不再争斗。邻居家有头牛糟蹋了管宁的田地,管宁把牛牵到阴凉的地方,亲自喂牛,然后送给牛的主人。牛的主人得到牛后,很惭愧,好像触犯了严重的刑法。因此,管宁住的地方再也没有争斗的声音,人们相互礼让的美德流传到各地。

  无疑,管宁的行为为众人而想,息事宁人,打败了隔阂、矛盾及冲突,和谐的风吻遍了众人的心窝。管宁良好的举动善待闯祸的牛,不但没有打牛,反而亲自喂牛。这心胸何等宽阔,心灵何等友善。管宁打开了美好的大门,心灵进入了圣洁的胜地。管宁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智慧?

  在当今,有人没有丝毫的理解,没有点滴的宽容,斤斤计较,不想退让三分,而是挑起事端,以让人难以接受的态度,排斥他人善意的规劝,独断专行,令人叹息,也令人摇头否定。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些教训,受到一些启迪。何不学学一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呢?

  我想,静下心来品读人生,抹杀冲动这个敌人,事情朝着有序的节奏前进,必将有助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清除荆棘,甚至从暗淡无光走向光明辉煌,从机关重重里进入平坦大道。这一切,可以说,有了“礼让”,就拥有宽容,宅心仁厚崛起,爱心飞向各个地方,“礼让”走向天涯海角。

  “礼让”之风吹起,和谐之水奔走。每一刻,请想着尽力“礼让”,记住“礼让三先”。礼让,由此引起的遐思绵长、细腻和激烈。站在我们的土地,携手人生的“礼让三先”,在交通目光里,在平常的日子里,在每一个黑夜,在每一个白天,沿着幸福的、安全的和乐观的心路,,一直远行。可以说,我们可以说,坚持“礼让”,太平的日子不再遥远,将会一直延续,和美前行,永无止境。

高三作文 篇3

  闷热的天气被凉爽的雨替代。可这场雨却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我不禁想大呼一声:我儿时的玩伴,现在你可还记得我?!

  儿时,我们三姐妹是情同手足。你年龄大,我们叫你姐。

  那时候,我们形影不离。我们一起骑着童车到田野上放风筝;我们一起在沙滩上筑堡垒;我们一起在自家门前玩过家家;我们一起边看《猿人泰山》边学猿人号叫……那时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

  上学了,我们仍在一起,谈论学校的趣事,倾诉学习的烦恼。每回我去学习电子琴,你总要不放心地叮嘱几句,望上两眼,然后带着依恋的眼神离开。每次调皮的我不小心跌倒了,你总是扶起泪流满面的`我,赶忙送我去医务室……

  那时的我舍不得你离开,而你却不得不远走他乡。你父母的分离,让你以及我们大家都难过不已。你的远离,你那遥远的新疆之旅,使我们的友情渐渐淡化。

  后来你又回来了,住在妈妈的故乡。以前的亲人及朋友经常去看你,可唯独我没有去。我没有勇气,同时面对现实的巨变,我不想去忆起你。

  但你现在回到了你生活多年的镇子,你又回来了!虽然你考取的学校与我的不同,但我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你。

  我想生出两只乳白色的羽翼,飞到你的学校、你的班级里去,看一看我儿时最爱的你,看一看你的面貌是不是越长越漂亮了,听一听你的声音,是不是越来越甜美了。

  我儿时的玩伴,希望你能够在另一所学校,在睡梦中能梦到我们小时候在一起奋斗的情景吧!

高三作文 篇4

  世人在面对困惑时,无外乎两大结果。一种是解惑,另一种则是麻木。至于哪些结果更多一些,我一直都认为,困惑和麻木更大程度上属于前因后果的关系。

  在处世哲学的观念中,有“入世”和“出世”的观点之分。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两者区别,我认为正是对待困惑的方式。“入世”的积极向上使困惑豁然开朗,但“出世”的颓废逃避也导致其继续消极,继续困惑。

  面对旧中国社会的怪状,鲁迅先生困惑了。他“彷徨”,他“呐喊”,“狂人日记”震惊神州;面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畸象,韩寒同学困惑了,先以一个中学生的名义穿越那“三重门”,后来又把思维定格在不变的“零下一度”,也激发了不少同龄人与他一起振臂高呼,“像少年啦飞驰”;面对当今文化界的种种丑态,余秋雨先生困惑了。他辞去实际官职,轻装上路,进行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行程里作下“山居笔记”,在人情冷暖中领受“霜冷长河”,在古文明遗址边“千年一叹”,最后感悟出“行者无疆”。

  但是,怪状依旧延续,畸象仍然存在,丑态还在显现。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不必再去惊扰他伟大的灵魂;韩寒同学不再愤青,弃笔改作了赛车手,余秋雨先生也放弃申辩,独自揣测下一站路行何处。

  曾经的斗士不再抵抗,曾经的智者不再雄辩,曾经的困惑继续困惑,曾经的麻木依然麻木。人生最大的悲哀也在于此,在于面对困惑的麻木的继续,在于面对麻木的精神的僵化。面对麻木的笼罩,“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大夫投入汩罗江;面对麻木的'笼罩,孙中山先生依然发出“天下为公”的呼喊;面对麻木的笼罩,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如航标灯般清晰。

  我们应该如何?是选择麻木,还是选择抗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应该如何?是乖乖地闭嘴,还是对困惑的现象提出质疑,“真理只有一个!”

  生活如此,社会已然,困惑依旧。这些都是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要去正面现实,坦然处之。

  我们拒绝麻木!

【高三作文】相关文章:

高三的作文04-14

高三英语作文08-24

爱国的高三作文05-08

故事高三作文05-09

彩虹高三作文05-02

高三单元作文05-04

高三的优秀作文05-04

高三的理想作文05-08

梦想的高三作文04-29

高三的味道作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