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观后感(3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情书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情书观后感1
高中的一天清晨,语文课堂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标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时的我虽然只是懵懂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以至于这篇文章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了然熟背。紧接着,便听到了齐豫的《觉》和童安格的《诀别》,不同的是齐豫以陈意映的口吻回复了丈夫的遗书“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离去”,而童安格则以林觉民的心境做了补充和说明“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两支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20xx年5月,傍晚,刚回家的我换着拖鞋,电视里传来电影《百年情书》首映报道,听得我心里一颤,可惜新闻结束,无法印证我的判断,事后百度一下,果然就是那篇文章的.题材,想想今年是广州起义100周年,多好的题材,总算有人做了该做的事!只是又让我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奇葩!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20xx年5月13日,金舸导演的电影《百年情书》全国公映,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容的情书时隔百年之后从教科书中走进影院。很想看,可是太悲剧,又不敢看,怕触动太深,走不出来……
20xx年6月17日夜,还是忍不住百度,有了,就看吧。影片以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林觉民投身革命参加起义,成为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进行叙述,爱情因为国殇、因为自我牺牲而升华,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坦白说,这样真实的内容不用导演煽情,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遗憾的是我的理解里叙事有些紊乱,表演有些生硬,剪辑也不够紧凑,而且红色的标签非常明显。与其说电影的观后感,不如说是我对《与妻书》的又一次回忆与感触!
情书观后感2
宅在家的几天闲来无事翻出了以前看过电影的影单,看到《情书》的片名被我当时用粉色的马克笔画上了温柔的波浪线,想着当时的感动,便决定在这个下着小雨的夏季午后一个人窝在沙发上重温一遍那份美好。
缓缓的钢琴声,很容易地便能把观众带入情景中。
映入眼的是女子的侧脸特写,紧闭双眼仿如无息,几秒后才重重呼吸,吐出的是几年来郁结于心的感情和对过往生活的告别。等到影片结束再细细回味这一镜头,又觉得应是博子在同一座雪山向地下的藤井树告别抑或是想体会藤井树面临死亡时的感觉。
随后的一个大全景,博子慢慢走出镜头直至消失,漫天的雪花飞舞,孤寂的冷色调,博子留下了她的青春她的记忆,正如雪般死亡中新生。
这部影片以博子与女藤井树的来往信件慢慢揭示了记忆中的过往,那儿有着太多美好与遗憾,太多青春与残酷。
影片中回忆校园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情节,那时的树和树都正年少,有着那个年纪该有的单纯与美好。
图书馆中藤井树背靠窗户看书的画面无疑是最击中我的,导演用了微爆的镜头处理,使人物的边缘略模糊,微黄而又明亮的灯光伴着徐徐微风下起伏的窗帘,使画面更为朦胧梦幻。
我想,那时的女藤井树应已在脑海中留下了专属他的映像。所以,当多年后博子询问起有关藤井树的事情时,她仍能如此清晰具体地回忆起他们的点滴,才能在一堆杂物中找出保存完好的那张换错了的英语卷。
博子与女藤井树虽长相酷似却性格截然不同,但不可置否,这两个人都是让我喜欢着与心疼的。
博子对藤井树的感情浓烈又克制,即时他已去世多年,博子仍放不下他,放不下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情去拥抱新生。
因此,当得知藤井树对自己的感情抱有对年少感情的弥补时,她再也不能压抑自己的委屈而崩溃大哭,她捂住脸哭得不能自己,没有了以往的平和与淡然,却更让我心疼与心酸,也不禁感叹那该是一个多么善良又坚强的女孩子啊。
而女藤井树的感情更多的`是遗憾与唏嘘,只怪当时的我们都太年轻,没有那一份勇气,来不及也不会去说那句我喜欢你。但也正应这错过的美好,才有现在回想时加倍的珍惜与甜蜜。
最后的最后,博子终鼓起勇气去了那座藤井树出事的雪山,当她在空无一人的雪地里大喊着你好吗?我很好。镜头来回在博子与病床上的藤井树之间切换,两人不断重复的话语,在某一刻让她们交织在一起。
随着泪水的滑落,这声声的呐喊,是她们对从前,对自己,对藤井树的告别,哭得泪流满面的我心酸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们的欣慰与压抑后的如释重负。愿意放下执念,对从前说再见后的自己将会是更好的自己,你好,明天,我们含着泪微笑。
一封封的信件,最后由博子全部重新寄回到了藤井树的手上。情这一字,包含太多。这一封封,是博子与女藤井树的情书,是博子与藤井树的情书,更是女藤井树与男藤井树的情书。其中承载的是一段美好与一个难忘又永不回的时代。
正如女藤井树手捧的《追忆似水年华》中那张夹着的借书卡,历经时光荏苒,记忆中的你还是那个你,我亲手写下名字后,害怕却又期望你看见的背面我记忆中的你。
情书观后感3
《情书》的开头是男孩子的去世两周年追悼会。在一种压抑和混乱的氛围中开始。女主角渡边博子的深情表现在她的痛苦与歇斯底里中,因此我判断她一定深爱着死去的男孩子。但是醉酒一幕却让我感到纯粹感情中的一些杂质。
在男孩中学时代的毕业纪念册中,女孩子记下了男孩以前的地址,她知道那个地方已经不存在了。因此他就当做给天国写信,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同名的人给她回信了。看到这里,我无法将两个人联系起来,一个是优雅文静的博子小姐,一个是爽朗甚至冒失的藤井树,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至此,电影对男孩藤井树的交代甚少,这样也引起了观众的思考。
博子特地去小樽探寻真相,直到两个人有一面之缘,博子惊讶的发现两个人长得太像了!因此她直觉的觉得男孩子是因为她和那个藤井树相像才跟她交往的,她可能只是他的一个精神寄托。
博子在痛苦中探寻一个她不想知道的事实——男孩藤井树爱女孩藤井树。博子给阿树写信了解国中时代的藤井树,这引起了阿树对自己高中三年生活的回忆。
压抑而沉闷,因为那个同名同姓的男孩子,因为同学们对两人恋爱的起哄和嘲笑,阿树说自己一点儿也不喜欢高中三年的生活。可是从她对点点滴滴的和男孩子有关的事情的回忆中,我们发现,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女孩子怎么会说那是压抑而沉闷的呢?作为一个还怀有少女情怀的女子我了解阿树的内心,她是喜欢他的,但是她不想说出来,她希望他说出来。女孩子追忆着和男孩子相处的.时光,并且去以前的学校怀旧,在一种美好的对过去的回忆中,她很快乐。当她从老师口中知道男孩子已经死去的时候,她悲伤极了,她想起了十年前父亲的去世,想起了在雪地里冻死的蜻蜓。
人生的悲观情绪继续在电影中蔓延,女孩子感冒加重,高烧昏倒,救护车赶不到,这让我担心难道一切是命中注定吗?难道男孩子的英年早逝,难道女孩父亲因为延误救治时间而去世,一切无法抚平的伤痛是上天的安排吗?
爷爷坚持将阿树背到医院,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阿树得救了。而此时的博子也来到了藤井树出事的雪山,在一个清晨,歇斯底里的呼喊:“藤井树,你好吗?我很好。”她要彻底的忘掉过去,开始崭新的生活。
故事的结尾,一群高中生来到阿树的家里,给她看借书卡背面画着的女孩,至此,男孩对女孩的情意是不用再怀疑的了。可惜就像那本书的名字一样《追忆似水年华》,十年过去了,男孩不在了,美好的年华如同流水一样流走。这张表白之画被发现的太晚了。
我内心一直渴望着一场由纯美暗恋开端的爱情,可惜青春短暂,这样的故事总是没有开始,也谈不上结局,就像是电影里面所表现的一样。不禁为青春的短暂黯然神伤。
曾经幻想着时间很长很长,天真的认为他会一直等我,当他喜欢上别的女孩的时候,心痛极了,他什么时候能发现我深藏的含蓄的爱呢!就像那封迟到十年的情书,当时的我们只是没有承认互相喜欢,而十年过去之后,这份没有开始的爱被发现的时候,是遗憾怀念。
美好的东西总在渴望与回忆中,这是生活。
【情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给情书的情书11-04
给情书的情书5篇11-28
给情书的情书(5篇)02-06
经典的情书05-08
表白情书_极度浪漫的告白情书08-10
初恋情书的作用_情书大全08-28
200字感人表白情书范文_情书10-19
情书观后感06-16
《情书》观后感10-18
《情书》的观后感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