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诗歌>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

时间:2022-08-01 09:41:17 诗歌 我要投稿

古代诗歌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1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其一)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范仲淹(北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其三)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元日》 王安石(北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北宋)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代诗歌2

  浮云在空碧①,来往议阴晴。荷雨②洒衣湿,苹③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④。

  [作者简介]王质(1127——1189)字景文,号雪山,山东东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枢密院编修官,荆南府通判。

  [注释]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③苹,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简析]王质仰慕苏轼,曾于其文中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俊爽流畅,与苏轼诗风格相似。

  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云来云去,时阴时晴。这里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是宋人诗词中写天气的惯用手法。

  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苹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这首诗以“山行”为题,但全篇未见“行”字,但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岛狎波,无一不在写山行。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1)诗题为“山行即事”,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事”作简要说明。(3分)

  (2)“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一联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3)诗歌首联的“议阴晴”涵盖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3分)

  答案:

  (1)(3分)浮云飘浮、荷雨湿衣、苹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波。(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2分,答出五点得3分)

  (2)(4分)①雨过天晴,喜鹊高兴地喧叫日出;(1分)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地在水中玩乐;(1分)蕴含了诗人山行途中的喜悦之情。(1分)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

  (3)(3分)①颔联承“阴”而来,有荷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风吹动衣袖感觉清凉。

  ②颈联承“晴”而来,雨过天晴,喜鹊高兴地喧叫;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在水中玩乐。

  ③尾联写乍雨还晴,“山色”经过雨洗、又加阳光照耀明净秀丽,不言语就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每点1分)

古代诗歌3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jié)石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堤(dī)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2)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够。

  (3) 路转溪桥忽见 见:出现。

  二、重点句子

  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表达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文学常识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选自《稼轩长短句》。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著称。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其作者是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古代诗歌4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音节和谐、文字精炼、意境优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节课,让我们遨游诗歌的世界,走进唐诗宋词元曲,感受它们的多彩多姿、多情多味。

  二、明确考纲

  1、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样式;

  2、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3、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直击中考(中考试题)

  水调歌头(苏轼)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常识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

  2、建功立业

  3、思乡怀人

  4、秀美山河

  5、离愁别绪

  6、雄心壮志

  7、热爱田园

  8、怀才不遇

  9、自由悠游

  10、美好爱情

  (二)古代诗歌语言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双关、顶真、借代、用典等。

  作用:生动形象、增强气势、张弛跌宕、委婉含蓄等等。

  2、炼字:

  (1)动词

  (2)形容词

  五、答题方法指导

  (一)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整首诗歌

  (1)崔颢《黄鹤楼》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或词语;

  ②分析归纳景物特征;

  ③找主旨句、情感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堂练习

  曹操《观沧海》这首诗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藏万千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名句赏析

  (1)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怎样解释?描绘了什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翻座座山过道道水好像没了路,穿过柳阴走过花丛又是一个村庄。(释含义)描写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描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表情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深层含义)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诗句的含义;

  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或写了什么内容;

  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④深层含义(哲理诗句)。

  (2)课堂练习

  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怎样解释?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周围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释含义)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写内容)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情感)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瞻远瞩)(深层含义)

  (二)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修辞

  (1)李煜《相见欢》这首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比喻。好处:以丝喻愁,“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诗人内心的烦乱、无法忘却的离愁别恨表达出来。

  【答题步骤】

  ①用什么方法;

  ②写什么内容;

  ③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用典。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朝廷能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2、炼字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这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争”是争先恐后的意思;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

  ③描写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注意看修辞方法及作用;

  ③展开联想写出该字描述的景象;

  ④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者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课堂练习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波涛如怒”中“怒”字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怒”是发怒的意思;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③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出了黄河咆哮的壮观;

  ④烘托了潼关地处黄河边地势的险要。

  六、答题方法小结

  七、课堂小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学会了古代诗歌阅读的方法,犹如手握一把金钥匙,就能从容面对考试。虽然前方行路艰难,但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布置作业:完成《复习指南》56至58页的作业。

古代诗歌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古代诗歌6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古代诗歌7

  (一)思想感情方面的术语

  1.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时伤世、昔盛今衰、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厌恶官场黑暗等。

  3.壮志难酬、悲叹年华消逝、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等。

  4.久居边关的乡愁、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谭臣心志的告白等。

  5.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闲适轻吊等。

  6.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杨木、激愤等。

  (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电、烘托、衬托、联想、想象、对比、反衬、钊颖、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合、以东衬静、以叙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泥人、对偶、对比、夸张、梵文、反诘、反复、排比、饮用、顶针、互文等。

  (三)语言特色方面的术语

  质朴淡雅、欢快风趣、清新自然、平白如画、不事雕饰、通俗流畅、形象生动、典雅绮丽、含蓄隽咏、简洁洗练、活泼明快等。

  (四)写作风格方面的`术语

  1.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豪放、婉约、隽秀、单元、闲静、恬淡优美、清新自然、雄健高峻。

  2.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五)描写方法方面的术语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六)表达效果方面的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意远等。

  (七)篇章结构方面的术语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钊颖、伏笔铺垫等。

  (八)归纳诗词主旨方面的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考试中古诗欣赏常用术语,相信大家一定能牢记。术语在手,考试不愁。

古代诗歌8

  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2、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唐代: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代: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

  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4、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

  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代诗歌9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抒情”。

  我回答的理由有如下一些——

  第一、拿比较的观点看,诗歌是迄今为止可考的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语言形式,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样式。其艺术性与音乐媲美。就其古老的“资格”而言,目前对各学科、各部门起着极具“领袖”作用的哲学都对之遥不能及。

  在人类文化史上,并不是先有哲学后有诗歌,而是恰恰相反。就此而言,哲学不是诗歌的“先导”。

  而诗歌产生之时就与“抒情”存在着“同体”关系。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比”、“赋”、“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考察,足以发现,比兴诗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早起源,其中也蕴含了深刻的中国文学传统与哲学思想。

  第二、诗歌自成一体,且抒情是诗歌最基本的“底色”。

  诗歌可以不受其他任何文学样式、文化样式、艺术样式的约束而独立存在,且可以成为其他文学样式、艺术样式、文化样式的“添附”,并使其他文学样式、艺术样式、文化样式增秀添香。

  譬如,音乐里“添附”诗歌成为歌曲;在当今服装市场上见到的有的文化衫上印的诗句,等等。

  第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看,诗歌的基本特质——“抒情”——并没有因为阶级性的存在而泯灭。这就是说,阶级观念、阶级力量改变不了诗歌的“抒情”本质。因此可见,诗歌“抒情”的本色及诗歌“抒情”本质的固定不变性。

  第四、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哲理诗、科学类的诗歌也抒情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诗歌的“抒情”本质并不仅仅指诗歌这个大“家族”里的“抒情诗”,而指的是诗歌这个大“家族”体现出来的整体本质特征。对此,打个比方说,“白种人”。

  “白种人”的肤色都是白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同理,“抒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但是是诗歌却不都是“抒情诗”。对此,必须得把诗歌“抒情”的特征跟“抒情诗”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观点区别开来。其中,前者覆盖的是诗歌总体,后者则仅指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圈子里的一部分。

  再一个,诗歌的“抒情”本质跟诗歌流派没有直接关系,诗歌流派不可逆诗歌的“抒情”本质而存在。

  以不同名字而名名的诗歌流派的产生是偶然的.,而诗歌本质——“抒情”的存在则是必然的。不管什么样名字的诗歌流派,不管那些诗歌流派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诗歌本质——“抒情”的客观性都实然存在,且对各个诗歌流派创作的诗歌都起着“策动性”的作用。

  再一个,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跟“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划分不发生直接关系。

  “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划分跟具体诗歌的内容的故事情节的“完整度”有关,且都不可脱离诗歌的“抒情”本质;否则,则不成诗歌。

古代诗歌10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11

  一、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田园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三、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四、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五、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古代诗歌1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

  (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解析】

  (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古代诗歌13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

  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二、故事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三、课文翻译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闻:听说。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

  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你的身边。

  四、问题解疑

  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暮春环境。

  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五、课文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次北固山下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王湾,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故事背景

  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注释: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

  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译文: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原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家书。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问题解疑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

  不能。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响亮,所以不能更换。

  3、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五、课文主题

  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助对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天净沙·秋思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同步练习

  4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jié(碣)石

  澹澹(dàn)

  萧瑟(xiāo)(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6、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③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田园诗……

  ④按朝代分:唐诗、宋词、元曲……

  (3)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示例:①让报名的同学们上台朗诵。②让老师和同学评评谁最好。③总结诗歌朗诵技巧。④颁奖。⑤结束。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面的题目。

  7、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由。

  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9、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10、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示例: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三)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1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1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

  完成下面的题目。

  1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解析:反衬游子有家难回的悲苦之情。)

  1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15、“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是什么意思?

  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青山和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16、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7、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18、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古代诗歌14

  《幸蜀西至剑门》

  作者: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古代诗歌15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古代诗歌】相关文章:

冰雪的古代诗歌08-30

古代诗歌鉴赏03-01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07-31

古代诗歌鉴赏15篇03-01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0-2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06-02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06-28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