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范例1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里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第一个节日当是过腊八,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腊八粥,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是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浑身热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窜到了眼前,就连行走时的脚步也加快了几分。接下来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来,腊八过后,接着就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点上香烛,摆上贡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时有一种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和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家里的坏事。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因为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在外奔波的亲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变成“聚灶”,送灶王上天变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紧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厨房里备足鸡鸭鱼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规矩要吃上七天,这就叫夹年饭,预示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热闹非凡、忙乱有序的气氛中迎接年的到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细数一年中的收获,分享一年里的快乐,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难得的相聚时刻,等到午夜时分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带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岁,按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会越健康长寿,有的甚至守岁到凌晨,一夜无眠。
迎春纳百福,过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结伴团拜,小辈要给长辈行拜年礼,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一片寒喧声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红烛摇曳,大街小巷彩灯高挂,兴奋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甜的梦想,讲究个“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预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亲戚访朋友马不停蹄,直至红红火火闹完元宵,随着年的脚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觉越走越远,越来越淡了…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希望各位来我的家乡旅游,体验民间风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2
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乡音,不同地方的生活,不同的习俗。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东北的风俗习惯。
都说“北方人爱吃饺子”,东北自然也不例外。常常吃着美味可口的水饺,但你可知这一块小小的水饺,包起来可是费工夫呢。
包饺子,首先要把面揉好。我对这个可是不在行,要么就是水放得太多,或者就是面粉撒得太多。即便你误打误撞和好面了,粘在你手上的湿面、洒在你衣服上的面粉和卡在你头发上的小面块儿也足够你清理二十分钟。
下面就到了一个饺子的“精髓”——饺子馅儿。听奶奶说,饺子有韭菜鸡蛋馅儿的,胡萝卜羊肉馅儿的,青椒牛肉馅儿的……不同的味道,各有其特色与美味,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个“猪肉大葱”馅儿。
首先,我先将猪肉剁碎,这可是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功夫;家门口的那些饭店里的'“剁馅儿师傅”如何拾掇得又快又细腻,真不知道人家是熟能生巧还是有什么独家秘诀呢?
剁好了馅儿,接下来就是拌饺子馅儿。先将葱花和蒜沫撒进肉馅中,再用筷子顺时针迅速搅拌,在搅拌的同时,还要相继倒入用葱、姜、蒜炒好的油和鲜酱油,盐也不得不谨慎地洒入。实不相瞒,我在进行这项程序时,拿筷子搅馅儿的右手手腕又酸又胀,用来填料的左手更不争气了,不是一会儿抖一下,放多了,就是一会儿抽搐了一秒,搁少了;良久,终于闻到了一股独特的香味——虽不像玫瑰花香那般甜蜜,也不像古龙尼香水那般玄妙,但这香味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闻到。但在这里,就万万不可“以味取馅”了,你若是现在就情不自禁地尝了一口,恐怕就只剩满嘴的咸油了呢!
进行到了这个地步,那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包饺子呵,可是项技术活儿,得先把皮儿擀好,再论其他。
擀皮儿时,要先把面板上扬一些面粉,这是为了防止揪好的面团被擀时粘到面板上。先用手按压得扁一些,再用两根手指轻轻捏着,用擀面杖一边擀,还要一边捏它转圈。我第一次擀时,左手总是要打不过来弯儿,所以我擀出的皮不是太厚,就是太薄,甚至有时还擀出了心形、三角形和许多不规则图形,真可谓“惨不忍睹”。
下面,迎来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包饺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手指微弯,将饺子皮儿铺在掌心上,舀一些馅儿放在上面,再封了口儿,轻轻卷一下……呀,又露馅儿啦!唉,真是不熟根本不会生巧,从此我再也不敢小瞧饭馆里的厨子了,真不知道他们是下了多少功夫,才可以包得那样无瑕!
“咕噜噜……”水灵灵的大饺子出锅了!关于饺子的说法也有很多,饺子象征金元宝、冬至吃饺子耳朵不会被冻掉……虽然传说故事千奇百怪,但饺子也是我国传统的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包饺子学下去,也算是传承文化了。
这不仅是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更是千家万户浓浓的团圆之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3
生长于日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父母儿时经历过的民俗日益淡化,但唯一雷打不动的就是一到当季大闸蟹当季上市,我们全家就会随着浩浩荡荡的品蟹大军自驾前往周边,一边品美食,一边赏秋景。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的秋游中,吃蟹就是一个保留项目。去年我们全家自驾去阳澄湖莲花岛,那肯定是要大吃一顿的。掰开那黄澄澄的信,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让人恨不得把蟹啃的连壳都不剩,掰开到黄澄澄的腿,猛地一缩,整段腿肉在咀嚼中留下满足与快感,烦恼与忧愁都从脑中散去。品蟹之后,离开蟹庄,赏着湖景,踩着落叶,一边散步,一边享受家人团聚欣赏美景所带来的乐趣。
品蟹后闲聊时听外公说,我的家乡在上海高桥镇,他小时候出了镇子就是农田与河流,秋天在河中间放一根竹竿,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一大桶;外婆说,只要在篓子里撒一把米,放到河里,也可以收不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是一种品蟹的俚语,更是一种品蟹总动员。煮熟后的大闸蟹也寓意着鸿运当头。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红楼梦)中也写到了蟹,主要是三首品蟹诗。“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仔细一想,(红楼梦)主要是讲江浙沪地区的事,有了兴致的我查阅资料后发现:我国有3000多年品蟹的'历史,人们至少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认识蟹了。
说到蟹,吃货们的眼中肯定浮现出一道道脍炙人口的人间美味。阳澄湖的大闸蟹早已红透半边天了,淀山湖的清水大闸蟹,也是和阳澄湖大闸蟹齐名的美味,除此之外,太湖的东山大闸蟹,崇明的毛蟹也是必尝的美食。水煮螃蟹,葱油大闸蟹,油炸螃蟹,清蒸大闸蟹,葱姜炒蟹,避风塘炒蟹,爆炒大闸蟹……想到这些一款只喜欢吃蟹的同行,一定会被这些求而不得的宝贝馋的直咽口水,鲜美的味道仿佛已经融入了全身,鲜嫩的蟹肉好像进入了灵魂,皮薄馅多的蟹黄小笼似乎是皇上才能享用的至宝……就像精神食粮一样,一到蟹庄,一种奇幻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凉爽的秋天里,闲暇的双休日,在休闲与品位中度过,这是一件幸福的事。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悠然自得,这该是多美的一种享受。品蟹的风俗虽不需过多的成本,但乐趣无穷,同时获得了美味和放松。品美食,赏秋景,作为我家一直以来的风俗,是休闲的旅行,放松身心的活动,也是家人之间相互促进的方法,乐趣无穷。
我喜欢这个能给人触动味蕾,放松心情的风俗。希望江南吃蟹风俗一直能延续下去,发展下去。延续这个蟹的故事,延续这个品味美食,家人团聚的乐趣。
家乡的风俗作文4
看着大门上的“福”,好像家乡的风俗这片大海中的一滴水,落下时便泛起了阵阵涟漪,勾起了我的无限思绪。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清水秀,古朴而雅致的地方——浙江。我的奶奶一直住在这里不愿离开,这也使得我们每年春节时都需要回去,让我体会到了与大城市武汉不一样的“年味”。
家乡过年的风俗特别多,如挂灯笼、除尘、放鞭炮,其中“年夜饭”在春节风俗中算是独树一帜,必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南方米饭,北方面”。这小小的米粒在南方人手中玩出了别样的风采,青团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随着一声“开饭啰!”各色菜品依次被端上桌,沿着旋转桌边摆放,似乎是在期望什么贵客到来。突然,伯伯抱着一个竹蒸笼上了桌,抬眼一瞟,便知道是“青团”。这一锅蒸了六十六个亲团,预示着来年六六大顺。“菜齐了,开吃!”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不约而同操起了筷子。青团在盘中静静地卧着,向着一身绿旗袍的娇羞女子。艾草的微苦与竹子的清香早在锅上便熟络起来,似乎在说着这是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在美味的驱使下,我便问奶奶,“青团是如何制成的呢?”奶奶一脸和蔼地对我说:“所谓‘青’即是将刚从山中才回来的新鲜艾草,截取其多汁的部分,榨取成青色的汁,与糯米粉在碗中汇合,充分混合发酵,寓意为驱灾辟邪、平平安安、健康喜乐。‘团’即是指其形状以及手法,寓意为包住了福气,团团圆圆,这里面的讲究可深着哩!”饭桌上也不止这一道菜,有缀着红糖的白年糕,预示着年年高、有清蒸元宝虾,含着招财进宝之意,还有素有吉(鸡)庆连连意思的烧鸡等等。
大年初一早上,妈妈便迫不及待拉我去赶庙会了,热腾腾的'蒸汽,闹嚷嚷的锣鼓;乱但整齐的吆喝,都愈发引起了我的兴致。花灯杂耍连成片,舞龙舞狮结成彩,一切都是那么欢喜而美好,又都有着“开门红”之意。接着,随着一波声浪,精彩的“打彩头”便开始了,相传在秦汉时期有了雏形,可谓是古人的狂欢盛会,“打彩头”也指“打挂彩”或“打竹马”。在一个人眼睛上蒙上纱布,他挥舞棍子打陶马,只能打一次,打到了即可获得一年的好福气。这“彩头”是一匹小马驹,陶瓷的,上面画满了爆竹,贺岁词红彤彤的一片,我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终于挤到了最前方,一个叔叔便开始挑战,他随着声浪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却打了个趔趄,失去了击打机会,最后只获得了一个红包。一个阿姨却早已计算好路线,一上去便一发中的,得了个好彩头——岁岁(碎碎)平安。陶马里的彩纸片也随着风飞起来,亮片在阳光照耀下,绚丽夺目。寓意着一年有了好彩头。紧接着“旱船”挂着缀饰来了,舞龙追着玉珠来了;舞狮随着鼓点来了,游行花车听着爆竹声来了,在场每个人都乐呵呵的。一旁有人补充道:“新的一年笑口常开啊!”
这些只是家乡风俗的冰山一角,我还未说尽,只等着在爆竹声中慢慢寻觅。
家乡的风俗作文5
绚烂璀璨的元宵节紧随着除夕结束的脚步到来了,我的家乡是上海,一个繁华至极而又人人忙碌的都市,但在元宵节那天,却别有一番风景,我始终忘不了那每年元宵节看到的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也忘不了明亮宛若星辰般的花灯。
黄昏之时,丝丝缕缕的云霞带来了夕阳,太阳徐徐落下,在天边渲染出粉紫交融的霞光,染了半边天。道路上尽显一派繁忙之景。我们家也如约而至,来到了每年必来的豫园灯会。人流不断地涌动,仿佛吞噬了整座豫园,但依旧能看到花灯那柔和而又炽热的光芒,聚集在一起,照亮了半个城。一路上推推挤挤地好不容易进了豫园,才见灯火通明的街道上挂着花灯无数,柔美绚烂的灯光照亮了栩栩如生的图案,眼花缭乱之际也满是欣喜。还记得小时候赏灯时的懵懵懂懂,只觉花灯散发的光芒,和上面描绘的图案是如此的美丽生动,内心也不禁流露出欢喜,哀求着妈妈一个个都买下来。现在长大了,看到这一番绚丽之景,正应苏味道笔下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般昌盛璀璨,而那花灯的光芒也照亮了我的内心与希望。每当花灯初上之时,众人眼中便是欣喜和希望之情,我便闭眼祈福,期盼来年幸福美满,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睁开双眼,便见万千灯火挤满了整个豫园,灯火明亮映衬着繁华昌盛的街道和驻足观赏的人流,温暖而又璀璨。元宵节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有的制成兔子样,栩栩如生的雕刻,白色的皮肤上细致地刻上皮毛,放上柔和的白灯,孩童们爱不释手地抱着,捧着,拖着……;有的是六边形的,在亚麻布上描摹上优美婉转的景色亦或是古时候传说中的片段,点上黄灯,别有一番风味;更有的是一条大龙盘旋在九曲桥下,一片片的`鳞片映衬着湖水的清澈与波光粼粼,闪现出蓝紫色的光芒,精致而又独特的景色引来了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登上九曲桥,驻足观看,留下美好瞬间。逛到那里都是华灯璀璨,人们的交谈、欢笑声掺杂着街边商家的吆喝声,热闹至极。大人们宠溺的看着孩童一手拖着兔子灯,一手吃着街边的零食,尽呈一片幸福美满之景,无尽的暖意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让这一个漫漫长夜变得美好而又短暂,唯有照片留住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其实赏花灯的由来传说来自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当时的皇帝信仰佛教,恰逢蔡中薜姆鸱ü槔矗称每年正月十五时,印度摩喝陀国众僧云集,瞻仰迎佛舍利,观赏花灯,是参佛的良辰吉日。明帝听之,为弘扬佛法,决定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夜,在寺院宫中“燃灯供佛”,所有人都得挂灯祈福。经过了岁月的流逝,自然而然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赏花灯这一民间习俗经过了岁月的蹉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花灯的璀璨似万千繁星般聚集在豫园,一盏盏花灯宛如人们一个个盛开的美好希望与寄托,驱赶了冬日的寒冷,温暖了人们的内心,似灯塔般照亮了前进的路途,指引了通往幸福的方向。愿将这一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传统发扬光大,继承真正的中华文化。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们过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介绍我的家乡——浙江余姚的春节吧!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等。我们家也不例外,全家总动员,经过大家的努力,家里瞬间变得焕然一新。另外大街上也人山人海,各家店铺门口张灯结彩,促销广告五花八门,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必不可少的年货是瓜子、花生、糕点、水果等等。有的在买家里装饰用的年画、灯笼、春联,有的在买新衣、新裤……讲价声和买到后的欢笑声在街上不断回荡,真是热闹非凡啊!
除夕,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我们全家都没闲着,作为家里最小的我也忙着写春联,写“福”字。每年爷爷都要挑一幅称心如意的春联让我写,今年选的上联是:天地和顺家添财,下联是: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写好后,在爸爸的帮助下,贴到了大门上,红红的春联,透着喜庆,寄托着我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我们还把两个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大门口,准备迎接新年。下午,重要的祭祀开始了。点上蜡烛、香火,全家人都要在桌前拜三拜,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并各自许了一个愿望。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能在升学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中的学校。晚上的年夜饭可算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鸡、鸭、鱼、肉样样有,满满一大桌,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还要吃上一大碗汤团,预示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饭后我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吃瓜子,奶奶忙着送灶君,完事后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还收到了爷爷奶奶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等到晚上八点整,我们准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每年雷都打不动的必看节目。当晚上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整个城市沸腾了,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迎接着新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年初一,穿上妈妈给我准备的新衣、新鞋,给爷爷奶奶拜了个早年。早餐是奶奶准备的汤团赤豆年糕,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这个,预意着新的一年团圆、节节高。我们家初一不走亲访友,在家休息。奶奶还说:初一不花钱,不拿菜刀,不扫地等等。
大年初二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每户亲戚家吃一天。大人们天南地北地聊起来,有的说去年的收成如何如何,有的说新的一年打算如何如何······我们小屁孩们看电视,吃零食,玩游戏也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家到大年初七亲戚拜访得也差不多了。初八开始,大多数店铺开张了,人们的生活也陆续恢复正常。我也快要开学了。
我的家乡虽然不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但春节同样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过年的喜悦同样在我们心中荡漾,久久不能散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十五的汤圆圆又甜嘿――十五的人儿乐开花哟――十五的狮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灯会人山海哟――”
傍晚,在大地被照得金光灿烂时,老街上的小店纷纷张灯结彩,紧锣密鼓地为元宵节的到来作最后的打算,该摆的摆好,该挂的挂好,迎着喧杂声欢笑声,走进老街,扑面而来的是久违的马桥味道。
你瞧,老街各店铺内井然有序地挂着盏盏灯笼,形色各异,纸糊的布艺的玻璃的.,赤红的金橙的墨绿的,兔子灯荷花灯宫廷灯,应有尽有;往前走几步,汤圆店的浓烟便会热情迎接你,混着汤圆的香甜店内的喧嚷声一起飘在街上,升腾上天;一时间,人潮渐渐涌动起来了……
这时,不远处传来“嘿―吼―嘿―吼”的欢呼声,在人群的掩映下,隐约看见像是一班人马正在舞狮哩!各种明艳的颜色快速交织着,我也看不分明,但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过去。走近了,只见围着欣赏的人群里一层外一层,便只能踮起脚伸长了脖子,抬着头不断地张望着,看清了――是家乡的特色“手狮舞”。
仔细观察那队人马,表演队员们脚下踩着一致的步伐,两腿有力地踢抬,身体随动作前后扭转,极为轻盈;双手紧握舞棍,用力甩动着狮身,将狮身上的布坠甩得摇摇作摆,珠宝装饰物叮咚作响。据我所知,这些狮舞的表演风格可分为文狮武狮和看狮三种,今天出演的是文狮,这类表演动作缓慢稳健,幅度较小,自然灵便,毛发颤抖飘拂,活脱的姿态像是在为观众祝福与人们嬉戏。“文狮”顶适合行街表演,而“武狮”就有所不同了,它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气势,以翻腾跌滚扑动作为主,适宜广场表演。“看狮”又称太狮,表演时狮身内燃烛光,夜里表演时小狮围着大狮鱼贯穿梭,云飘狮跃,人随灯转,游览嬉戏。
近处,手狮舞悄无声息地到了尾声,却带动起了整个老街,整个马桥的元宵节奏;远处,各个小铺都挤满了人,汤圆店更?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aihao/qiaopai/' target='_blank'>桥牌鹆艘惶醭ち?2碌泼铡⒐业屏?⒊蕴涝病⒖词ㄎ瑁?凳敲β担?梢膊环δ谛牡南苍谩U?怯辛苏庑┮淮??舜?邢吕吹姆缢?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news/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才让人们把节日过得开心充实,让节日变得更有意义了。所以,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接好这个文化传承的担子,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争取发扬与支持文化的发展,留住传统文化的美好光景。
“十五的汤圆圆又甜嘿――十五的人儿乐开花哟――十五的狮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灯会人山海哟――”
元宵夜的灯笼亮起来了,元宵节的气温升腾起来了,连尘土都是别样的味道,一切都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在我的家乡石塘,每到元宵节,都会办一次盛大的扛台阁活动。那个晚上,这个平时幽静的面朝大海的小渔村,变得极为热闹,热烈的鼓声锣鸣,人们的笑声,融在那阵阵的涛声里;闪烁的灯火洒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与屋里的温暖相互映衬,也映照得人们脸上一片灿烂。
扛台阁,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们很早叫醒小孩子来化妆。若她扮的是嫦娥,则两条柳眉舒展开来,脸颊浓粉上装还要抹上一丝金粉,额头一点朱红;身着一条粉白色丝带裙,脚上一双绣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关公,则两道粗眉在上方横着,脸上涂了红彤彤的腮红,嘴边挂个大胡须,长长的几乎到了脚边。这妆化得极艳,所以,不认真看,还真认不出是谁!有好几次,侧目瞥了一眼靠近我台阁上的人,我愣是没有看出来是老同学,后来下了台阁被她认出后,她一路佯装生气唱着戏词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点,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热闹起来,人们早就抢占好观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枣糕、芝麻糖翘首企盼着。随着锣鼓忽地一声响,礼炮“啪”的一声在天空中绽放花朵。孩子们坐在家长为他们扛的台阁里,一脸神气。一旁的众人赶忙把那些散着香气的甜食扔上轿子,说着甜甜的祝福,“来年甜甜蜜蜜”、“长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过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馋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刚刚还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弯了下来,一撕、一塞,便开始大快朵颐了。一时间,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汉”都成了“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台阁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说:“吃一点没事,吃了这些好‘福’果,就会有个好前程!”
长长的队伍嬉笑到夜深还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动着热烈温暖的火焰。这火把、这笑声、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说起这个习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乡一直流传的传说。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传当年有会喷火的麒麟居住在山里,因为它的火喷到的地方就有财富,可惜这对麒麟并不时常喷火,于是聪明的渔人便在正月十五这天,以鼓声为号,拿起火把,扛起台阁,在山前热闹地活动,引得麒麟也跟着兴奋吐出火来,没有想到,刚吐完火,它们便化身为了这座麒麟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麒麟,也为了让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来越好,便渐渐形成了习惯,演化成了这种庆祝的习俗。在这一天,灿灿的火把、笑声、乐曲,成了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漾起浓浓的幸福,这幸福感,浸润在每一个在外的游子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春节贴对联,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冬至吃饺子……每个节日,都有特色。虽然我很喜欢吃饺子,但包饺子更盛我的心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转眼间冬天就悄悄走到了我们的身旁。在冬至这一天,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可能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吃饺子容易,而我要吃自己包的。
清晨,我和妈妈走进了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买饺子皮、饺子馅。我们差不多把大半个菜市场都走完了,才把所有的材料给买齐了。
回到家里呀,妈妈做一些配料,爸爸来剁肉做馅,而我们就等着包饺子。
一切都准备好,终于可以开始包饺子了。“我不会呀!”我无奈地说。“你不会呀,那么自信满满,我还以为你在哪学会了呢。来吧,我教你。”妈妈有点不可思议地说道。这样说我不服气,我决定一定要把饺子包好。
窗外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包饺子之旅也正式开始了。“首先把饺子皮平放在手上,用食指和无名指沾一点水,涂在饺子皮外圈,就像画一个圆一样,这样是为了让最后的工序更方便,接着用勺子弄一勺陷,放在皮的中央,再把皮对折添彩就可以了。”
听见妈妈这样说,可真简单啊。但是我动起手来,那简直比上天还难啊!
每一次,我弄的馅都会很多,包起来肉总是出来。这个好办,少弄一点就可以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还有第二个呢,还有第二个呢,包得总是瘪瘪的,立不起来。像是一根棍子,哪怕立住了,还是总会倒下。
我的眼睛瞟向了妈妈的手,看见妈妈手里的饺子,轻轻地就放了上去,怎么动都倒不下来,像不倒翁一样。我试了好几次都不行,我只能向妈妈求救了。
妈妈把饺子皮对折,将中间捏紧,两侧折了几个皱纹,饺子就像一个弯弯的`月牙,立了起来。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我立刻上手,果不其然,成功了,我高兴得都快蹦起来了。
再接再厉,包一个又成功了,两个,三个,我越包越快,一个下午就包了100多个,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时窗外的雪已经大了起来,厚厚的一层雪,怎么也融化不了?是对我的嘉奖吧!
晚上,我们就煮了饺子吃。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锅内的饺子。它一出锅,就被我拿到桌子上面,还是滚滚烫烫的就被送进了嘴里。那味道妙不可言,一点点咸味夹杂着一点点肉的鲜美。
一只老虎灵魂就被升上了天堂,这个饺子立刻走上天使的殿堂。窗外的雪变小了,路边的积水也消失了许多。仿佛被我们家里热气腾腾的饺子给融化了一般。
屋外寒风呼啸,一碗碗饺子使我的小屋异常的温暖。在这样的冬至,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自此,我学会了包饺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熏腊肉是贵州的年前风俗。
俗话说的好,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没有传说就没有习俗。听长辈说,熏腊肉曾有一个传说。过去,湖南西部一带的土家族和苗族被称为蛮夷民,他们是当年和黄帝为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后人,由于战败,先辈长期隐居到湖南西部一带深山。过着以打猎为生的日子,最初,他们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
人们发现,经火烟熏烤后的肉,吃起来特别香。以后,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
有一年,舜帝南巡时,来到湖南,吃到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极为赞尝,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寻惜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其手下将其命名为惜肉。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开始巡游三湘,正值腊月,刘义来到湘西一带,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肉后,兴然作诗。将其改名为腊肉。
据记载,在张鲁称汉宁王时,兵败南下,途经汉中红庙塘中,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腊肉就成了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湘西人家爱做腊肉,除了腊肉好吃,存放得久外,也许与湘西人住的偏远,每当客人到来,无法上集市购买好菜招待客人有关。有了腊肉,一旦来了客人,可以随时招待客人。因此做腊肉这种习惯,便世代相传下来。
这道别有风味的佳肴,在后来的生活中,人们为了菜式多元化,依照腌制肉的方法,又制成了腊鱼、腊鸭等腊制品,并且不断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为使腊味更具特色口味,完全采用木材熏制技术进行烘烤,以达到其味香醇的目的。熏好的腊肉可久藏不坏,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立冬,嚼在口里,唇齿留香,满嘴生津。
听完后,我又向妈妈那儿得知腊肉的做法:将腊肉放入盆中,放入干辣椒、花椒、盐、白酒,抓拌均匀,让调料充分覆盖在五花肉上,盖上锅盖,腌制1个星期,腊肉颜色变深,将腊肉悬挂晾晒1月左右即可食用。腊肉的味道十分鲜美,真的是香味浓郁,油而不腻。
今年寒假,我就回到贵州去参与到了这种风俗。发现每家每户都熏起了腊肉,远在家乡的子女吃不上腊肉,父母就熏好了再寄给他们,让子女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今年过年我领悟到了新的风俗:年前熏腊肉。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富裕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灵台也不例外,比如说我们灵台的一些人或物:灵台宫灯、灵台香包、灵台剪纸、灵台根雕、灵台泥塑、灵台刺绣、灵台碑林、灵台民间社火等等,现在就让我为您讲讲吧!
先说说我们的灵台宫灯吧,灵台宫灯起源于明代,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起初流传在富贵人家,通常在美好而欢乐的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将宫灯挂在房檐角上点燃。明清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木材到竹子再到铁丝为主要制作材料,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还有些民间艺人突发奇想,用宫灯代表各种小动物,样式繁多,造型美观,新颖别致,又栩栩如生的动物灯,有富有时代气息的'广告灯,有色彩鲜艳的孔雀灯。因此,灵台宫灯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在周边地区开始流传。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我们的灵台香包,古称香囊,其意蕴是祝福老人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戴上可以保佑平安,父母还在香囊里面放入中药,为小孩来年不生病。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你会看到,耗子们的脖子上,大街小巷里,在老奶奶的手推车上,在偏远的小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香包那鲜艳美丽,栩栩如生的造型,香包以他那特有的风韵活跃的人们的生活中。他不仅表达了思想、敬仰、也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
再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著名人物皇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徒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一王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东汉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提起皇甫谧人们就会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其实他还改过各种医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医学家。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民间社火了,社火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家乡人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更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家乡风俗。若要说春节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给春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和红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当大街小巷想起锣鼓铜钹声,人们就知道社火来了,他们脸上画着各种不同的脸谱,和京剧的脸谱十分相似,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拿棍剑刀叉等道具,踏着戏文的诵唱节奏,围着场地走圈。他们脚踩两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跷),如履平地,真是让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细聆听戏文,就会发现戏文和他们的服装道具是相配的。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灵台。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过年过节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过节方式,一般这种过年过节的方式,就被叫作风俗。我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俗,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几个吧。
第一个风俗,我就介绍冬至时候吃饺子。我们这里每到冬至,一家人必须要吃一锅饺子。记得那一年冬至,空气中又弥漫着饺子的香味。
“快来,饺子好了!”奶奶一边把一大盘饺子端上桌,一边喊着。那些饺子一个个都是半圆形,圆鼓鼓的肚子,冒着热气。我和妹妹听到奶奶的话,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妹妹看着盘子里白花花的饺子,如同饿了几天的老虎看见了猎物,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妹妹,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只小馋猫,哪一年没你吃的!”不光妹妹馋,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哪一个不是馋得都回家了。风俗就像一块磁铁,可以让家人团聚。
第二个风俗,我就说说贴春联吧。大年三十这天,妈妈拿出准备已久的对联,让爸爸贴在门口。爸爸小心翼翼地把春联打开,手指轻轻柔柔,似乎生怕把对联弄疼了,并拿出胶水,爸爸可是贴春联的“老师傅”了,三两下就贴好了。我和妈妈看了看,嗯,很正。随后我们就一边拍手,一边念起来:“富贵平安好运来,吉祥如意福星到。横批:五福临门。”对联,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我最后要说的风俗,就是端午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最精彩的就是赛龙舟了。“咚咚锵,咚咚锵……”我在家里听到了阵阵锣鼓声和呐喊声,我跑出去一看,仙下河边围满了人。
我挤了进去,原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比赛要开始了。随着裁判的一声“开始!”三艘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嗖”地飞了出去。一开始,红色的龙舟占了上风,一艘金色的龙舟紧随其后。不一会儿,金色的龙舟就追上来了,它要和红色的龙舟一决高下。只见金色龙舟的鼓手打鼓的节奏越来越快,水手们的划桨动作也越来越快,上一步铲起的浪花还没落下,下一步的浪花就跃起来了。就在他们要穿过终点线的'时候,大家都屏住呼吸,但只看到一片扬起的水花。这一秒过了很久,最后,还是金色龙舟更胜一筹。现场响起了呐喊声,欢呼声,金色龙舟的队员一个个把笑容挂在了脸上,笑开了花。他们有的人一蹦三尺高,有的人吹着口哨,有的人不停地打着飞吻,还有的人不停地向观众挥手,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种你追我赶、绝不认输的劲头,不就是我们仙桃人的拼搏精神吗?风俗让我们团结,让我们有了拼搏精神,让我们有了勇争第一的气魄。
风俗是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不同的风俗民情。这些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那儿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快来帮帮忙,马上就要敬月光啦!”妈妈喊着。咦,今天晚上怎么热闹啊?原来,今天是中秋节,我的家乡在广东河源,这里都是客家人。中秋节被我们客家人称为八月节,这可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呢!
大人们早早地就在庭院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月饼等供品。这摆供品也是大学问的,我们客家人摆供品时一定要放上一盘芋头,因为芋头的“芋”字在客家话中的读音有点像“护”字,有“护头”的意思。而且这芋头的摆放讲究“母子相连”,也就是在盘的中央放芋母,周围摆芋仔,寓意合家团聚。桌上还摆了一个大香炉,在香炉的一侧还有一小碗茶,据说这茶的功效十分独特,小孩子如果经常尿床,当晚只要偷偷喝上一口,从此就不尿床了。但前提是不能让他人发现,否则就不灵验,十分有意思。
天黑后,就要开始敬月光了。不过男人们可不敬月光,他们在八仙桌旁的走廊上架一张小桌子,再泡上一壶茶,边喝茶边聊着天。敬月光的大多都是妇女和小孩,我学着女长辈们的样子在八仙桌的前面,双手合十,向月亮的方向拜了几拜,还要默念:“愿月神祝我学业有成,考得好成绩……”。仪式过后,大人们搬来了一张大圆桌,竟然把敬月光的供品全都放在了圆桌上,还叫上左邻右舍一起吃!我疑惑极了,心想:之前拜神的时候供品是不能吃的,怎么这次就可以吃了呢?我看向爸爸:“爸爸,这供品不是给神吃的吗?我们怎么也能吃呢?”爸爸放声大笑,我更加迷糊了。他拍了拍我的头,笑着说:“这可不是给神吃的,这是我们在感谢月神并向他求平安,让月神把祝福赐在供品中,然后我们再吃掉供品,代表接受了月神的赐福。当然跟拜其他神不一样啦!”
原来是这样啊!我点了点头。这时妈妈丢给我了一个沙田柚,并说:“快点杀柚子喽!”意思是让我剥柚子皮,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外婆端来了一盘五仁月饼,天啊,这么大个五仁月饼,占了桌子的三分之一,怎么吃得下呀(而且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吃五仁月饼)?眼看外婆就要让我吃了,得开溜啊!我和弟弟赶紧嚷嚷着要让妈妈带我们去大街上看灯笼,妈妈拗不过我们,只好拉着我和弟弟去看灯笼。
来到街上,这里可真漂亮!整条街都挂满了灯笼,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蓝的、粉的……五彩斑斓,有木头做的',有竹子做的,有纸做的,还有用玻璃做的。我们客家的这种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还可以挂在大街专门用来挂灯笼的地方,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中秋节的天上本来只有月亮,而没有星星的,但这灯笼就像是星星一样,和月亮一起照亮每一个人的心。
这就是我家乡中秋节的风俗,你们的家乡风俗又是哪些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春节在全国人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金都人也不例外,金都又有什么过年的习俗呢?
腊八,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雪经常来捣蛋,但人们的心是炽热的总会感觉不到腊八的冷。一年中的农业展览会也是在这个天寒地冻的腊八里。展览会上各形各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腊八粥,腊八蒜都是传统人物了。腊八粥是用八种食材糊糊涂涂煮在锅中的,腊八这天几乎没有一家不喝粥。腊八蒜也是必须要泡的,让蒜瓣在有糖的醋中遨游几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冷天,到年底,它们会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中出生。它们不再单薄,脱下白色的外衣,换上翠绿的新袄,并且能让骨扎更具有浓浓的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其实就有一笔浓厚的年味了。当太阳步入西山下,炮杖早已响的忘情了、没命了。小孩子的嘴在这一天就会收许许多多的美味的糖果,因为今天的习俗本来就要吃糖的。年糕也必不可少。那片金黄灿烂,又软又糯,入口Q弹,香气扑鼻的年糕,代表着年年升糕。这位传统人物可以媲美腊八粥和腊八蒜了。
大年三十,街上的.车辆少了,但空寂的街道丝毫解读不出冷清的气息,大红灯笼映照得是一片一片的热闹,这便是大年三十该有这样的味儿。晚上就更不必说了,如果你从天上看,你还会看到一片形形色色得红,好似在寂静的原野里燃起了点点红彤彤得篝火,金都就这样被包裹在一片火红中,热烈的火红。过年的日子,灯火昼夜不断,炮杖点燃了了旧日的悲伤,悲伤像烟一样蒸融了,欢乐在烟中越来越清晰,一点点沉淀下来。
守岁是跨年夜的重要的仪式,在午夜十二点前是不准睡觉的,我很喜欢守岁,因为那时可以吃第二顿饭,而且也可以看春晚,春晚上有很多好看的节目,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有一些地方在晚上穿新袄去拜年。
正月十五,春节的第二个高潮接踵而至,人们的心又欢喜了起来。元宵是一个很好的食物。秧歌也必须要看,偶尔雪也会来凑凑热闹,大雪纷飞,四周白茫茫一片,但大雪早被人们热切的心融化了,有一些人的手都冻红了,也不当回事,一直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秧歌。看秧歌队中的爷爷奶奶们一扭,一折,一回,一跃,一转,古稀老者,须发皆白,也在这秧歌中焕发了青春的活力。那一辆辆花车是多么的巨大那隆隆声时远时近使人难以分辨出车的远近。
春节在大笑中走来,又在大笑中走去。当你喜欢上它时,有些人或许正在抓走它让世人再也见不到它。也许,在春节的最后一天晚上,它陪伴着时光一起悄无声息的溜走了,溜走的不止时光,还有那份春节的快乐。月光流,时光流,快乐流,春节也在流。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还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会来。一家人将吃饭的饭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拿出每年都会给分给我们的超大石榴,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几块月饼,听爷爷给我们讲叔叔爸爸们小时候的事,讲小时候爸爸带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从树上摔下来,讲叔叔有一天离家出走只是因为看了李连杰的电影想出家当和尚,讲曾爷爷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还未被找到的几杆枪,讲以前村子里被挖出来的一罐银元,讲爷爷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几把斧头成功敲击发射的一颗子弹。
过去的时间即是传统,这样传统的中秋永远在记忆中鲜活,笔记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现在在学校,也已是有几年不曾动口吃一口月饼,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乡的亲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饼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5-02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风俗作文02-25
家乡风俗的作文06-3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3
家乡的风俗02-25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04-07
家乡的风俗小学作文03-30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06-03
【荐】家乡的风俗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