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苏轼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但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但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2
读书与古人连接,听书了解古人。星期四下午,语文课堂上谢老师带领同学们听了宋朝诗人苏东坡的故事。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知道苏轼是在小学课本上学的三首诗,《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我对苏轼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他是宋朝的一位诗人。今天听后,知道了他还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通过聆听知道了苏轼的'许多故事,早年经历、进京应试、名动京城、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筑建苏堤、流落儋州。通过这些故事,知道到了苏轼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以宽广的审美眼光拥抱大千世界,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审美态度。这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这次聆听知道了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1076年中秋节在密州所作,中秋望月怀人,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我对苏轼的故事只是略知一二,今后要继续读关于他的书,背诵他写的诗。
通过这次听书课堂,我明白了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在利用各种方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对文人文学的兴趣,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
我要多阅读,多揣摩,多练笔,坚持不懈,不断提高文学水平。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3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在这苍茫中,一位高大的人物向我走来,他就是北宋诗人苏轼。
从“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我看到了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看到那不为人知的惋惜。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中了解到他那颗凄惨的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有一颗开朗的心。哪怕是一贬再贬,心中依然豁达乐观。在苏轼困顿时,和妻子的相激相慰是他莫大的精神支柱,而妻子的离世,让他坠入低谷,写下了慷慨悲凉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句句情意缠绵,凄凉哀婉,字字感人肺腑,如见血泪,自然而又深刻。
他豪迈骄狂,却又不流于俗艳,“簌簌无风花自坠,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更见送别情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心中只有故乡。多层面的苏轼展现在我眼前,洒脱,平淡,豪迈,婉约,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在我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苏轼的'诗画面宏大,气势恢宏,韵调铿锵,感情奔放。典故的运用如同口出,直抒胸臆,细细品味,有浩瀚之感,浅显易懂。
奔放,与李白同舟,却比李白多了一些婉约;洒脱,与杜甫共济,却又不少细腻,这就是苏轼所做的独到之处。我眼中的苏轼,形如洪波,气若山河,诗意未老。他就像一棵明星,永远在我心中!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4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的代表。苏轼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1079年,苏轼在湖州上任,因乌台诗案被贬,四月被流放黄州。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度被贬至惠州。1097年62岁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偏偏荒凉之地澹州。这就是苏轼著名的三起三落。他曾用“深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概括自己的三起三落。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计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词被后人传唱不止。这首诗词词句豪放再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里褪去了万众瞩目的颜色,她用一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当人人以为他就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却在众人眼中夸夸之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说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外,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的波澜起伏。没有风浪的人生,那还算是人生吗?越是起伏不定,越是能彰显苏轼的旷达心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祝福,也表达了自己不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悲凉心情,也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旷达的`胸襟。他总能将委婉与豪放融合在一起,他总能把失忆化解在自然的人性中,表过出了他自己的乐观豁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概括了苏轼为杭州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便是拥有豁达佛系人生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就是苏轼。
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在他21岁时,考上了进士,母亲却病故了。于是与爸爸,弟弟回乡守丧两年。此后十年,又遭丧妻,丧父之痛。我觉得现代的人应该没有几个能经得起家庭这么大变故。现代的人遇到了这种事应该就会选择自杀了。但是,苏轼没有,苏轼没有自杀,没有消沉,他坚强地活了下来。乐观地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在我眼中,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元丰二年时,新党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他因为这一次的事件,在牢狱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出来了之后,他没有报复他人,没有抱怨。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抱怨。这时,我们就应该多学习学习苏轼,学习他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
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个忧国忧民的人。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这里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关爱人民百姓的.人。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和苏轼一样,且先不说忧国忧民,有些人连热爱班集体都做不到,净是做一些有损班级荣誉的事。
他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在我的眼中,只是一个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人。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
雨下的很大,有雨具的人已匆匆离去,留下同行的人被雨淋得满身狼狈,只有他脚踏芒鞋,处变不惊,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就是苏轼。这个名字,我从小学听到高中,他的事迹也耳熟能详,似乎在他身上有着某些特殊的地方,几乎吸引了所有曾教授我的语文老师对他的偏爱,使得我怀着疑问之心也踏入了苏轼这张迷魂网,成了他忠实粉丝。
众所周知,苏轼极富才华。自科考欧阳修文章认错为曾巩所做,换为第二后,开榜后欧阳修说:“今天大家都读我的文章,十年后我的文章就无人读,都去读苏轼的了。”便可看出其才华之高。而此后苏轼的人生也仿佛开了挂,仕途顺利。
诗书画琴棋无不精通,优秀的人总会招人嫉妒,很快一桩乌台诗案将他打入谷底,接着贬谪黄州,又是他诗作创作巅峰的开始,《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生还酹江月。”彻底奠定苏轼并立于唐宋八大家的'地位。
都说苏轼豁达,但他初到黄州时也有一段低迷期,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低迷时的自我调节。
我最喜爱《定风波》,你看,大雨滂沱,同行人皆一身狼狈,怨声载道,只有苏轼,他徐徐而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喜爱老师对“顺其自然”的解释,那就是——竭尽全力后的不强求。他尽力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情,也无晴。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7
“十年生死,无念,难忘,千里坟,无处可悲。”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里慢慢向我走来。
苏轼,穿着布衣,戴着帽子,蹬着木屐,拿着竹结,在东边的山坡上犁地。难怪他在东坡被称为俗人。但这样一个文坛风云人物,他的命运是如此坎坷凄凉,读苏轼的诗,我不禁感到心中的苦涩。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人。一生数次被降职,甚至差点丧命。最后被贬到黄州,那是一个人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的对苏轼的经历感到愤慨。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是否也成为被伤害的原因?我不认为苏轼能理解为什么他仍然流亡黄州,尽管他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那时候不管有多少豪情壮志,你能告诉他们谁?只能用诗来表达感情。“山石空空,海浪打岸,千堆雪卷,河流如画,一次英雄多。”今天看书,感受到了另一种伤害的大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个用之不竭的诗人。也许是他的坎坷经历让他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散文和欧阳修叫“欧苏”,他的诗词和黄庭坚叫“苏黄”,他的文字和辛弃疾叫“苏信”。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苏东坡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也就黯然失色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一个悲伤孤独的人。三十四岁时,他一生最信任的人妻子离开了他。他妻子的'去世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只能在梦里看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在梦里遇到她,只能“除了眼泪什么都不在乎”
……
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
沙湖道中,他穿着竹杖芒鞋,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朗,顶风冒雨吟啸徐行,唯给世人留下一潇洒背影,他就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苏东坡。
他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林清玄说:“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化史辉煌的一页。”
长空万里,他有雄鹰般的豪情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将自己比作昔日的孙权;“酒酣胸胆尚开,病微霜又何妨?”他要拉弓射月。他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得到朝廷重用。
风雨无阻,他有超然物外的豁达乐观。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接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被这风霜剑雨所打击,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他虽与老友在夜里叹息“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但是却一直认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搏击风雨,笑傲人生。他相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只要以旷达的心态去对待,经历风雨的洗礼,得到的便是轻松与平静。
皓月当空,他也有普通人的柔情。中秋佳节理应与家人们团聚,但被贬谪的苏轼望着天空,只有一轮明月与自己相伴。他与弟弟分别多年,不得相见,但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只好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他的命运虽三起三落,但仍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佩服他,佩服他的超然物外,佩服他的豪情壮志!他是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的宝石!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9
如果我问你“苏和仲”是谁,有些人可能无法回答。但如果我问“苏子瞻”或“苏东坡”,那就很少有人不知了。其实无论是“子瞻”还是“和仲”,都是一个人——苏轼。苏轼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其中的原因不仅他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词人,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也很有影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名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虽然一生道路坎坷不平,但他没有灰心,被贬后,他可以借美景饮酒取乐;外调后,他反而做了更多利民的事。如果没有他开阔的胸襟,就很少有那些豪放刚健的诗词,词也不会真正突破了“花间”、“尊前”的藩篱。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五年前的一天午餐,妈妈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肉,我吃了一口,觉得很好吃,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告诉我:“这是东坡肉呀。”从此,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可见苏轼对各方面的影响有多大呀!
1101年,苏轼在北还的途中卒于常州,虽然从此以后人们再也看不到苏轼了,但是一看到他的散文、诗词,谁不想念他呢?即便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只要一看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江东去,浪淘尽……”等名句,人们也会如此。这就是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便渐渐开始喜欢上他。
他为自己写传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达了他的性格与志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如此豪爽、洒脱又有和人学得来?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桃花源”一游中的不满和渴望?
我曾为他的辞官归隐而感到惋惜,丰厚的利禄功名放之不取,我亦开始不解;但我也曾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感到兴奋,官场上的狡诈、阴险又岂能与田园的朴素之风相提并论呢?在农家院里,他愿做那最休闲的人;在山水之间,他愿做那自由的快活神仙;在繁华闹市中,他愿做那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世人。
我曾为他的'“环堵萧然,不敝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而感到担心,如此的贫穷潦倒又如何维持生计呢?我也曾为他的乐观而感到钦佩,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二十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当然不能同很久很久前那个社会相比较,现在处处需要竞争,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不竞争是不行的,然而在竞争中却要做到陶渊明一样的不慕荣利,在竞争中,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他人着想。做到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过,每天生活在百花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共鸣,观日出日落,又是何等的享受呢?只听到耳边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一股清风般掠过我的面颊。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1
相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苏轼是豪放的,就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擒苍”一样。他诗词虽豪放,命运却坎坷,但又是幸运的。
苏轼,字子瞻,又名和仲,世称苏东坡。这个看似平淡的名字,却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
苏轼于嘉祐二年进士及第,曾在凤翔、杭州、密州等地任职。相比于平民老百姓,他已是幸运。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大赦北还是病逝途中。
观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年少时当官,后又连连被贬,为何因。在苏轼的中年,他终于醒悟:他的坎坷,皆因他自己的嘴。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他即不得旧党眷顾,又不得新党接纳,只因他的咄咄逼人,口无遮拦。
虽然苏轼被贬,居住条件艰苦简陋,但仍乐观幽默,豪放旷达。根据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苏轼的爱妾朝云答道:“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即刻捧腹大笑。
苏轼被贬,却在这大仙大落中变得沉稳。在这坎坷的命运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圆滑。这,便是我印象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2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不仅因为壮阔的措辞,更因为写作风格十分有内涵,又豪放狂野、不拘小节。“诗人”这个词已经概括不了他了,他更像一个乐队中的主唱,心底总蕴含着那抹不去的潇洒。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褪去了万众瞩目的'色彩,当每个人都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以乐观的心态顶住了压力,并以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复苏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扬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是他,才会如此豁达地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了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是啊,没有风浪的人生,岂不太平淡无味了?越是起伏不定的人生,越能成就搏击风浪的扁舟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一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他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位英雄……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一句名诗。他的才华一直令我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豪放的文笔,都令我十分喜爱。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是一位豪放派的诗人。
还记得那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哇!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将那威风凛凛的将军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似乎马上就会浮现在眼前,真是栩栩如生!品味苏轼,不由得涌出一股敬佩之情。
苏轼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性格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不被逆境所困,与苏小妹,佛印二人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有一次,苏轼闲来无事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但他不在,一个小和尚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这个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更使人赞叹小和尚的聪明机智。
苏轼还是个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给人视觉上极其强大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令人感到苏轼独特的性格特点。
苏轼还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书法作品:《新岁展庆帖》《颍州西湖听琴》《司马光神道碑》等,更有文学作品:《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的诗文令我们受益匪浅。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4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曾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被朋友背叛,被同道反目,他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是的,他便是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在这古今中外能够拥有如此胸襟的人怕是早已屈指可数了,但庆幸在回首过去沧桑的历史上,东坡先生仍还占据着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先生总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在我看来他所谓的人间天堂和深得其乐便是在一次又一次贬谪的路上吧。苏轼坎坷的'一生中接连经历了三次贬谪,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三起三落:“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么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啊,可在诗的背后,谁又真正懂得会是怎样一番悲凉。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体验了这人生的顺逆与成败,荣辱与福祸,可在他变幻莫测的一生中,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抿而一笑,然后潇洒的走下去。先生的经历成了我们最鲜明的教科书,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学会在寒冷中找寻温暖,在逆境中找寻希望,在忧患中找寻喜悦。要用宠辱
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生活带给我们的考验,相信经过风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读懂苏轼六十五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了或许该糊涂时糊涂,该清醒时清醒,这便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世上哪有那么多公平可言,可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丰富阅历,更加坚强,像苏轼一般“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相关文章:
我眼中的苏轼08-23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06-18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2-15
我眼中的苏轼初三作文08-15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通用28篇)03-24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通用36篇)11-20
我喜欢的苏轼作文04-22
我读苏轼作文09-13
我心中的苏轼作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