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优秀作文>龙说优秀作文

龙说优秀作文

时间:2023-12-25 13:16:21 优秀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龙说优秀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龙说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龙说优秀作文

龙说优秀作文1

  月明星稀,清凉的夜风吹啊吹,吹开了桌上的历史书,吹得我昏昏沉沉似乎走进了书本……

  不见了城市的繁华,也没有了城市的喧嚣,眼前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一间草屋。

  “先生,就在这?”一旁背着行囊的书童有些吃惊的看着眼前的草屋。

  “正是,”我摇了摇手,发现手中多了一把羽扇,我一张口,发现自己在说,“这卧龙岗远离街市的喧嚣,山谷幽静,水流潺潺,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去处。”

  “可……”书童张了张嘴还想说些什么,终是低下了头去收拾去了……。

  原来,我是卧龙先生!

  一日,我来到山岗,在清幽碧潭边垂钓,忽听到有人自远而近,窃窃私语:“唉,听说了吗?这卧龙岗上有位卧龙先生,上晓天文,下懂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切!”一位少年不以为然,“他既然像传说的那样聪明,为何不出来为仕,躲在深山老林谁知真假,我看,只是故弄玄虚,要不怎么称‘卧’龙呢?”我笑了笑,继续垂钓。

  多年后,一个叫刘备的儒士来到了我的草庐,几盏清茶,一番交谈,他被我的`才华折服,我被他的诚意打动,随他出了卧龙岗。那位少年不知,卧龙终是龙,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者是也……

  不久,我从浑浊的黄河水中探出头来,周围挤着成千上万条鲤鱼。噢,难道我们是鲤鱼要去跳龙门吗?

  虽未至龙门,但黄河到此已直下千仞,巨浪起伏,如崩如沸。当我们终于来到了龙门前,一个个都傻了眼,龙门那么高,仿佛与云彩齐平,与太阳并肩,而一路跋山涉水的我们早已精疲力竭,如何跃过这龙门?

  青鲤鱼说:“哎,太高了,我这一身残躯是跃不过龙门,到时若摔折了鳍,摔断了尾,别说是龙了,连鱼都做不了。”有的鱼凝望片刻,知难而返,但是更多的鱼则义无顾,继续前行。

  我们放弃了平静的湖泊,温暖的草丛,随手可及的食物,一路劈荆斩棘而来,现在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怎么能就这样放弃?既然不甘心,为何不放手一搏,一次不过我跳两次,两次不行跃三次……

  我摆动鱼尾,奋力一跃,和伙伴们一起冲向那在云彩下闪着光芒的龙门……

  风儿吹响风铃,在清脆的叮当声中,我从梦幻中清醒,我合上书,将这龙的传说,将中华民族志存高远、奋勇勃发的精神埋在心里……

龙说优秀作文2

  说到龙,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除了还在祖袜里的婆儿外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为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脍炙人口的传说,成为炎黄子孙的象征。

  几千年前人们早把它刻画成了“禽兽之王”,它有着每一种动物的表外特征:牛头、马面、构嘴、鹿角、羊胡、蛇身、鱼鳞、鹰爪……但它只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飞,能走,能泳,能兴云降雨。

  传说黄帝死后人们见他乘龙飞上天。龙变得高贵,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代表着地位、权势、财富等。后来论帝王之相时就有“步行如龙,抬头如鹤”的美词儿来形容。皇帝也成了真龙天子,皇帝所用的东西都带有“龙”字,如龙床、龙袍、龙廷、龙冠……在衣服上绣有龙的也只有皇帝一个,即使是最大的官僚若穿这样的衣服,轻则抄家罢官,重则灭九族。就连皇帝生气也用“龙颜大怒”,清朝政府的老巢——故宫无处不雄龙,画龙。清朝大旗上画着龙,清末发行的第一张邮票——黄龙邮票上也是印有龙。可见,龙被皇帝“垄断”独用。使它显得更加高贵。同时足统治者片人民的麻痹剂。

  龙,在民间更是有番趣味。带有“龙”字便能使之更加豪迈,奔放。风水先生给人找一块宝地称“龙池宝地”,阴阳先生给富家子弟算命也用“有几分龙相”来巴结,这些都是迷信的。

  许多地方也喜用“龙”字来命名,更何况人的名字呢!有的人在自己身上纹几条龙,也鲜得有几分荣耀,如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九纹龙”史进就是一个典型的.形象。贴春联时常用“龙凤吉祥”等字样高高挂在门稠上做横批。

  龙,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语写着我国文化史的一页又一页。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龙的精神,续写龙在我们东方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的传说,让龙的故事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龙说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08-16

触龙说赵太后08-16

触龙说赵太后( )|08-16

触龙说赵太后..08-16

触龙说赵太后.08-16

《触龙说赵太后》 (二)08-16

《触龙说赵太后》 (一)08-16

语文 -触龙说赵太后08-16

《触龙说赵太后》 808-16

《触龙说赵太后》 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