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15篇(必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风民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民风民俗作文1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绍兴人叫作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祭神像的 “五牲福礼”(噢,抱歉,忘了说了,五牲福礼就是考究的鹅及牛肉或羊肉)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
绍兴过年最大的特色要数社戏了。“稽山鉴水社戏热”,绍兴人自古有看社戏的习惯。每逢庙会和大年,社戏成为水乡绍兴最“露脸”的演出。戏台搭在湖中央,戏台前的湖面上挤满了小划船、出畈船、乌蓬船。随着“锵锵”的锣声,社戏开始了,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宛如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图。社戏深深地植根于绍兴人的心中, “水乡观戏”成为绍兴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
说完过节,那我就为大家来介绍我们绍兴的特色——黄酒。
绍兴人生活在酒香飘逸的古城,他们的个性,早已与绍兴黄酒融为一体:外柔内刚,厚积薄发。 绍兴的黄酒是全国有名誉的,它如果适量的喝能舒筋活血,增强身体。所以它也是国家的一种宴酒。
在许多人眼中,绍兴酒是极富内涵的。绍兴酒入口温和,酒精度仅16度左右,须慢慢品尝才能品出其醇厚的滋味;但绍兴酒又是刚烈坚韧的,后劲十足,能壮胆添力,振奋精神。 这种温柔与强劲的统一,精细与奋进的统一,正是绍兴人性格和气质的主要特点,也是绍兴酒影响于人的性格和气质的最集中表现。
酒习俗是乡情风俗的载体。绍兴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其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酒俗即是其中之一。
在形形色色的酒俗中,有一些特别具有酒乡色彩。像 “剃头酒”,“得周酒”,“寿酒”,“白事酒”,“忌日酒”,“清明酒”等等,他们都用在各种酒席中。
绍兴酒之所以为众人所喜爱和推崇,不仅因为绍兴酒有其优越的传统酿技和独特的风格,还有其超越其他许多酒类的营养和药补价值。
怎么样,绍兴是不是很特别啊!
民风民俗作文2
1.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2.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3.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4.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5. 内容紧贴现代生活,新颖别致,把握时代脉搏,尽现时代气息。
6. 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
7.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
8. 叙述详细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
9. 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情现景中,景随景现。
10. 想像丰富,构思奇特且不脱离生活的真实,扎跟于生活的联想,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11. 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动传情的写生画。
12. 想像奇妙,既源于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充满了艺术魅力。
13. 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内容虽多但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14. 外貌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容颜逼真穿着恰当合体,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真是所谓“相由人生”。
15. 环境描写客观真实,环境为人物的性格服务,更好地解释了人物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来龙去脉。
16.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得一览无遗,人物的言谈举止具有了鲜明独特的个性。
17. 前后内容关联不够紧密,部分内容过于孤立,与文章主体联系不够密切。
18. 叙述简略粗糙,唯有框架式结构,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19. 详略安排不当,主次不够分明。
20. 内容多为线条式勾勒,缺乏点式的细描。与时代气息不符,内容过于陈旧老化。
民风民俗作文3
照东阳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十一月中旬镇上三百田广场就搭建起年货市场。虽说是临时摆铺,但货品齐全,琳琅满目。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到这儿采购年货。
节前最忙乎的是切农家糖。“农家糖”是东阳特产,色、香、味俱佳,是以前招待来客的上等礼品,吃过糖的无不赞叹,当然制作工序复杂得很!首先,把纯正的五谷杂粮、花生等逐一放到机器里,像爆米花那样爆开烘干。大人为此要忙乎几个时辰或几天。制糖要有专门的师傅,师傅常常一家一家轮着切糖。等到轮上了,又得忙乎一个时辰,师傅把砂糖、白糖、油按一定的比例放入锅中,加大火候,将糖溶化成糊状。接着,把爆好的五谷杂粮放入小筐里,再加点儿花生、瓜子、芝麻等等,和糖油一起搅拌。搅拌均匀之后,倒入长方形的模子里,定型、晾干。晾干后,再把它切成薄薄的小块,农家糖就制作完成了。农家糖不仅可以现吃,还可以装到一个密封的袋子里,储存到来年开春都还可以吃呢!大人们个个忙着制糖,而我们小孩呢?就在一旁拿一块吃一块,甜甜的,脆脆的,还夹杂着花生芝麻的香味,真好吃!大人看到了总会说:“喂,不能多吃呀!吃多了牙齿要疼的.哟。”我们才不管这个嘞,依旧我行我素,津津有味地吃着糖。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新年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九,又是忙碌的一天,人们要做东阳特有的肉丸子——桂花圆。首先,把瘦肉剁碎,肥肉切成石榴粒,再把生姜切成末,把肉和生姜末,加点儿盐搅拌均匀,接着把和好的肉末搓成小丸子,一个个摆放整齐。下一步,可是个关键点,拿出一大碗面粉,在里面打几个鸡蛋,加水,搅成糊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再让肉丸子在里面打个滚儿。等锅里的油温到八成热,就可以把肉丸子下锅炸熟。炸好了的肉丸子圆滚滚的,金灿灿的,吃起来外酥里嫩,清香怡人!每家每户都要炸几百个桂花圆来招待客人。因为,桂花圆其寓意还代表着团团圆圆的美好意思呢!
除夕可真繁忙呀!家家户户贴春联、窗花、年画,忙得没话说。半夜12点的钟声响起,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要放烟花,爆竹。
在阵阵爆竹和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新年到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喜庆气氛!
民风民俗作文4
中国茶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根据找到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人们普遍认同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十大名茶:
杭州西湖龙井、苏州洞庭碧螺春、太平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
岳阳君山银针、普洱茶、信阳毛尖、大红袍、祁门红。
白族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土族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剪纸
剪纸代表人物:库淑兰、朱华梅、曹佃祥、王老赏、李闽。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民风民俗作文5
欢歌笑语辞旧岁,载歌载舞迎新春。农历正月十四,舞钢市一年一度的花社大赛在温州路北段拉开帷幕。我作为一个小市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美好的场面咯!
一大早,妈妈就喊我起床,说是要去看花社,我一听见“看花社”三个字,就快速穿上衣服,吃完饭,和弟弟、妈妈、爸爸一路小跑来到那儿,锣鼓喧天,彩带飘扬,放眼望去,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温州路那宽阔的路面也变得有些狭窄,依次被人们围出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圈子。
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到人最多的一个圈子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钻了进去,“我们幼儿园!”我惊呼道,怪不得这个节目这么吸引人,原来这个节目都是些小娃娃们表演的,他们一个个浓妆艳抹,穿着鲜艳的表演服,有的踩高跷,有的舞狮子,还有一个七品芝麻官,最搞笑的就要数他了!只见他的脸上长了两撇翘翘的胡子,穿着鲜红的官服,表情夸张,举止幽默,走起路来,大摇大摆,仿佛他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官一样,让人笑弯了腰,人们不时地对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有的还不停地举起手机来拍照,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今年的节目特别丰富,不但有划旱船、扭秧歌、舞龙灯、扇子舞、高跷等,还有精彩的杂技表演,他还是我们老家武功乡的参赛节目,我和弟弟挤到台前,津津有味地看着。
其中有一个节目的`名字叫“吞钢球”,这个名字听起来都吓人,我心里想:“钢球能吞下去么?吞下去会怎样?”终于开始了,只见表演人先围着舞台转了几圈,伸伸腿,弯弯腰,做了热身运动,然后拿出了一个钢球,并让在场的一个小朋友检查了钢球的真伪,最后,他让小朋友把钢球缓缓的放入他的嘴中,他做了吞咽很困难的样子,脸憋得通红,我正担心着呢呀,很快他把球吞了下去,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又调整呼吸,踢踢腿,做出用功的样子,只听“呸”的一声,没吐出来,又吐了几次。还是没吐出来,我真担心他会不会出什么事儿,心也七上八下,仿佛要跳出胸膛。终于,他用尽了全身力气,才把它吐出来。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表演结束了,我对爸爸说:“我终于知道我们老家为什么叫武功了,”你知道吗,对了!就是武功乡里面有很多会武功的人呀!哈哈!我也是其中一员吧!
花社比赛不仅给美好的节日带来了喜庆,而且为这个传统佳节画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
民风民俗作文6
每年的阴历六月初八,是传说中李龙王的生日,在我的家乡今天应该蒸饽饽的,饽饽用来供奉李龙王。
李龙王的故事是我听父亲讲的,李龙王生于山东省海阳市宋村,宋村村北有一座回龙山,山上有李龙王母亲一座破旧的小庙,近年来很多人在农历的三月初二会去小庙拜祭李龙王的母亲,三月初二是李龙王母亲的生日。据说李龙王怀胎时即是个怪胎,怀胎多年不生,后来出生的那天天降大雨,天地漆黑,他妈妈疼死过去,醒来却不见了孩子。但自生下孩子之后,每天半夜都会有人来找她吃奶,吃奶时李龙王的妈妈也会疼的昏死过去,后来李龙王的父亲气不过,晚上不睡觉等着有人来吃奶的时候点上了油灯,火苗照亮小屋的那一刻李龙王的父亲大惊失色,只见一条漆黑的尾巴直冲屋顶弯弯曲曲缠绕在房屋大梁上,慌乱之中李龙王的父亲找来一把镰刀狠狠的砍在那条长尾巴上,那吃奶的怪物疼的‘嗷’的一声,将李龙王的父亲提起来飞出去将人扔进了海里淹死了。
原来李龙王生来就知道自己是个怪物,害怕吓到了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敢让他们看见他。但是他的脾气太暴躁了,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让他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就离家出走闯关东去了。
闯关东的李龙王本事大了起来,白天他能变成人型跟大家一起劳作、吃饭。这山东来的小伙子长的又黑又壮,干活一把好手,虽然脾气暴躁了点儿,但他的实诚、耿直还是让人们很喜欢。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黑小伙是一条龙,因为这黑龙没有尾巴,因此外号就叫‘秃尾巴老李’当时的黑龙江中盘踞着一条白龙,白龙经常兴风作浪,淹死百姓,向百姓索要供奉。秃尾巴老李的身份暴露以后,人们就请求他帮忙除掉白龙,李龙王向人们道出实情,说自己因为尾巴被父亲砍掉,力量丧失了很多,不敢打保票能打败白龙,所以一直犹豫着不敢和它决战。乡亲们则纷纷表示要支持他,于是大家商量出一条计策来:两条龙在水下决斗时,谁若占了上风就会浮出水面透气、休息,如果乡亲们发现水面变成了黑色,就说明是老李上来了,大家赶紧向水里扔馒头,给他吃了补充体力;如果水面变成了白色,说明是白龙占了上风,浮出了水面,赶快向水中撒白灰,迷它的眼睛,扰乱他。就这样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黑龙打败了白龙,为乡亲们除了一害。从此黑龙战斗过的这条江就更红名为黑龙江。
海阳人称呼李龙王为李龙爷,每年的六月初八都会蒸饽饽为李龙爷过生日,农历的六月雨多,据说是因为李龙爷每年六月都要回家探母,李龙王走到哪里都是雷雨相伴。
民风民俗作文7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民风民俗作文8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民风民俗作文9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民风民俗作文10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
民风民俗作文11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
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x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x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终于,扣人心弦的比赛开始了,人们拿起碗,拉开了嗓子,“咕噜咕噜”地喝着。开始,人们不分上下,时间长了,许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赛,在一旁给别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强壮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胜利,人们一起开心的为他祝福。
比赛好了以后,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人们一边吃酸奶,一边看戏,真是不亦乐乎。
藏族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一直在慢慢的盛开着,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一直吸引着我们……
民风民俗作文12
中原地区浓郁的奇风异俗给这块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小孩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是这诸多风俗中饶有兴趣的一页。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谐音“留”、“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许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民间保佐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他们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小孩。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健康,长大成人。此俗称“嚼灾”。
这种习惯在民间有一定的广泛性,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民风民俗作文13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同时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一地又有一地的风俗,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多样的风俗习惯。而且每一个民族的特色都不同。民风民俗也是每一个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也是这个民族的特别之处。
我们民族的节日有很多,如:春节、除夕、元宵节……春节的由来是关于一只叫“年”的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有一只“年”的兽。“年”头上长有触角,凶猛异常。它常年在海底,只有到了春节这一天才会上来伤人性命。这时,一位老人在门上贴了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一抖,叫了一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于是“年”就飞快地逃走了。第二天正月初一,人们见他安然无恙,从此这个办法就传开了。正月初一,一大早大家串友问好。于是这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过春节一般要吃年糕、饺子、荷包蛋、福橘、花生……家家户户要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过春节的前一日,也叫除夕。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日子,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那天晚上,孝顺的孩子要守岁。因为有人说,守岁的时间越长,可以延长父母亲的寿命。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灯火通宵,孩子们忙碌的准备放水灯的材料。他们在里面放了许多蜡烛,再拿到小溪边放在水中让他自己依靠水流动的力量而向前。而孩子们在岸边默默地许着自己的愿望。有人说,水灯漂得越远,自己的'愿望就会早日实现。放完水灯孩子们就出去玩了,而大人们在家中聊聊家常。到了一定时间,一串串烟花飞到了天空,五颜六色的烟花像菊花一样在天空中开放。真是美不胜收。吃元宵,闹元宵,这元宵节也是小孩子们最容易长胖的节日之一。在这天里父母亲都会杀肥鸡、肥鸭烧好丰富多彩的夜宵。那馋嘴的孩子们就会多吃,多吃就会长胖。过春节、正月初一、闹元宵、是过年的三个高潮。这三个高潮热闹非凡,会让你久久的难以忘怀。
我们民族的节日真是热闹非凡,在这些节日里我们能大饱口福了。
民风民俗作文14
过年喽,过年喽!烟花爆竹响起来了,火红的灯笼亮起来了,过年的气氛在一夜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充满了年味,吃年饭、放鞭炮、发红包、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些都是我们华夏子孙过春节时的习俗。
过春节的时候还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放孔明灯。
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飘浮的灯笼,以前多用在军事方面,传递消息。现在,人们都喜欢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孔明灯上,把它放飞,然后双手合十,口中念着自己的心愿,希望孔明灯能带给自己好运,所以,孔明灯又被称作“许愿灯”或“祈祷”灯。
今年春节,我们买了一个红色的孔明灯,一路吹着寒冷的.北风来到家门口的小公园。正准备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我们家楼下的那户人家手里提着一个蓝色的孔明灯走了过来,原来他们也要放孔明灯。
我们两家人一起在孔明灯上写下心愿,他们比我们写得快,爸爸还在支孔明灯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放了。只见那个阿姨提着孔明灯的顶端,频频在用打火机点燃挂在孔明灯上的白色正方形蜡烛,阿姨一松手,孔明灯就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
看着孔明灯渐渐飞入布满星星的夜空,阿姨很是高兴,刚要发出一声欢呼,突然刮过一阵风,孔明灯中的蜡烛被吹灭了,孔明灯掉了下来,挂在了一根离地面大约三、四米的树枝上。这下可把叔叔和阿姨给忙坏了,他们又蹦又跳,使劲地摇着树枝,好不容易才把孔明灯从树枝上拿下来。
蓝色的孔明灯再一次缓缓飞向夜空时,我们也写好自己的心愿,我们走到公园中央,刚准备点火,天空中忽然掉下来了一个红色的孔明灯,落在了离我们两、三米远的鹅卵石小路上,而且火竟然还没灭!
眼看着半个孔明灯都火吞没,火就要蔓延到草地上去,我吓了一大跳,这时,我看见有一个人快步顺着小路直到着火的孔明灯前,用脚使劲地踩着火焰,没过几十秒钟,火就被踩灭了,差一点点就酿成火灾!
放孔明灯是人们过春节的一大习俗,广场上空常常布满孔明灯,场面美丽而壮观,也不会像烟花爆竹那样对周围的居民产生影响,可和放烟花爆竹一样挺注意安全,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火灾!
民风民俗作文15
我是一个彝族女孩。我给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
中国有大约有776万彝族,有4500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彝族的风俗习惯——食俗,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宰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杀生,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猪过年的食俗,大部分给自己吃,少部分请客人来家中吃。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晒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成为一年的主要肉食来源。过年过节时还要吃糍粑、饵块、喝坛子酒。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无灾无病,平安大吉。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毒蛇和害虫。彝族喜欢喝酒,而且用大碗喝酒,喝酒时必须一饮而尽,把彝族人的豪爽、好客的性格表现得淋一漓尽致。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席”的传统。
在我的家乡,男一女老少喜欢跳左脚舞,每当夕阳西下,男一女老少聚在一起,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跳着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一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一盈健美。特别在过年时和立秋时节,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歌唱。
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斗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一团一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一女互撒,然后对歌。
彝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地不同,这只是我家乡的一小部分,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做客!
【民风民俗作文】相关文章:
民风民俗作文01-14
民风民俗的作文01-14
民风民俗作文08-13
民俗民风的作文07-06
民俗民风作文02-04
民风民俗作文12-18
民风民俗的作文03-20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08-07
[优]民风民俗作文08-07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