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高考作文>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

时间:2024-10-09 11:09:49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精选5篇)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 1

  孩童时期,人们以澄澈之心对于目光所及的一切事物发出疑问,这是人类打量生命的起点,然随着年龄愈长,人们却更看重结论。人们觉得这样的现象无可厚非,而我恰恰认为,这值得每一个人警戒,人应当在生命征途中不断发问。

  诚然,人们儿时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不无道理,人们心智不断成熟,人们的认知疆界也在多样的知识、信息汲取之中不断延长开去,这也减少了日常生活中对许多问题的疑问。此外,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当下,倘若对任何疑问发问,会极大地影响生产生活的效率,因而为了跟上时代的快节奏,注重结论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然而,倘若人们一味地看重结论,而不愿意对生命的过程性体验进行发问时,人们将溺于结果性思维中不得抽身,并在日复一日的沉沦中沦为工具理性的奴仆,生命的底色将蒙上沉重的灰尘。正如王开岭在《向儿童学习》中所说的那样:“所谓成熟,表面上看是一种加法,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实为一场减法。”人们用他们与生俱来的纯洁、美好的元素去交换成人世界中的世俗经验和生存逻辑,长此以往,人们将不再拥有体悟生命过程中美好的能力,而被大众化的成功学评判标准裹挟。

  更进一步来说,人们儿时发问,长大后注重结论将把人们囿于根深蒂固的经验主义思维,进而不再具备从生活中发现新的闪念,进行创新突破的能力。正如福特所言:“人们都想拥有一匹更快的马,而我却拥有了一台车。”人们太过于看重结果致使他们不再考虑新途径,只是牢牢死磕旧方法,寻求改善。可倘若人们保有发问的潜质,他们一定能够看见封闭生命之外的崭新可能。亦如马斯克,在定点回收火箭被认为是笑话,可他身上可贵的“少数人伴随终身的好奇心”使得他不断地发问,运用第一性原理,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私人火箭。这些无不昭示着发问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当然,我所提倡的发问不是漠视结果,随心所欲,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放下对结果的执念,选择以一种好奇、崭新的目光,发现已知之外的`超越。人类之所以伟大,不会是因为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是人们依然以批判想象的向度发问,追求着生命的舒展。

  反观当下,人们也许不是不会发问,而是不敢。他们不敢承担选择新途径,发问的代价,囿于“自由之苦”中。“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不必担心代价,迈出的勇气,发问的坚定,终会让你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闪闪发光。

  不断发问吧,在追求生命过程性体验的征途中,靠近心之所向的答案,得出生命的另一个结论。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 2

  小时候,我们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好奇,想要通过发问的方式去获取外界信息;但是长大之后,我们不再喜欢发问,而是更加在意的结论。有人认为这是我们变了,我们不再热爱提问,但不是这样的因为长大后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所以发问才会少,并不是消失。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通过发问才出现的。牛顿被苹果砸中,不禁提出了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最终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人类望着天上的鸟,不禁提出了人类为什么不可以在天上飞,于是人类发明了飞机;人类对宇宙充满着好奇,不禁提问宇宙是怎么样的'?于是人类开始探索计划,也越来越了解宇宙。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发问以及结论。没有发问就没有探索,也就没有最后的结论。所以发问是一个事物有结论的前提,只有我们敢想,踏出这一步,才会有最后的结论。

  其实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平常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这两个词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断向老师提问,然后老师会解答我们的难题,我们得到了结论,这应该是得出结论的最快办法。但是伴随着我们长大,我们进入社会中,我们自己提出了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或许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解决,但是结论迟到会被找到。所以不是我们不爱提问了,是我们在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应该说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了,不是单单通过发问的方式去得到结论。

  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一个结论里面也会有一些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去完善这个结论,我们开始更加深层地去思考问题,看待事物更加有深度,这是生活阅历带给我们的变化。然后就会带来创新与突破,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时代不断更迭变化,但是每一代君王都会去看之前的一些做法,然后创新出自己的做法。或许这中间走得弯路很多,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是这些代价都换来了好的结果。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地探索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先是学习西方的制度,然后发现直接按照西方的制度来,并不适合中国,所以提出了中西结合,最后中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生活中,发问与结论始终不是一种矛盾的词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不可分离的,只有不断地去发问,去探索,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 3

  发问是什么?是好奇,是对生活的热爱。因为热爱生活,才会积极思考;因为思考,才会发问。

  结论是什么?是现实,是可感触的事实。因为求真务实,才会看重结论;因为理性,才重结论。

  少年时的发问,是懵懂无知的一种可爱;少年时的生活半径,比较短,能接触到的很有限,发问,是好奇心强的表现,是一个人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少年正是在一次次地发问中,学习掌握新知,才慢慢长大的。一个不爱发问的少年,极有可能,是一个不爱思考的少年,他成长之乐又何从谈起,生命中就可能会缺失一段异彩纷呈的旅程。

  长大后的看重结论,则是历经风雨后的一份睿智;是一个人艰苦探求并发现自我的一种境界。什么是长大,绝不只是生理上的成熟,更应该是自我能力上的强大。长大,就意味着要独立去面对,独立去探求;长大,就意味着要勇于担当,要努力去创造。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结论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能力、价值。因而,长大后自然应该看重结论。

  所以,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后看重结论,实属正常。如果说,人生就是一段旅程,那每一段都它自在的风景,不能颠倒,更不能逾越。该晒太阳时切莫去淋雨,该跋涉时又怎能坐等?

  如果一个少年,总是格外看重结论,很有可能会是两种情况,一是饱受苦难,在人世冷暖前,已经看透了许多,二是精于算计,天生就是心机很深的孩童。如果是这样,他身上应有的少年可爱,定会变成老成持重,相信与这样的少年相处,不是觉得可怜就是觉得可怕?同理,如果成年之后,仍然无休止地发问,要么是非常无知,不爱学习,要么是非常懒惰,不愿意自己去探求。不管哪一种,人们应该都不会喜欢。

  少年就应该有少年的`样子,长大就应该有长大的风貌。但是少年可以不看重结论,长大不能只看重结论。即便是“曾经沧海”,也仍要“为水”。如果时时事事都只重结论,对人对事,全都无比理性,那自己的生活岂不过成了一种“计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少年时一次次发问时的那份纯真,长大后我们未必要表现在一言一行之中,但根植于心,也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源泉。特别是在这个注重结论的时代,长大后的人们,偶尔让自己有一次哪怕是幼稚的发问,也许会是成年人的一种风趣,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一味生活的调剂品。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 4

  “欣欣然张开了眼”,好奇地认识自我,走向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即便是大人们给出了结论,但充满活力的小小生命依然能生发出各种新的疑问。然而,长大后,人们往往看重的是结论,比如事件的性质、解决的方案、问题的答案。因而,有人感到担忧,痛心于成长的“失去”——那宝贵的生而为人的生命样态。

  诚然,“喜欢发问”的小时候,往往意味着独特的思考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饱满的创新力。无穷无尽的奥秘乐趣以及无限的可能性就在这些“发问”中生长、打开,微光点亮浩瀚星空。而眼里只求研究结果、数据结论的大人,似乎是“耳聋眼瞎心枯”,看不见听不到想不出,诗意和浪漫何在,更遑论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因而,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带来的“清澈之后的荒凉”,确实令人担忧。

  但,这样的担忧或许只是因为怀旧而戴上了滤镜,让明亮的“小时候”成为假想的“黄金年代”。不可否认的是,小时候喋喋不休、环环相扣的发问,往往是由于见识少、阅历浅,思想的浅薄带来思考能力的不足,无知带来无畏因而拥有的“发问”惯性。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领略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见识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理解了人性的幽暗复杂,彻悟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这种时候,结论对我们更有现实的指导价值,也彰显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比如,面对“皇帝的新衣”,“没有穿衣服”的结论不是更应该被看重吗?多少人智慧凝结而成的人生箴言,还有那被一代代人验证而成的.一篇篇家训,恰如一个个把握人生真谛的结论,赐予我们成长的力量。

  其实,褪去了天真单纯的自然天性,走向丰富而博大的人生中,重结论、少发问,亦在情理之中。

  可是,我们看到有人长大后依然喜欢发问,像个孩子一样真诚而倔强。苏子写“何为其然也”,窦娥问天问地,王阳明向自己发问,龙应台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他们为什么而发问?因为没有结论才发问的吗?发问一定为了得到结论吗?即便得到了结论,那又是谁给出的结论?

  或许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满足于所谓的结论,缺失了发问的精神。发问是一种谦卑和存疑的姿态,散发着觉解和悲悯的光芒,可能因此一切价值重估。发问带来超越时空对话的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互动中发展。以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哀矜过去,审视未来,深沉地面对民族的灵魂,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审意识。即便只发问而无结论,在追问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拥有了更多生长的可能性。

  一边发问一边结论或许才是人生真相,发问导向结论,结论产生新的更大的疑问。发问和结论都是成长过程,盈科而后进。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难以停止发问,更难以得出结论。重要的是把握发现结论的主导权,有发问的底色,有结论的特色。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 5

  小时候的问题,总是蒙着一层天真的滤镜:为什么天是蓝的?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当我们还是个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第一手的”——自己观察,自己思考,不懂就问。孩子们的问句里,充满着无畏的好奇。

  成年人看重的结论,是积累的经验,是习得的知识。两小儿辩日,放在今天,博学的孔子定能“决也”——直接塞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就能让问题终结。与其好奇,不如好学。已有结论是前进的基石,为勤思好学的人铺出一条通向未来之路。

  然而,结论太多,往往又抑制了发问的动机。屈原发出天问,不求甚解,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来看,千古余韵袅袅。而今日我们发射“天问一号”,也只有科学家们关心探测结论,于大众而言只是一则新闻——火星地貌,与我何干?正因为“生有涯而知无涯”,当知识体量已然爆炸,人们更看重的是从中翻找出些许于己有用的结论。芝诺的“知识圆圈说”是哲人的理性智慧,但现实纷繁复杂,普通人无心无力,也无需知道更多。我们无暇再问十万个为什么,是因为里面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都“用不着”,而剩下的那个问题,百度知道。

  甚至,向着结论发问,“殆而已矣”。庄子的警示,似乎预判了伽利略和哥白尼。他们的发问,就是指向已有的结论,在众人的确凿无疑中,看到了疑问。这样的发问,不止步于孩童般的好奇,而更兼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成熟思考和执着探索。向着结论发问,虽然只撬松了一块基石,但原有的整个知识体系都摇摇欲坠了——伦理、道德、审美、权力结构——更多的空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人们又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寻找新的结论,又要重新踏上解决无知的征程。这令人不安,但这就是结论和发问的辩证法,也是知识上的进化论。

  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仅仅是一个大胆又审慎的发问;但时隔一百多年,它也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今天如果有人反对进化论,一定会被冠之为“民科”,被嘲到无地自容。确实,朝着结论发问,往往语出惊人。但只要在惊人言语之后,尚有深入的思考研究,就不能说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余地,更不能说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苏格拉底喜欢发问,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最好注脚——后人回望这一时期,不是因为天真无知,而是因为真诚执着。于今日,我们的发问依然要源于真诚,要进于执着。遗憾的是,我们已经被太多只为“博眼球”的“惊人发问”消磨了耐心;或者结论的拥趸比发问者更加执着——不相信同一个问题,结论会变化;也不接受同一个问题,或许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在意见横行、观点迭出的互联网时代,看似正确结论的反面,也许还是一个正确结论。所以,我们应该向着结论,再问一问。不仅为好奇,而且为明天,为真理。

【发问与结论高考满分作文】相关文章:

高考满分的作文01-25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07-13

高考满分优秀作文02-21

满分高考优秀作文06-02

高考英语作文满分01-08

高考经典满分作文01-25

成长的作文高考满分08-31

高考满分议论作文08-01

高考满分团结作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