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诗歌>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时间:2024-07-11 08:40:37 诗歌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必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必备[15篇]

诗歌鉴赏1

  终究慢慢会忘记你的样子

  在没有你的路上独自前行

  偶尔走过诗的墓地里

  拾缀一瓣凋红残骸

  还是忍不住

  去读取那时的泪滴

  你的目光依然明朗

  而我也静静地看着你

  曾经那些不停地追逐与执意

  到底还是挥去彼此的面孔

  连作别的姿式都不必

  灵魂幻影如同一面镜子

  来不及临水照花就砰然破碎

  未到天尽头已庞然倒下

  是累了不是疲惫不是所谓

  夜深人静静成一道风景

  未必伤心未必难过

  一个人轻轻地来去与叹息

  夏来的时候我的笑依然淘气

  趟过秋的感喟冬季我仍然活着

  并且还散发着快乐不错

  你应该明白大家都不容易

  各自努力地证明自己

  我也一样张显得最绚丽的

  恰是我最不足的

  赞美的语言很多

  如风中的方便袋

  我知道每人每天都在说

  不管有没有人在听

  也不知听的人是否记得住

  而我打算忘掉它

  虽然有些地方会疼痛

  在风中我会宁静地坐落

  夜月黑风高飘飘荡荡

  足可以漫成一个国度

  仿佛是一杯什么液体

  在体内来回寒冷地晃动

  虚伪做秀争夺在时间里

  闪着幽幽的磷光坍塌吧

  泪水筑成的墙如果你不愿

  屈辱地乞求那就将心游离体外

  生命里那个不悔的主题

  我们早已违背初衷

  超升中又一次次坠落

  烟火过后才想起回家的.路

  藏得最深的那一页

  却是重重叠叠的痕

  真相最后是淡淡的样子

  爱已沧桑花落无痕

  留给时间去全屏阅读

  年轮碾过后的诗句

诗歌鉴赏2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词句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2、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3、作品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1)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分)

  (2)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每点1分)

  (3)“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简要分析。(4分)

  (4)“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久、忆念之殷切;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前后各2分,或每点1分)

  (5)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

  (6)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2分)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分)

诗歌鉴赏3

  在枫叶飘零的晚秋,草木皆枯,大地欲睡,还能寻找到春的足迹吗?

  我徘徊在即将干涸的溪边,默默地寻找着那一个早逝的春梦。心潮里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儿声浪,望望远处,原野茫茫,雾霭沉沉。此时的我,失落和懊悔弥漫全身每一个毛孔,垂下头来,两颗苦涩的眼泪已到了嘴角。蓦地回首,失去的光阴已无法挽回,昔日走过的路已不留踪迹。

  为何今秋是一片“空白”?许是曾经的喘息停留,许是曾经的月光下一个诺言的无望守侯,许是曾经轻踩浅踏自己的路,许是……

  唉!不再想了,以免神更憔悴,心更感伤。就干脆闭了眼,倒在地上,享受一下与大地共存的温情。

  正当睡意朦胧的时候,我却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睁开眼,发现身旁一片紫红。细看,是茈花开花了。那紫红的花虽然很小,然而花瓣却分外娇艳,吐露出淡淡的芬芳,未开的花骨朵星星点点,缀在细长的茎上,像是一支支含苞待放的`红梅。

  我忙采摘了一支送到鼻前闻了闻,再掩到胸前。

  哦!这不是春的气息、春的色彩吗?我心中一亮:秋天里依然有春花,这小小的花草,不为花季的迟到,不为虚度了春季而悲观沉沦,悔恨一生,即使风寒雨冻,但还是努力争取花季的重开,最终还是如愿以偿。不知道人生能否如此,但愿也如此。

  回来吧!失落的心;笑笑吧,苦恼的人。不要把心停留在如烟的往事里,沉沦在昔日虚幻的记忆中。春后的季节还等待你去谱写;秋天的成功还等着你去拥有。只要不甘停顿,努力拼搏,相信你定会在秋天里找到那属于自己的春天。

  是的,我应该也能够找回失去的春天。因为,我坚信:不是所有的“弱者”都注定永远失败;不是所有的失陷,都将坠入深渊。

  黄昏的太阳已收回最后的一抹曙光,轻寒已吻润了我的前额,滋润了我的心,此时,清风过耳,欣然超越,我便踏上了回归的路。当路在脚下延伸时,我从迷茫步入了希望的旅程!

诗歌鉴赏4

  我一直在你走过的路上跋涉

  云不停涌来,我的眼睛一次又一次被

  阻遮。我一直在一种躁动与不安中期许

  而一直降临于我眼前的,仍然是那种

  无法辨析的杂色

  路会在哪里隐失?水会在哪里干涸

  沿山而来的那一片草青把赭黄的山岩

  涂成一个春天的眼神,在树丛的掩映中

  枯萎已经远离所有的季节

  而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在你路边的

  拾荒者,我无法靠近也无法得见你在

  许多前的.那个童话里为我讲述的那场

  纷扬的大雪;而我知道,我只能与你遥遥

  相望,然后,太阳落下,与你擦肩而过

  不过,我的脚印曾印在你的足下;我的

  眼睛曾与你的目光有霎间的触接。我走过的

  那些路径,在一场温润的雨后,牵牛花的

  花蔓从坡底一直伸向山岭的边边角角

  最终流成一条花河

  我依然还是要在你走过的路上走过,我

  依然还是要在你走过的路上寻找你遗留

  下的那枚青果。我知道呵,那个远去的

  春季正在翩然归来,那时,我会洗去一身

  的浮尘,在月下对酒当歌

诗歌鉴赏5

  1.关睢《诗经》

  2.蒹葭《诗经》

  3.君子于役《诗经》

  4.陌上桑汉乐府

  5.龟虽寿曹操

  6.观沧海曹操

  7.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潜

  8.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9.木兰诗北朝民歌

  10.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2.使至塞上王维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李白

  15.渡荆门送别李白

  16.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李白

  17.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李白

  18.次北固山下王湾

  19.黄鹤楼崔颢

  20.望岳杜甫

  21.春望杜甫

  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2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25.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

  2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27.观刈麦白居易

  2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9.雁门太守行李贺

  30.赤壁杜牧

  31.泊秦淮杜枚

  32.夜雨寄北李商隐

  33.无题

  34.忆江南

  35.浪淘沙

  36.渔家傲

  37.浣溪沙

  38.登飞来峰

  39.江城子

诗歌鉴赏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简析】: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后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诗句中,“一片”为唐人习惯用语,常与“孤”连文,即今之“一座”。“孤城”指玉门关。将玉门关作“孤城”,显然与征人的离情别绪联结在一起 。仞,古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黄河远上”,也有作“黄河直上”的。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但今之不少学者仍认为,就诗意说,“黄河远上”比“黄河直上”要好。理由是:一,“黄河远上”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浩浩瀚瀚,如同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显得状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二,“黄河远上”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至于黄河远距玉门关的问题,则认为,《凉州词》只是唐代的一种曲调,不一定只写凉州;有人还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另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由此认为是诗人在玉门关吹笛时写的,孤城是眼前景象,黄河是出关途径之处,诗人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描写自然景物(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讲稿》)。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诗歌鉴赏7

  诗歌鉴赏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录:常见诗歌物象

  (1)明月——引发离情别绪,抒发思亲思乡之愁。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杨柳——哀伤离别,思念亲人。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与“留”谐音,赠柳即有相留之意。

  诗中表达作者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

  (3)衰草、枯叶——渲染萧索、凄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忧伤愁苦的心情。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松、菊、梅——坚贞高洁,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质

  A、松:意志坚强、不向权贵低头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B、菊:隐逸、坚强、高洁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梅:意志坚强、不向权贵低头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有暗香来。”

  (5)梧桐、杜鹃、猿鸣——凄凉悲伤的象征

  A、梧桐:悲凉孤寂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梧桐和细雨烘托了作者寂寞悲凉的心境。

  B、杜鹃:悲伤、哀怨、思乡

  李白《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猿鸣:悲伤、哀怨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离愁。

  或代替书信

  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在古代诗歌中往往以特别的景物传达固定的情意。

  比如:

  (1)寒蝉的悲凉凄厉——身世悲惨,鹧鸪的别绪离愁——思念友人,长亭折柳——送别友人

  (2)故乡月——思乡,松风山月——隐逸,中秋圆月——相思情苦

  (3)江湖、扁舟、月落、乌啼——羁旅愁苦

  (4)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闺怨情

  (5)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悲欢离合之情

  (6)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

  语言风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时间的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歌鉴赏8

  绵绵不绝的夏夜雨

  淅淅沥沥地下着

  如我飘飞的思绪

  穿越南来北往地域的束缚

  回溯那跨越时空的情愫

  那惊鸿的一幕

  一眼入眸

  再也走不出你的国度

  思念是如此的困苦

  美丽伤感着那份孤独

  千回百转中黯然为孤寂一曲

  一纸素笺上诗意珊抒

  执一抹馨香走在我们曾经走过的小路

  流连于北疆你的山麓

  心徜徉在你江河的滩涂

  飞越你的山岭峡谷

  将那个飘雪的日子回溯

  将那份雪拥的浪漫飞舞

  将那份眷恋真情篆书

  将那份执念默默倾诉

  将岁光里或清或浅的诗行墨著

  将流年或浓或淡的记忆流苏

  又是细细长长的一帘烟雨

  飘落在这缠缠绵绵不绝的晚夜

  如我飞扬无疆的思绪

  驰骋于你的城市

  回首你我相遇相知的点点滴滴

  安暖成流年的一段故事

  将烟火的.清欢点读

  将时光的温婉且行且惜

  将岁河的守望始终不渝

  将流年的美好存储

  将你的一切在心间永驻

  风还是那样的轻

  如你微微的倾诉

  雨还是那样的柔

  如你涓涓的细语

  今夏与你随行

  将一怀心事诉诸

  今夜与你同在

  予你一席风雨

  将一缕心事寄予

  将一段怀念抒及

  轻语你我过往的品读

诗歌鉴赏9

  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连翠微。

  綦毋潜诗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采。

诗歌鉴赏10

  一、常用诗句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诗歌鉴赏11

  一、“课标”、“说明”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孝感市“考试说明”要求:“诗词品析材料源自于教材中的教读篇目,侧重于句义的理解、形象的把握、情感的熏陶、语言的审悟、价值的判断等。”“考查古诗词默写”(含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

  二、考试模式

  孝感市中考古诗词阅读与欣赏共两题,一是主观试题(理解填空题或分析解答题),一是客观试题。每题两分,合计4.分。古诗文默写3个小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默写,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性默写,第三个层次是应用迁移性默写。

  三、复习过程中必须弄清的几个问题

  【一】诗歌类型

  (1)边塞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

  (2)山水田园诗。如王维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3)咏物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杜甫《望岳》。

  (4)咏史诗。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又如杜牧的《泊秦淮》。

  (5)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咏怀诗。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闺怨诗。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

  (8)送别诗。如李白的《送友人》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羁旅行役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出了游子早行见到的凄凉景象和悲怆心境。

  (10)民生诗。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诗歌风格特点

  归纳初中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平淡(质朴)。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句句平淡,但平淡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又如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工丽(绚丽)。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明快(直率)。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4)委婉(含蓄)。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意在于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却不直接写出。

  (5)自然(清新)。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全诗不事雕琢,率真自然。

  (6)清幽。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雄奇。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8)奔放。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9)悲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0)洗练。如《长歌行》(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沉郁。如杜甫的《石壕吏》。

  (12)风趣。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最爱小儿无赖,溪水卧剥莲蓬。”

  【三】诗歌表现手法

  (1)白描。如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用白描的手法写麦收时节农家辛苦繁忙劳累的情景。

  (2)工笔(细描)。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烘托。如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面写秋天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实际上烘托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4)渲染。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首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二句渲染守军威武雄壮,三、四句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5)虚实。如曹操《观沧海》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虚实相映,以表现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6)动静。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以动衬静,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淡然之气。

  (7)用典。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还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

  (8)借古讽今。如杜牧《泊秦淮》,诗人借古讽今,抨击当朝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12

  出自三国时期诗人佚名的《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诗歌鉴赏13

  [尼泊尔]沙河

  在寂静的大地的怀抱里

  我和你单独偎依在一起

  消失在无形的万籁?寂中

  在你、我和大自然里

  我欣赏着一支乐曲

  它是人生最美妙、最动人的乐声

  那样甜蜜,那样醉人,回荡不息

  当你的双眸告诉我

  你内心世界的全部感情

  那时

  我的整个世界骤然聚凝

  尔后

  跃入你的眸子

  出现在你的眼里、你的身上、你的四周

  在那里,我让你从各种角度把我看清

  让你枕着我的影子

  酣睡般地合上你的双眼

  让你忘却我的眼泪、欢乐、幸福和痛苦

  在你面颊上绽出安然的光润

  透过生命、死亡和创造的晕轮

  我将看到已经溶于你的我自己

  (陈敏毅 译)

  【赏析】

  尼泊尔王后珍黛妮·阿沙的爱情诗歌充满了乐观、甜蜜、健康的情绪,轻盈柔美,声调流利动听。《在寂静大地的怀抱里》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设定为深陷爱恋之中的女子,将自己轻依爱人身旁时的感受娓娓讲述,表达了自己对真爱的'执著和期待。

  诗歌开篇便是“在寂静大地的怀抱里/我和你单独偎依在一起”。寂静不单是大自然的寂静无声,更是诗人偎依在爱人身旁时心灵的宁静。只一句话,就为全诗定下了宁静而和谐的基调。紧接着“消失在无形的万籁俱寂中”,一切都消失了,爱让诗人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这个世界只剩下了“我和你”,于是一支“最美妙、最动人”的乐曲出现了:它可能是爱人热烈的心跳,也可能仅仅是两人目光的交缠……不管是什么,都是“那样甜蜜,那样醉人,回荡不息”。

  为了突出“在寂静大地的怀抱里”这一主题,诗人仍然静静的没有开口,而是让眼睛来作为唯一的交流——“当你的双眸告诉我/你内心世界的全部感情/那时/我的整个世界骤然聚凝/尔后/跃入你的眸子”——至此,整个世界就剩下“你的眸子”和“我的眸子”。脉脉温情的凝视让“我”读懂了“你”内心世界的全部感情。然后,“我的整个世界骤然聚凝/跃入你的眸子”——“我”将自己全身心地交付与“你”,毫无保留。“在那里,我让你从各种角度把我看清”——“我”已经读懂了“你”的全部感情,也要让“你”把“我”看清——爱是对等的,也是互动的,“你”已经得到了“我”的爱、“我”的信任,“我”也期待着“你”能像“我”爱“你”一样地爱“我”。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深的爱意以及甘愿为爱而奉献一切的情愫:“让你枕着我的影子/酣睡般地合上你的双眼。”至此,爱人间的注视完成了它的使命:彼此都感受到了对方深深的爱,于是要请“你”合上“你”的双眼——“让你忘却我的眼泪、欢乐、幸福和痛苦/在你面颊上绽出安然的光润/透过生命、死亡和创造的晕轮/我将看到已经溶于你的我自己”。爱人面颊上“安然的光润”让“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欢乐、痛苦、甚至生命。那时,“我将看到已经溶于你的我自己”——这是爱的重生,这是生命的涅?。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让中国不由得联想到管夫人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一个温婉柔和,一个热烈奔放;一个贵为王后,一个是平民女子,成语造句。两首诗中的女主角虽然身份不同、境遇也不同,但她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与爱人生死与共的感情是没有区别的。(王若摇)

诗歌鉴赏14

  曾经为爱撞破了头,为情伤碎了心,

  还好,遇见了你,遇见了我余生的伴侣,

  你不用家产万贯,也不用貌美如仙,

  你只需在我身边,陪我过似水流年。

  也许,我给不了你锦衣玉食,

  也许,我也赚不到豪宅别墅,

  也许,我还会让你在黑夜里孤独,

  也许,我又会让你为家庭琐事哭。

  可是,你要明白,

  你孤独的.时候我在努力奋斗,

  你哭泣的时候我在谋取幸福,

  这一生,我只要牵了你的手,

  即使不朝朝暮暮,也会安然白头。

  我的钱不多,我的爱不满,

  可是我会尽心尽力为你付出。

  我要对你负责,我要让你幸福,

  我要让你一辈子不言后悔,

  只管安安稳稳,心满意足。

  世间人儿千千万,

  遇一个人容易,爱一个人简单,

  唯独一生只爱只陪一个人最难。

  争吵不冷战,嬉闹不翻脸,

  不管有钱没钱,笑声只增不减。

  人生有很多事可以将就,

  穷有穷的开心,富有富的忧愁,

  唯有携手伴侣不能勉强与共。

  我爱你只是空头支票,

  在一起才是一生保障,

  我只想,春夏秋冬有你在,

  我只想,一世心安有你伴。

诗歌鉴赏1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 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花被吹干的情景,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2分)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3分)

  9.①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②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每点3分)

【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诗歌的鉴赏02-18

《诗歌鉴赏》08-16

诗歌鉴赏06-24

语文 -诗歌鉴赏08-16

诗歌鉴赏范文02-24

诗歌鉴赏作文07-27

《塞下曲》诗歌鉴赏05-08

古代诗歌鉴赏08-16

经典诗歌鉴赏——梦08-24

如何鉴赏诗歌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