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诗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时间:2024-08-03 15:06:34 诗歌 我要投稿

【经典】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1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析」

  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②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

  ①描绘怎样的景象;

  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2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弹奏一段,描写细微生动,比喻新颖精妙,使飘忽易逝的声音如在读者耳际萦绕,这一段的末尾用东船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绝入神。成功的`音乐描绘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对读者的感染。

  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写送别的环境,点明了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上的尘土,也沾湿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此中含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不尽别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过是劝友喝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挚的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只有体会诗歌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二、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是赏析诗歌语言。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气势恢弘。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三、赏析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

  其次,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再则,要注重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采分析含义,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高洁。

  四、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在赏析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具体要求,把握解答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同时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仔细诵读,品味诗句,寻找到答题的最佳角度,推断出理想的答案。我们在答题时,一般可以从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分析写作手法、剖析作者情感四个方面来进行回答。如鉴赏王维的《鹿柴》,我们可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摹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然后简洁地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分析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以声衬静,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再根据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3

  (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4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5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一、复习要求:

  1、通过复习,理清题型类别及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

  2、熟记古诗鉴赏的相关术语,进一步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3、能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从关键字词、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会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例说五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或问: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何种感情?

  2.答题步骤:

  ①描写诗句中展现的画面(翻译要尊重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等。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备选词语(感情):欢快、恬淡、闲适、悠然;迷恋、仰慕、追慕先贤;老大无成、壮志难酬、功业无就;孤独寂寞、忧闷感伤、忧愤、愤激、愤懑;思念、羁旅愁怀、离别愁绪、怀人念远;高蹈于世、清高自守、坚守节操;伤春惜春、韶华易逝等。

  3.答题示例:

  问: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诗描写出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画景,表现了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

  小练习一: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或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等。

  艺术手法题要关注鉴赏术语,常见的鉴赏术语:意境、意象、基调、点题、上片、下片、首颔颈尾联;常见的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常见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以动衬静、白描、渲染、比兴、铺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衬托、烘托、对比、曲笔、借古讽今、用典、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抑扬、铺垫、照应等。

  2.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答题示例:

  例(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此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明月之光可照反衬出深林的幽暗。

  ③表达了诗人一种潜隐心底的沉郁与孤愤。

  例(2)赏析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并说说它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②诗句借用典故,前一句用向秀作《思旧赋》,说明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表达了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之情。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小练习二:分析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或语言特色、艺术)?

  2.答题步骤:

  ①从以下词中选一个或几个作答: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运用口语、叠词互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简练生动等。②结合相关语句说明。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答题示例:

  问:请分析陆游《卜算子咏梅》的语言特色。

  答:①此诗语言特点是委婉含蓄。②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借助比喻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的心迹,表达了自己不畏谗言、坚贞自守的志趣。

  小练习三:说说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语言特点。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问是否认可。

  2.答题步骤: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中"阔"字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指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及豪迈的气概。

  小练习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请赏析"直"、"圆"二字。

  (五)诗眼型:

  1.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答题步骤:①解释词义。②点明中心。③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答题示例:

  问: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②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③是全诗的关键。

  小练习五:找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的词眼并简析之。

  三、赏析下列诗歌(自找角度,自拟题目),要求体现以上五种答题模式: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6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

  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与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规范、半开放、开放。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

  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特征与功能。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7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表强调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8

  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9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浓郁: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

  而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而又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快船快意,彩云轻舟,色调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诗人突然遇赦的喜悦畅快。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味。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中运用衬托手法,以冰雪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对比手法,拿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合流的高格。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突出运用对比手法,对百姓苦难的深刻同情,对贵族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讽刺,全包含在对比之中。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10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11

  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 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 (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 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 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12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总结】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解析(7)”一文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间好好复习,为高考做准备,大家加油。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13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1-14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09-26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合集】01-11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09-23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5篇11-28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09-27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集锦[15篇]05-24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8篇03-02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集合03-06

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