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语录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语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为文体之一种,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究竟什么样的语录才是优秀经典的语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孔子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孔子语录1
1、知耻近乎勇。 ——孔子
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论语》
4、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论语》
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孔子《论语》
8、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论语》
1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论语》
11、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丘
1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论语》
1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论语》
1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丘《论语》
1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中庸》
16、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丘
1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18、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1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
2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论语》
关于孔子语录2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1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1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1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1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1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2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2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2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2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2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8、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2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3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关于孔子语录3
1、孔子:年少立志学习,成年自强不惑,老年随心所欲。
2、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3、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诚的情感。”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不学礼,无以立。
6、言必信,行必果。
7、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8、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9、孔子·中国·正能量·论语
10、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11、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12、孔子·论语·父爱·亲情
13、出自《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4、孔子·论语·宽容·正能量
15、这章经文说明了知识的获取是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捷径可寻,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子夏所说的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即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16、吾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出自《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民无信不立。
21、孔子主张按照事物本身规律办事。
22、白话译文: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23、孔子·励志·立志·论语
24、学习·孔子·论语·诚信
25、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
26、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27、婚姻嫁娶,理伦守重。
28、明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29、答案如下:
30、其意思是:每天都知道自己已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3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3、《诗经》,可以涵养性情,可以励志,可以学会处世之道,而且甚至有博物学的作用。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6、诚信·孔子·诚实守信·诚实
37、这段话是孔子的人生轨迹,也是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3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0、《论语子张篇》中。
41、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论语·述而》
43、孔子·论语
44、——孔子
4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4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48、白话译文: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49、三、学以修身,学以立志
50、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51、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包括有形的国家法律、民事规则、企事业规章制度,无形的风俗、习惯等,不了解的话,确实寸步难行。
52、又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时,可以引发真诚的心意,可以培养个人的`志节,可以感通大众的情感,可以纾解委屈怨恨。以近的方面来说,懂得如何侍奉父母,从远的方面来说,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还能广泛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53、不学‘诗’,无以言;
5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55、基督教文明认为人是上帝所造,而儒家文明认为人是祖祖辈辈的血脉流传,因此,儒家文化首重孝道,强调忠君爱国,提倡个人通过为社会、国家服务获得名声,光耀门楣,以显父母。
5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7、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58、、出自《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0、不学‘礼’,无以立。
61、白话译文: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62、时间·孔子·惜时·论语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4、我十五岁致力学习。三十知道立志。四十岁不为外界所诱惑。五十岁知道天道。六十岁不再执着顺着事情发展趋势而来。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6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6、此言出自《孝经》。在古代中国,个人与家族、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集体中的人,并不像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人是原子式的个体人。
67、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68、孔子·论语·学习·勤奋
69、祖训宗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谱牒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一本。
7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71、诚信·孔子·诚实·诚实守信
7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3、孔子·理想·论语·法律
74、孔子·论语·国学
75、学习·孔子·坚持·勤奋
7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7、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
7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1、孔子·论语·道德修养·诚信
82、朝闻道,夕死可矣。
8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4、——孔子《训子鲤》
8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87、——司马谈《命子迁》
88、二、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的源泉
8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90、孔子·论语·生命·中国
9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2、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93、一、无诗无礼,寸步难行
94、出自《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5、孔子·文明·礼貌·礼仪
9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97、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9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10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1、孔子名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完整一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2、正能量·论语·古代·中国
103、孔子·感恩父母·感恩·父母
10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5、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10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7、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8、白话译文: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10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1、孔子·学习·论语·勤奋学习
关于孔子语录4
1、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3、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论你在什麽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名句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论语·卫灵公》
7、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
8、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9、人行,必有我师焉
10、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1、礼之用,和为贵。
关于孔子语录5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论语》
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
3、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论语》
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7、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孔子
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论语》
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论语》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11、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孔子
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论语》
13、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1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论语》
16、“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论语》
17、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论语》
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孔子《论语》
19、“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论语》
20、民无信不立。 ——孔丘
关于孔子语录6
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3、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4、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5、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2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1、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2、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3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6、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37、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9、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4、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4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5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关于孔子语录7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关于孔子语录8
1、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论语》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论语》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论语》
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论语》
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论语》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论语》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论语》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论语·里仁》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论语》
1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论语》
1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17、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论语》
1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1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关于孔子语录9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不学礼,无以立。
3、不迁怒,不二过。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刚、毅、木、讷近仁。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0、好直不好学,其蔽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乱;好刚不好学,其蔽狂。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巧言令色,鲜矣仁。
2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5、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8、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0、过,则匆惮改。
31、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
33、礼之用,和为贵。
3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5、巧言乱德。
36、听其言而观其行。
3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好仁不好学,其蔽愚;好知不好学,其蔽荡;好信不好学,其蔽贼;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关于孔子语录10
既然有教无类,那么学生的层次肯定有诸多差异,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教育不是买菜,要挑挑拣拣,而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启蒙。
一个孩子孝顺仁厚,诚恳诚信,爱护别人,做到这些才能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人品是一个人立身的根基,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每个人其实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但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所以才变得不同。
老师为人师表,往往有更多的道德要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坚守正道,才能火尽薪传,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和文明传承下去。
春秋时期阳虎弄权,孔子对这个人很不感冒。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如果不能融会贯通,那么就比较难了。
朽木不可雕也。--出自:孔子《论语》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出自:孔子《论语》
第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出自:孔子《论语》
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个人学习并且实践,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无论贫富地位职业智愚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
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论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论语》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孔子《论语》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出自:孔子《大学》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出自:孔子《大学》
一个人交往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出自:孔子《论语》
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孔子《论语》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古人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论语》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学生努力钻研,陷入困境的时候,老师再出手帮他,才能事半功倍。
孔子捋须笑答:“周游列国,讲学传道。”
学以致用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真正好学的人,不会在意饮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谨慎说话,有错误就尽快改正。
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孔子《论语》
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冉有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学习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足够的能力诲人不倦。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让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早上明白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起来体会其中的智慧人生。
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放弃大富大贵的想法,淡泊名利,授业传道。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思维敏捷却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被谥为‘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有学识的人不如喜欢求学的人,求学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孔子《论语》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资质,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自己周游列国,曾被敌人围困。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教育不是一个谋利的行业,教师也不是一个可以大富大贵的职业。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现在《论语·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句。此句意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今天是教师节,让我们重温孔子句话,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
他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还创立了非常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许多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吸收。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面对学生,也是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
人品永远大于能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孔子《论语》
一个顽童问:“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现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因材施教”的程度还不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乱军之中,几乎饿死,孔子却也不远改变他的志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孔子《论语》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出自:孔子《中庸》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么人和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颜回对饮食起居不甚在意,每天学习耕作乐在其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没办法,只能去回礼,却特意挑了一个他不在家的日子,避开和阳虎的交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安贫乐道
好的老师,都懂得教学相长,好的老师一般都是饱学之士。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小时前·文化领域创作者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仁”是《论语》中孔子的核心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讲学,见前面有两个顽童坐在路中间顽耍,子贡赶紧停住车,大声嚷道:“你这两个顽童快让路,这是孔夫子的车!”孔子连忙喝住子贡,下车对顽童客客气气地说:“我们有要事在身,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君子修省,不和品行不佳的人一起共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中国历史上地位极高。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孔子《论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仲由行事勇气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过刚勇。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只是知道却不行动,那么就等于不知道。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出自:孔子《中庸》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不担心,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论语》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另一个顽童接口说:“那你这个老先生一定有套本事和才学了?”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学习不仅要思考,还要懂得应用,只有学会了应用实践,一个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子说:“人不但要学习,而且对于学的东西还要经常地温习,如此掌握之后,心里不是很高兴么?自己的学问长进了,有来自远方的朋友来向自己请教,自己心里不是很快活么?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自己并不恼怒,德行修养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也就可以称得起君子了么?
孔子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佳作,比如以下几句:
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可以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公平。
一个人只有不甚在意外在的浮华,才能专注内心的安宁。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不许学生沉溺游戏,自己首先不能带头打游戏。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培养那些知行合一的人,对社会对自己有益的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孔子《论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孔子《论语》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
一个人能力再强,人品不好也是没用的。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说教。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出自:孔子《中庸》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教导我们:
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孔子《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子曰:“有教无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寓教于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本分,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许多经典句子,
好的老师都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时机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鸭式”“满堂灌”。
不管你是谁,只要有一条干肉拜师,我都会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诲他。
有教无类。--出自:孔子《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卫灵公》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品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能力却永远弥补不了人品上的缺陷。
孔子认为: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激励他勇敢去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要求学生多读书,自己必然先要多读书。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一个人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该去做吗?”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要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授人以渔,才能举一反三。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孔子说:“满口说的都是讨人喜欢的话,满脸都是逗人喜爱的神色,这样的人其实缺少仁德。”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一个人想要为师,必然要树起老师的榜样。
但是阳虎却屡次来拜访孔子,甚至有一次扔下礼物就跑了。
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三次拜访老子请教,反复研读《易经》,穿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关于孔子语录11
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子
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论语》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论语》
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论语》
6、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论语》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
9、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论语》
1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1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1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1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经》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论语》
17、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18、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孝经》
1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论语》
20、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丘《论语》
关于孔子语录12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4.子曰:“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 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关于孔子语录13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政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yue4),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语录】相关文章:
孔子的语录05-28
关于孔子的语录11-10
孔子经典语录11-30
孔子及弟子的语录12-07
孔子的经典语录11-18
孔子的语录(15篇)12-30
孔子的语录15篇12-27
(热)孔子经典语录03-11
【热】孔子经典语录04-26
关于孔子的语录11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