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诗歌>古代诗歌教案

古代诗歌教案

时间:2024-11-28 07:34:51 诗歌 我要投稿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cāng):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sǒng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2)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便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二)、解诗题

  1、闻:听说。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左迁:降职。

  4、龙标:诗中有两处。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②诗句中指代王昌龄。

  解题:

  体裁: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听说王昌龄降职为龙标县尉,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龙标:指代王昌龄

  4、与:给译文: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县尉,已过五溪。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到夜郎西吧。

  (五)悟诗情

  1句: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点出闻讯的'时节正值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哀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句:“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不平和悲伤)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远),道路之(艰),说明被贬的地方是蛮荒之地。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3、4句:抒情。寄情明月,随风传送。以奇特的想象,表达深邃的意境,抒发对朋友真挚思念和关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5.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学生闭目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4.背诵全诗.

  三、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2.完成课课练的练习。

  3、预习第5课

  附: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字词的释义。

  3、品味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小常识

  1、按内容:

  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

  2、按形式: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格律诗分为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每首八句),字数有五言和七言。律诗注重格律,对偶工整。每一首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

  ③词

  ④曲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他这次途径北固山去游吴中,“江春入旧年”,快到除夕的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不能不催人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 世佳作。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三、朗读:停顿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理解诗词大意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绿水中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五、简要概括诗中四句话的内容。

  1、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

  2、颔联写春潮涌张、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视野开阔的景色。

  3、颈联写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时的景色。

  4、尾联用“鸿雁传书”集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六、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湖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赏析:"平”、“阔”、“正”、“悬”四个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八、用自己的话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展现的画面。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十、请从内容和感情的角度,谈谈你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十一、主旨

  本诗写诗人泊船北固山下时所见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十二、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诗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达情思。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字,抓住了江湖这一景物特征;“生残夜“入旧年”中的“生”与“入”,写拂晓日出,突出表现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写法生动、传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日”“春”却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作者本意说理,但写景抒情的句子里却蕴含理趣,妙不可言。

  3、语言清新,意境开阔。诗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江南舟行图,表现出江南风光壮美的一面。

  十三、作业。

  十四、板书设计:

  首联:青山绿水难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颔联: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颈联:哲理名句,时序变迁,季节更替

  尾联:主旨句,思乡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

  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

  1、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2、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作品。

  三、学生齐读,共解文意

  重点讲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中。

  2、赏析:作者将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宏伟抱负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拓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四、教师作结,再次齐读

  本诗通过登临碣石山所望及的沧海景色,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成为“李杜”,与杜甫、白居易并成为“唐代三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当时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而李白在扬州时听到好友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三、诗句解读

  重点讲解:杨花、子规和明月这几个意象,初步奠定学生头脑中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基础。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文中三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传说杜鹃鸟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杨花,即柳絮,随风飘荡,居无定所;春天逝去,时光短暂,珍惜时光。明月,相思、别离、孤单寂寞、人生哲思等。

  3、学以致用

  本诗前两句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惆怅的气氛;后两句寄情于景,托明月寄相思,并表达对友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四、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叙述好友被贬谪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深深的担忧之情。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国之思。王湾中进士之后,进入仕途,做官之后常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二、教师范读,理解文意

  首联: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颔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鼓满了高悬的船帆。颈联: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经来到。尾联: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被贵的大雁捎信到我的家乡。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海日、江春都表示一种时序的交替,而且匆不可待,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该句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进入旧年,将驱走寒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表现出诗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一、走进作者,挖掘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一生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五十进入仕途,却饱受排挤。她的一生大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郁郁寡欢,穷困潦倒一生。在他漂泊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曲。

  二、解读体裁,知识链接

  1、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关于曲

  曲分为剧曲和散曲,是古人为自己配乐所写的歌词。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散曲是指: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词中字数较少者,58字以内为小令。而本首曲子则是一首小令。

  三、解读全文,拓展思考

  1、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意象?所选意象有何特点?(意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情?(心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种。意境:凄凉、萧条、冷清

  心境:表现了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的相思之苦、羁旅之愁。

  2、思考:本首曲子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分析。三个结合:

  重点: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前三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三、四、五正面描写,二温馨画面与自身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烘托自身的凄凉,乡思之味更浓)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一句静态,二句动态,以动衬静,更显幽静凄凉)【这点也可不讲,不是很明显】

  四、齐读全曲,教师作结

  本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4

  课型:古诗讲读教学目标: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导入新课,学习《观沧海》

  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6.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小结: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4.布置作业: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 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B.够C.充分

  2.没马蹄( )A.沉没B.没有C.遮掩

  3.昏鸦( )A.黑色B.昏迷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Ⅰ.《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Ⅱ.《次北固山下》

  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Ⅲ.《钱塘湖春行》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8.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Ⅳ.《天净沙·秋思》

  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课后小结】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㈡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㈢学生练习背诵(略)

  ㈣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8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图景,将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观沧海》,一起领略诗人博大的胸怀。

  二、预习检测

  1、字词

  2、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3.背诵全诗_我是曹操 我观沧海

  三、颂读——理解内容

  1、播放录音,听名家范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3、小组赛读

  四、品味探究

  小组自由朗读思考:

  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看到了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负。

  五、作业、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预习另外三首诗,自读注释,理解内容。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一、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生平馆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解题: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3、自由朗读,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4、小组讨论译读全诗: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过五溪。

  我把愁心托明月寄给你,随风陪伴你直到夜郎西。

  5、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不住地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6、品味探究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二、王湾

  1.作者介绍与解题。

  唐代诗人。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2.听录音,感受读音之美,为诗句划分节奏。

  3.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前三句属于写景。

  最后一句直接抒情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合作探究

  (1)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 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明确: 尾联与首联“客路青山外"相照应,以“何处达”三字,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写好家书又如何送出去呢?怎不令人意兴阑珊、衷心愀怆。

  继而诗人看到北雁南归,发出感慨,就让大雁将我的乡情带回洛阳去吧.作者在思归、而未归的矛盾心境中,把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得以升华.

  5.反复诵读至背诵。

  6.课堂小结与作业

  背诵与默写两首诗。

  思考课后

  【思考探究】

  2、3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天净沙·秋思》,完成四首诗的相关练习。)

  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 》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

  本区是这种漂泊生涯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2、朗读,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2)品味探究苑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可让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研读与赏析。

  (1)曲中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独特之处。

  说说你的发现。

  (2)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3)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9

  1.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2.望岳3.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

  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不畏:不怕。缘:因为。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豪迈

  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4.游山西村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歌的。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南宋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

  三、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__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 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养点:

  1. 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

  情感体验点:

  1. 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2. 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烘托美。

  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方法: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诗,理解诗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 课时)

  一、本课目标:

  1. 赏析前两首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把握各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整体感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姨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美的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3.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4.理解内容。

  ①、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②、根据开头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③、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④、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5.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6.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导入:这首诗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读读讲讲问问。

  (1)、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2)、整体把握。

  (3)、名句分析。“海日”两句

  3、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布置作业

  5、教后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1

  《古代诗歌四首》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2

  学习目标: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3.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9.前三句用了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15.《古代诗歌五首》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

  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乱花。.浅草。

  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略

  4.B

  5.D

  6.因为“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2.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够;同“荫”

  15.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6.“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7.天净沙;秋思

  18.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9.三;名词;苍凉、幽静

  20.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3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4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古诗这一题材,我们也都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那你们知道古诗的作用有多大吗?(讲述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从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联所产生的一种语言魅力,使我们所无法抗拒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感受诗歌别致的美。(板书课题)

  Ⅰ《观沧海》

  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

  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作品风格

  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为慷慨悲凉为特色

  3、《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4、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录音)

  1.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碣()石澹()竦()峙()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讲解: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

  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

  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

  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4、。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5、“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

  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本首诗小结

  作者曹操是通过诗来向我们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那是不是诗歌都只是表达志向呢?(生答:不是)对了,下面我将要学到的这首诗不管是在主题还是语言方面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体会。(板书诗题)

  Ⅱ《次北固山下》

  一.简介王湾

  1.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

  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3、听录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在,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

  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

  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

  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

  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些字用得妙?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妙。“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涵的普遍含义是什么?

  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写法?

  尾联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之情。运用典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想借“雁足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得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课堂小结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短短几行,可以明志;寥寥几字,亦可抒情,同样是诗,却各有意境。既然诗歌有这么优美的语言,那我们又何必吝啬我们朗读。请同学们大声的诵读吧。

  第二课时

  课时导入

  上一节课,我领略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也感受过了王湾那细腻的思乡之情,那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我们旅程的脚步,去看看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去看看马致远眼里的暮秋。

  Ⅲ《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简介及解题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3、《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字:啄(zhuó)没(mò)马蹄白沙提(tī)

  节奏划分: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三.整体感知诗文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

  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四.导入下首诗歌

  作者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充满了灵动的之感,表现出了盎然的春意,令人心中满是愉悦之意。可是有个人,他却把自己眼里的秋天写得如此的苍凉和孤寂,他是·····(马致远)。Ⅳ。《天净沙·秋思》

  一.简介作者和解题

  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

  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朗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文

  1、全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哪些?

  2、“古藤老树昏鸦”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小桥流水人家”有展现了衣服什么样的画面?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结尾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5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三.课堂小结: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介绍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

  ⑴范读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学生朗读。

  5.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介绍古代修辞“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两句和起来理解,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6. 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实写)?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虚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结合

  7.集体朗读。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学习有关近体诗知识

  1)、绝句

  一般为4句,第2、4句入韵,偶尔首句入韵。

  2)、律诗

  一般为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偶),

  第2、4、6、8句入韵,首句也有的入韵。

  8句以上为“排律”。

  2. 学生朗读。

  3.思考回答: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诗句“江春入旧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达“乡愁”。由“客路”,是客居他乡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这两句是说,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还未尽,海日已生;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这就是本诗鼓舞人的地方。

  试比较: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5.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正音,明确诗句含义。

  3.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二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没马蹄”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诗中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导语:

  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笔下它是绚丽多彩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解题: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4、品析鉴赏:

  1).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诗歌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语言精练;押韵,有节奏感。

  五、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1.抓诗眼

  2.寻意象。(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3.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六.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教案】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02-24

古代诗歌分类10-09

古代诗歌习题10-10

古代诗歌摘抄06-26

古代诗歌鉴赏通用08-26

与风相关的古代诗歌03-25

古代诗歌鉴赏(精选16篇)11-07

古代诗歌鉴赏15篇03-01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