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教案

时间:2022-10-31 19:35:11 欧敏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鸬鹚》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鸬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鸬鹚》教案(通用10篇)

  《鸬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第1自然段。

  2 能说出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并说出描写这些事物的重点词句。

  3.学会课文中的14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各写一句话。

  4. 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说出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悠悠、柔光、炊烟”等词语的理解。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初步理解含有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2.能按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看图认识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善于捕鱼。它的喉下的皮肤能扩大成囊状,把捕得的鱼放在囊内。课文就是写鸬鹚捕鱼的经过。

  2.听课文录音,听准生字的读音,划出新词。

  3.学生自学生字,检查正音,正确书写。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垠,yín炊chuī,柔。rón

  注童以下字的书写:

  喉——右边不要多一竖。

  囊——书写笔顺,共22面。

  4.学习生字词。

  夕阳:将要落山的太阳。

  一望无垠:一跟望不到边。堰:边界;边际。

  船舷:船两侧的边。

  抹:轻轻地擦。

  柔光:柔和的光线。课文指夕阳在湖面上的反光。“柔”的反义词是“刚”。

  喉:咽喉,喉咙。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袅袅地:动作直观。

  拣:动作直观。

  抛:动作直观。

  痕:痕迹。波痕,指波浪的痕迹。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5. 自由读课文,按提纲把课文分成3部分:

  (1)鸬鹚等待渔人捕鱼的命令;

  (2)渔人指挥鸬鹚捕鱼;

  (3)渔人给鸬鹚喂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

  指导学生用“//”在书上做记号。

  6.齐读课文。

  7.作业:(作业本)第1、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找出第1自然段的重点词句,能复述第1自然段。

  2.感情朗读第l、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

  2.学习第1自然段。

  (1)用“——”划出这一段写了哪些事物。

  (2)用”——”划出描写这些事物的重点词句。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1)着重解释几个比较难的生词。“一望无垠”形容一大片的稻田;“悠悠”写出了渔人悠闲舒适的神情。

  (2)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填表。

  事物描写事物的重点词句

  夕阳湖面岸边稻田渔人鸬鹚照在小湖上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有垂柳一望无垠船尾悠然像士兵等待命令

  4.学生再读课文,看板书和挂图试背课文第1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作简略点拨。

  (1)读准这一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

  (2)说一说“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一抹”是说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轻轻一擦。说明渔人的.动作十分轻巧,而鸬鹚则训练有素,“一抹”便成了命令鸬鹊下水捕鱼的信号。)

  {3)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事物?与第1自然段相比.都有什么变化?(先让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板书。)

  事物第1自然段——静第2自然段——动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站起来一抹

  鸬鹊站在船舷等待命令钻进水里

  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荡起波纹

  6.作业。

  (1)朗读第1、2自然段,利用板书背诵第1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4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第1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渔民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1.读生字卡片,完成(作业本)第2题。

  2.默读3、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逐题讨论。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写鸬鹚和渔人怎样捕鱼。)

  (2)从什么地方看出渔人捕鱼动作十分热练? (一把抓住,挤出,甩进。)

  (3)从什么地方看出鸬鹚训练有素?(鸬鹚不断地跳上船。)

  3 学习课文第5至?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5自然段写渔人给鸬鹚喂食前,为什么要写“炊烟”?(说明时间已近傍晚,渔人该收工了。)

  ②“波痕”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要用“波痕”这个词语?(渔船渐渐地远去,在湖面上激起的波纹越来越小,只剩下一些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用“波痕”。)

  ①找出全篇课文中四次写到期面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最后一句话要用“恢复”这个词语。

  课文中的四句话是:

  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苗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湖面上留下一条波痕。

  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从中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由于鸬鹚捕鱼,使湖面不平静,捕鱼结束后,湖面又变得平静,所以用“恢复”一词。

  4.把3至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完成(作业本)第5题。

  5.朗读全文,试背第1自然段。

  6.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2至4自然段。

  7.作业:完成(作业本)第4、6题。当堂反馈,纠正错误。选做第7题。

  《鸬鹚》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 乘凉 模糊 庙门 笑盈盈 金灿灿 茄子紫 揉眼睛

  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只要……就……”说明鸬鹚对这个命令非常熟悉,鸬鹚已被渔人训练得非常听话。)

  (3)想象一下,“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具体说一说。(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要点是:十来只鸬鹚捕了鱼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挤鱼,挤了鱼又甩进水里,甩进水里的鸬鹚捕到了鱼又跳上渔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做“思考·练习”3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挂出小黑板,请两人上来填写,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填写。

  (2)纠正填错的地方,再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填进去的词语表达得准确、形象。(学生自由发言,能谈几个谈几个。)

  二、再读课文,理解湖面的变化。

  1.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了解了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的。鸬鹚捕鱼前后,湖面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课文。

  2.学生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1)鸬鹚捕鱼前,湖面的景色怎样?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没有风,湖面一点波纹也没有。这是形容湖面非常平静。)

  (2)鸬鹚捕鱼时,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因为每只鸬鹚跳下水都会荡起粼粼的波纹,溅起浪花,十来只鸬鹚同时跳下水,湖面上就荡起无数圈的粼粼波纹,溅起无数浪花。)

  (3)鸬鹚停止捕鱼,湖面的景色怎样?(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说明了什么?(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点波纹也没有,只是桨划过的地方才有一条水痕。)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个句子是呼应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三、朗读全文,体会湖面的“静——动——静”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人试背课文。

  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五、复习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讨论:怎样把这几个生字写对写好。(特别注意,“抹”的右边是“末”,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稍短,不能写成“未”;“囊”的笔画很多,要写得匀称;“痕”的病字头,不能写成广字头。)

  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鸬鹚》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

  鸬鹚的活动

  渔人的活动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

  (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

  (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意。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4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4自然段。

  第三段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师在两个“静”间连线并设问)这时的静是怎样的静?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6师生品读第5至第7自然段。

  六、小结。

  《鸬鹚》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独立认识本课“鸬鹚、垠、粼、章、舷、喉、吞”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鸬鹚、章、舷、喉、吞””等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初读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

  (2)通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去看看,认识一下江南水乡那些特别的动物——鸬鹚。

  鸬鹚对于我们北方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老师搜集了一些鸬鹚的图片,想不想看。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的生活习性。

  师:刚才通过看图片,我们也了解了一些鸬鹚的生活习性等等,那么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作者郑振铎是怎样具体描写鸬鹚的,我们先听一遍录音,在听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要求,边听边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录音)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敏捷地下水捕鱼,渔人忙碌地挤着鸬鹚喉中的鱼儿,渔人喂饱鸬鹚划船离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师: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老师的心里好像浮现了三幅画面,我们今天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湖面平静,鸬鹚等待命令,准备捕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夕阳图)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湖面失去平静,鸬鹚敏捷地捕鱼,渔人忙碌地挤鱼。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捕鱼图)

  (3)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渔人捡小鱼喂鸬鹚后,划着小船回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渔舟唱晚图)

  三、欣赏作者对鸬鹚的描写。

  1、学习第一部分

  师: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一幅图夕阳图的美景,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着大家去宁静的湖面看看,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①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

  ②这一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呢?

  (宁静、悠闲、平静)

  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份宁静与悠闲

  (1)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问: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子)

  (2)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垂柳不见摆动,稻天没有绿浪,显出宁静。

  (3)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

  (浮字用得好:说明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

  (4)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悠闲)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很平静,他坐在船上悠然的吸着烟,望着湖面,他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陶醉了,一切显的那么安静。(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近处,再看前面作者的描写,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通着这些语句我们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

  小结: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可以从远到近,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由东—南—西—北。

  (5)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a、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b、在你的心中列队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

  (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c、通过这句话,说明了鸬鹚是一只什么样的水鸟?

  d、这句话中“等待”与“湖面平静”又有什么关系?

  (他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捕鱼,说明湖面很平静)

  段落小结: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近,由景—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但是,随着渔人的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并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湖面的情况。

  (热闹、欢腾、繁忙)

  (2)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①用的动词有哪两个?(跳跃、荡起)

  ②这时的湖面美吗?有多美,想像一下,叙述出来?

  ③粼粼什么意思?

  ④渔人的心情怎样?

  ⑤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⑥“一抹”什么意思?做一个动作?

  说明了渔人对鸬鹚怎样?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一敲、一打、一赶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这样就体现不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也会把鸬鹚吓跑)

  (3)过渡句: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①作者抓住了渔人和鸬鹚的动作描写,我们找出来。

  鸬鹚:(钻、扑、跳)

  ②通过这三个动词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动作快、迅速、敏捷、乖巧、训练有素、尽职尽责)

  ③鸬鹚跳上渔船做什么来了?(送鱼)

  ④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喉囊鼓鼓的)

  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鸬鹚是个捕鱼高手)

  ⑥假如你是这只鸬鹚,你此时想对渔人说些什么呢?

  渔人的动作:抓、挤、甩

  通过这三个动词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渔人动作熟练,干活利索,经验丰富等)

  小结:这些动词用得非常的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时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捕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的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作者的心情怎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答)

  闭上眼睛想象,你的头脑中仿佛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鸬鹚捕了这么多的鱼,十分辛苦,那么渔人又是怎样犒劳这些为他带来收获的功臣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

  默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一条条抛小鱼给鸬鹚吃)

  这时的湖面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平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开始做晚饭,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②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在跳跃了。)

  ③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起什么作用?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是平静的,现在也是平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前后呼应,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上也能运用上)

  四、全文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本文通过描绘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渔舟唱晚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美好生活,从而也使我们每个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就要告别这个小渔村了,你想对小渔村的人们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夕阳图——平静

  鸬鹚捕鱼图——热闹前后呼应。

  《鸬鹚》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趣。

  2.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3.学习本课5个生字,8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

  教学难点

  了解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变化,以及湖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鸬鹚吗?(板书课题:鸬鹚)鸬鹚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以鱼为食的水鸟。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渔民把它驯化,用来帮助捕鱼。那么渔人是怎样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说完整话。即:课文记叙了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教师交待本文作者是郑振铎。

  三、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3.借助拼音字典,读准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鸬鹚 抹 囊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鸬鹚一望无垠船舷竹篙一抹喉囊水痕夕阳悠然甩进逐渐恢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鸬鹚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右半部都是鸟。

  抹字的右半部上横长下横短。

  囊字笔划较多,教师引导记忆。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七个自然段)

  六、练习自读课文,纠正读音

  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初步认识。

  八、看书上的插图

  1.同学们,你们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鸬鹚,鸬鹚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长。

  2.你们看图的近处,远处还有什么?柳树、稻田、夕阳。

  3.夕阳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阳。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要求说话完整、连贯。

  九、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读课文并讨论

  1.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变化?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平静)

  ②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不平静)

  ③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恢复平静)

  2.根据湖面变化或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捕鱼前。

  第二段(2~4自然段)捕鱼时。

  第三段(5~7自然段)捕鱼后。

  景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的环境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渔人在平静幽美的湖面上捕鱼。)

  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想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重点理解这句话。

  什么像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比喻?

  把湖面平静的样子比作镜子,因为没有什么风,突出了湖面又平又静的特点。

  其次学生会谈到柳树、稻田、渔人、鸬鹚等,教师综合: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稻禾青青,几只窄长的渔船点缀在绿油油的湖面上。这是秀丽的水乡景色,是渔人捕鱼的良好环境。

  ②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

  ③找出描写鸬鹚样子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

  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严阵待命的样子。

  2.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谈谈这时湖面为什么这么平静?

  ①湖面平静;

  ②渔人悠闲;

  ③鸬鹚像士兵。

  3.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读这段。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投影欣赏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读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竹篙在船上一擦,这是渔人的一个动作,打破湖面的平静。这时鸬鹚接到冲锋的命令,扑扑地钻进水里。

  读读描写湖面的句子,可以体会出以水动来衬托水下鸬鹚正在奋力捕鱼的情景。

  这时的湖面已不平静了,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

  渔人:抓住脖子,把鱼挤出来,把它甩进水里。(说明渔人动作干脆、利索。)

  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说明鸬鹚捕鱼动作敏捷、熟练。)

  3.联系上下文想想: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忙不过来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幅繁忙欢乐的画面,体现出渔人与鸬鹚之间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跃气氛。

  4.看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图的内容。

  5.指导学生用紧张高兴的心情朗读,体会湖面热闹景象。

  6.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思考: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恢复一词?

  恢复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湖面又变得平静了。渔人喂鸬鹚小鱼,可以体会出繁忙紧张的劳动即将结束,渔人划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2.湖面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怎么能说平静呢?

  3.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心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这是作者身边的事物,他认真细致地观察,并积累了材料。希望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第3题。

  《鸬鹚》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或《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

  3、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更佳)、挂图(录像剪辑更佳)、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想像鸬鹚捕鱼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图文结合,训练想像能力。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背诵,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挂图,欣赏江南水乡宁静的美。

  1、出示挂图,师边描述边引导观察。

  (1)湖面上有_____

  (2)湖岸边有______

  (3)湖的远处有______

  2、小结、揭题(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湖面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的过程。

  (一)师明确听读要求,配乐范读。

  思考:

  1.小湖宁静优美的景色都写在了课文的.哪一段?

  2.湖面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是由什么而引起的?

  (二)检查学生听思效果

  1、回答思考题1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表现出湖面的宁静、优美。

  2、回答思考题2,讨论,对应板书: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

  (三)小结,导入学习第2~5自然段。

  三、引导重点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感受捕鱼时的欢腾。

  1、听一听,答一答(指名生读第2~3自然段):由于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湖面一片______景象?

  2、读一读,画一画(自由轻读):这一片欢腾的景象是由渔人和鸬鹚的哪些行动而引起的?

  3、填一填,品一品(书后练习3):体会动词的作用。

  4、听一听,想一想(配乐朗读2~4自然段):想像“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情景?(组织学生说感受)

  5、学一学,说一说(生默读自学第5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

  6、齐读第二段。

  7、小结

  四、学习第三段(第6~7自然段),感受江南水乡重又恢复平静的美。

  1、配乐朗读6~7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像:

  此时此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2、小议小结。

  五、作业:

  (一)填空:

  1、从图上看,湖上的_____、______、______,湖边的_____,湖远处的_____、_____等,表现出渔人捕鱼前,这里的___________。

  2、从第三自然段中知道,渔人______、_____、_____,鸬鹚_____、_____、_____这些表现人物行动的词,表现出捕鱼时,湖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课文中选择两个自然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二、指导背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人试背课文。

  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三、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作者重点抓住了鸬鹚的哪些特点来观察的?

  2、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小结

  五、作业

  1、听写(选择文后词和文中句)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9.鸬鹚

  捕鱼前──→平静

  (渔人:抓、挤、甩)

  捕鱼时不平静

  (鸬鹚:钻、扑、跳)

  捕鱼后──→恢复平静

  《鸬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鸬鹚训练有素

  ——似在鼓励鸬鹚

  ——怕似惊动鱼群

  ——渔人享受宁静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

  ——抹出了“鱼”

  ——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

  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

  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

  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5、课堂。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鸬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表格幻灯片,请同学口答。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9,声母是“ch”,翘舌音;

  “舷”字读xi2n,不读xu2n;

  “拣”字读ji3n,不读li4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

  “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4.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查字典是解释词语的最简单的方法,但有些词语尽管字典上解释得很详细,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借助课堂讨论,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好办法。

  比如:“鸬鹚”是一种水鸟,生活中不常见,但也许有的同学见过鸬鹚的标本,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教师应该启发这样的同学大胆地讲自己对鸬鹚的认识。

  鸬鹚:一种捕食鱼类的水鸟,也叫水老鸦,鱼鹰。羽毛为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嘴扁而长,上嘴尖端处有钩,颌(h6)下有一个大喉囊,捕的鱼就放在囊中。我国南方水乡人经常驯养鸬鹚来帮助捕鱼。

  “竹篙”:就是撑船用的长竹竿。它和公园里划船用的桨的作用是一样的,但要长得多,而且是可以前后左右活动的,一篙下去就可以插到河底。

  “袅袅”一词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课文中用来形容岸上的炊烟回环旋转,慢慢上升的样子。

  “悠然”:清闲、安逸的样子。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一望无垠”:垠,界限、边际。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粼粼”: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平静”:一般指心情、环境没有不安和动荡。本文指环境。

  5.出示幻灯片,区别字形,辨析词义。

  (1)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组织学生先讨论字形,找出幻灯片中形近字的不同之处,再组词。

  抹(一抹) 喉(喉咙) 炊(炊烟)

  沫(泡沫) 猴(猴子) 饮(饮料)

  痕(痕迹) 垠(一望无垠) 囊(喉囊)

  狠(凶狠) 银(银行) 襄(襄樊)

  (2)辨析词义,区分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恢复(还原 复原)

  悠然(悠闲 闲适 自在)

  平静(宁静 安静 无声无息)

  一望无垠(一望无际 一望无边)

  逐渐(渐渐 逐步 慢慢)

  粼粼(清湛 清澈)

  水痕(水迹)

  反义词:

  悠然(忙碌 紧张)

  粼粼(混浊)

  柔光(强光)

  平静(动荡)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与《火烧云》一样,同是写景的文章,在段落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想一想,《火烧云》的段落结构以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为线索分为三段,《鸬鹚》这篇课文也可以这样考虑。可是同学们接触这样的课文还比较少,因此用这种方法分段可能有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先了解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主要写的是谁?做什么?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

  第2自然段主要写渔人驱赶鸬鹚下水;

  第3自然段主要写鸬鹚捕鱼的情景;

  第4自然段主要写渔人收鱼的繁忙景象;

  第5自然段主要写炊烟升起来了,渔人停止捕鱼;

  第6自然段主要写渔人划船回去。

  第7自然段主要写湖面恢复平静。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明白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课文叙述的思路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能会这样分析:第一自然段讲湖面平静,渔人还没有捕鱼;第六、七自然段讲渔人停止捕鱼,湖面又恢复了平静;中间几个自然段则是捕鱼时的忙碌景象。

  教师要在同学们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得出以下结论:

  课文是按照“静——动——静”或“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与《火烧云》的结构真的是很相似,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分段,就不会太麻烦了。

  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文章结构,段意是比较容易概括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鸬鹚捕鱼前湖面的平静。

  第二段(第2、 3、 4、 5自然段)写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渔人归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三)完成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从插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恬静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动笔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交待时间和表示天色变化的句子,然后谈一谈感受。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②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③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④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导同学们谈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四句话说明渔人捕鱼的时间是傍晚。天色的变化是随着夕阳渐渐落下去,夜幕即将降临而逐渐暗下来。)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讲的是这个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湖面→岸边→远处的几只小渔船→近处的一只渔船→渔人→鸬鹚”这样的顺序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图中的景物、人、鸬鹚各有什么特点,然后综合起来再思考:画面上的重点是什么?看后有什么感觉?

  (图上画的是小湖的景色。湖面平静如镜;岸边垂柳成荫,遮住金黄色的稻田;几只小渔船轻轻地浮飘在湖面上;近处一只渔船,渔人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鸬鹚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恬静的感觉。)

  (课文中第一段具体地描绘了这个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课文的插图与第一段的内容紧密相联,画面给人宁静、优美的感觉。请同学对照画面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幅画面的。

  (“夕阳”表明时间是傍晚。“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几句话集中体现了小湖风平浪静。“一望无垠的稻田”,勾划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风光,既写出了稻田的广阔,又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表现了渔人捕鱼前清闲安然的心境和对捕鱼这一事有准备就绪,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也作好了准备,在静候捕鱼命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船“浮”着,人“坐”着,鸬鹚“站”着,说明此时的船、人、鸬鹚都处在静态,描绘了宁静而美丽的情景,与画面的意境是相一致的。)

  板书:湖面平静

  渔人悠闲

  鸬鹚静立

  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写了小湖环境的优美、渔人的悠闲、鸬鹚的静立,这些相互映衬,与太阳快要落山的时间相联系,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请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把画面写得这样美的呢?

  (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小湖到岸上,由远处的几只渔船到近处的渔船、渔人、鸬鹚。)

  这是捕鱼前的一张静态图,紧接着捕鱼开始了,一切都变得热闹、忙碌起来。

  板书:捕鱼前

  (三)学习第二段。

  捕鱼开始了,湖面还是那么平静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画一画这一段中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动作,然后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

  (湖面已经失去了平静,因为渔人开始捕鱼,“荡起一圈圈波纹,浪花也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板书:失去平静 荡起 跳跃

  (先讲到渔人的动作有,“站”、“拿”、“抹”这些动作表现了渔人的熟练和轻捷。又讲到鸬鹚的动作有,“钻出”、“拍着”、“跳上”这些动作概括了所有鸬鹚出水的神态、动作,说明鸬鹚机灵、善于捕鱼。接着又讲到渔人的动作,“抓”、“挤”、“甩”,这一系列的动作娴熟利落,说明渔人经验丰富,对鸬鹚的驯养到位。)

  板书:站 拿 抹

  钻出 钻进 跳上

  抓 挤 甩

  指导朗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出重点,语速可稍微快一点,语气是欢快的。多请几位同学读。

  启发学生想象,大胆发言。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画出一幅“捕鱼图”。

  (十来只鸬鹚不断地在船上跳上跳下;渔人也不断地抓住鸬鹚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鸬鹚甩进水里,都快忙不过来了。)

  在充分的讨论、互相启发后,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已经出现了一幅生动、活泼、有趣的“捕鱼图”,或许还是活动的电视片呢!这样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板书:捕鱼中

  (四)学习第三段:

  “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又怎么样了呢?请同学合上书,静静的听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渔人捕鱼之后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现在的湖面上与第一段一样吗?为什么?

  (现在的湖面与第一段一样的平静,但已经没有了渔船和鸬鹚,只有一条“水痕”。因为捕鱼结束了,渔船都回去了。)

  板书:湖面 平静 水痕

  捕鱼后

  (五)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段,“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语言精美,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使我们从一篇课文中看到了三幅美丽的画面,也使我们从静到动再到静的环境变迁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静 动 静

  (六)巩固练习,完成课后作业。

  1.在课堂练习本上,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利用幻灯片填空,练习背诵。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 ),鸬鹚就都( )着翅膀( )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 )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 )水面,( )翅膀( )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 )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 )了出来,又把它( )进水里。

  3.结合板书,试着背诵全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郑振铎 作者郑振锋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国外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泰戈尔传》、《郑振铎文集》等。除本文外,《别了,我爱的中国》、《燕子》也是他的作品,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鸬鹚 水鸟,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暗黑色,上嘴的尖端有钩,脚趾间有完整的蹼膜,极善游水,视力敏锐,有一副强硬锋利的钩嘴。食道前端有一个可以膨胀的喉囊,用来贮存捕到的鱼。它一旦把鱼吞到肚里,鱼肉很快消化,鱼骨在胃中来回蠕动,胃液把鱼骨裹成丸状,然后从嘴里吐出。鸬鹚生活在湖泊沼泽地带的芦苇中,以鱼为主要食物。在水中遇到较大的鱼,几只鸬鹚会通力合作,把鱼叼出水面。鸬鹚的寿命约为20~30年。鸬鹚生长到三个月时就会下水捕鱼。我国南方多饲养它来帮助捕鱼。通称鱼鹰,有的地区叫墨鸦。

  《鸬鹚》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用词能力。

  3、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渔人、鸬鹚、湖面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处理字词,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字,看生字表,读准字音,指出它们的音部、部首、共几笔,并组词。

  鹚 C 鸟 14 鸬鹚

  垠 Y 土 9 无垠 无边无垠

  窄 Z 10 宽窄 窄小

  悠 Y 心 11 悠悠 悠扬

  抹 M 8 抹去 涂抹

  粼 L 16 波光粼粼

  挤 J 9 挤着 拥挤

  炊 C 火 8 炊烟 炊事员

  袅 N 鸟 10 袅袅

  舱 C 舟 10 船舱 机舱

  拣 J 8 拣起 挑挑拣拣

  抛 P 7 抛起 抛球

  恢 H 9 恢复 恢弘

  2、想想下面的字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鹚 垠 粼 抹 舱 拣 袅

  (这些字都是形声字)

  3、练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再读。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交流,理清层次。

  (按照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来写。)

  4、交流信息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读课文,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重点学习1——5小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小段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环境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把它画出来,指名读一读,想想有什么特点?

  2、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悠然自得

  3、找出描写鸬鹚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严阵以待的样子)

  4、小结:这里的坐与站、悠然的神态与列队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的人、物、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恬静的画面。

  5、指导朗读,要轻、柔、缓

  (二)学习二——五小段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捕鱼过程渔人动作、神态鸬鹚动作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小结:这些动作表现渔人与鸬鹚之间配合默契,说明渔人对鸬鹚训练有素。

  2、根据表中内容思考:渔人——鸬鹚——湖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复朗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自己大声朗读,体会这一段与上一段相比,气氛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动态的`描写,突出了湖面上活跃的气氛,表现了劳动的紧张和欢乐。

  4、指导朗读

  要活泼、有生气、速度适当加快

  (三)学习第六、七小段

  1、自读思考:“恢复”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这个词。

  2、指导读,语调也要随之变缓、变轻。

  3、指名读,评议

  三、指名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完成本课相关训练题。

  二、教学过程

  1、词语搭配

  (平静 波光粼粼)的湖面 渐渐地(走远 升起) 等待(回信)

  (一圈圈 粼粼 )的波纹 悠然地(吸烟 散步) 钻进(洞中)

  (袅袅 )的炊烟 整齐地(行进 做操) (心情)平静

  2、用词造句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例句:客人们都走了,小院里恢复了平静。

  一望无垠——垠,边际。一眼看不到尽头。

  例句: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垠。

  3、检查背诵并默写第一小段。

  相互检查——指名背诵——当堂默写——交换检查

  4、布置作业:完成课堂训练

  预习第四课

  课后小结:初读阶段能够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对于“喂鸬鹚吃小鱼”归上还是归下的问题,没有强求一致,而是请同学谈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述看法,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层次安排了解得更加清楚。

  《鸬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 、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2〃)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鸬鹚》(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课文分成了几段?(生答:三段)请大家回忆,课文每段都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呢?(生答师板书:湖面,渔人,鸬鹚)这节课,我们要通过阅读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湖面的变化美(10〃)

  1 、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把描写湖面的有关句子画出来。(配乐朗读:《渔舟唱晚》)

  2、句子画好的同学请举手。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还有补充吗?

  (出示幻灯:描写湖面的三句话)请同学们看这几句话,默读,思考:湖面有什么变化?

  湖面开始怎样?(平静)接着有什么变化?(不平静)后来,湖面又怎样了?(恢复平静)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几句话,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吧。(齐读幻灯出示的几句话)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湖面的变化,这变化和什么有密切联系呢?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

  三、阅读理解第一段(5〃)

  1 、谁来读第一段,想想作者都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笔画出来。(指名说)这些景物怎样?(出示幻灯:平静的湖面图)

  2 、渔人怎样呢?读句子。析词,“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会悠然地吸烟?(联系一望无垠的稻田,想象丰收的喜悦,优美的环境,听话的鸬鹚)

  3 、鸬鹚怎样?作者把鸬鹚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呢?

  小结:正因为渔人在抽烟,鸬鹚在待命,所以没有风的湖面怎样?(学生看书说)

  你感到这时小湖的景色怎样?(生说)我们一起读,读出小湖的平静和渔人的悠闲。读的时候,注意速度放慢,声调低一些。

  读的很好,为什么平静的湖面顷刻间失去了平静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四、阅读理解第二段(15〃)

  1 、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析词,“抹”是什么意思?除了一个动作,没有别的命令,鸬鹚就会跳下水捕鱼,你可以看出什么呢?

  鸬鹚接到命令,扑着翅膀钻进水里,此时湖面怎样?(生看书说)

  2、鸬鹚接到渔人的命令后是怎样捕鱼的?渔人又是怎样收鱼的?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把表示动作的词画出来。(说句子,说动词,看幻灯:把表示动作的词显示出的句子)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是怎样的场面呢?(出示幻灯:鸬鹚捕鱼的场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此时渔人真是繁忙,但心情却是怎样的呢?)此时的湖面又会怎样?(自由说,体会湖面的动荡)

  小结:等到岸上炊烟四起,渔人就不再赶鸬鹚下水了,他挑些小鱼慰劳鸬鹚。同学们,此时的湖面会是怎样的呢?(自由说)因为渔人动,鸬鹚也动,所以湖面失去了平静。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湖面的变化,渔人的繁忙和喜悦。

  五、阅读理解第三段(1.5〃)

  1、引读,鸬鹚吃饱了,又怎样了?生读课文。思考:鸬鹚怎样?渔人又怎样?

  2、师小结: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满载归去,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此时此景,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吧。

  六、总结全文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分析,思考,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小湖有静有动,水平如镜的湖面有它静态的美,不平静的湖面更有它变化的动感美,恢复平静后的湖面又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受。同时,我们还感受了渔人的繁忙和喜悦,这些,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生答)(2〃)

  小结:作者注意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了事物的变化和联系。

  3 、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江南水乡明净、秀丽的风光,体会渔人悠然喜悦的心情吧!(配乐朗读课文)《渔舟唱晚》(4〃)

  板书:

  湖面 渔人 鸬鹚

  平静 吸烟 列队 待命

  不平静 收鱼 捕鱼

  恢复平静 划船回去 站在

【《鸬鹚》教案】相关文章:

鸬鹚的作文06-19

幼儿诗歌教案大班教案01-06

中班美术教案菠萝教案02-06

小班美术教案小鱼教案03-06

中班美术教案美术中班教案01-07

小班数学教案教案03-05

数学教案贴窗花教案03-27

体育课教案设计教案01-19

中班数学教案圆形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