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感悟中华文化
感悟中华文化——《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兼谈小学古诗教学改革
张笔春
我的古诗教学《寻隐者不遇》(人教版九义教材《语文》第八册修订版)制定的教学目标,作了大胆设想:
——教学的起点延后。一般的古诗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是以“理解这首古诗”为终点;我的教学设计,以“已经理解这首古诗”为教学的起点。
——教学的终极目标,着眼于引导学生感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一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根据是:
第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每一个人降生以前,语言就已经客观存在了。母语的习得是借助无意识、无.计划的教育来构筑其基础,通过语文学科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母语教育。母语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顾明远)(《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序——钟启泉)
第四,“实事求是”这一哲学基本定律,要求从实际出发。母语教学的起点不是“零”。再加上《寻隐者不遇》内容较浅(现已放进低段教材),作者是被苏轼评价为“瘦”的诗人贾岛,其诗意狭窄而不宽广。因此,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去“弄懂”,而要让教学跳出一般格局。
据上,我将《寻隐者不遇》的教学目标放在以下方面:
第一,了解此诗大意,感受诗的意境,赏玩诗歌语言(所谓“本诗教学”的窄目标);
第二,拓展欣赏其他佳作,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谓“深层教学”的宽目标);
第三,课内外结合,学习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力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步骤,主要有四个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初读古诗,交流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资料;初步浸润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观念,通过教师导语,点出“土陶艺术、国画、民乐、书法、古诗”等等构成中华文化宝库。
第二个环节,鉴赏古诗,体会意境。不以弄懂古诗意思为终极目标,而以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精美为目的。
第三个环节,品味赏玩,延伸拓展。这一步强调拓展,不但在古诗上由此及彼,而且由诗而画而音乐而书法。但是一定以课文《寻隐者不遇》为依托、为载体,不玩空手道,不架空。
第四个环节,挑动情感,激发热情。一是学生谈学习体会。学生体会集中于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二是教师结语。从《寻隐者不遇》谈到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再到激发、鼓励学生创造更美更多的作品。这里要提的是:全课创设中华文化背景,选择的背景音乐都是优美的民乐民曲。结课时使用交响乐,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祖国发展的气势,同时让孩子隐约感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华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因此,下课后,交响乐曲声并不停息,营造一种强烈的文化前景和扩写一种不断进步的深沉内涵。
归结起来,我的总体感受是:
第一,小学古诗教学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尽力体现课标要求。而且,小学古诗教学(和今后将出现的小学古文教学)在整个教材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殊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彩。《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力求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第二,搜集资料,选择运用资料,不啻为了帮助本课的学习,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观念和能力,变为终身有用的东西。
第三,课堂内力求塑造中华优秀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探究,相互影响,激情感悟,所以安排了朗读、展示、学生板书、背诵、表演、书法与国画、民乐背景等。以《寻隐者不遇》为载体,组织生动的学习活动。
第四,对古诗含意的理解,通过协商对话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建构意义,而不硬灌,这是小学研讨教学尤为要注意的。(摘自《四川教育》03-1)
感悟中华文化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www.fwsir.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悟中华文化】相关文章: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08-15
中华文化与现代化08-17
传承中华文化作文05-30
中华文化的作文800字07-06
中华文化小大使实践报告05-17
中华文化之基石——汉作文05-05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06-01
【实用】传承中华文化作文10-20
有关中华文化作文02-19
发展现代中华文化作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