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天高任“美”飞
----双促双发教学典型个案
一、设计意图
《黄鹂》是孙犁先生的散文名篇,近年选为高一的语文教材。不少资料认为(包括《教师教学用书》),《黄鹂》一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黄鹂来象征文学乃至文艺,言近旨远,寓意深刻,几乎成了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深刻的反思录。在这类观点的笼罩下,黄鹂的一举一动都与文学史密不可分----根据时间的推移,黄鹂忽而象征“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忽而象征抗战文艺,忽而象征文艺大军,忽而象征文艺美学和文艺前途……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在太湖之滨“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竟然意味着对中国文艺发展前途的乐观预示。
不能说上述说法毫无道理,然而,总觉得整体上过于牵强。在同一篇文章中,黄鹂的象征意义不断变化,这既不符合象征的要义,显得逻辑混乱,令人无所适从,也不切合文章实际。在太湖之滨,作者明明已经“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怎能说是“乐观预示”呢?“看到了”,即意味着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而“预示”则是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前者表示“已然”,后者表示“将然”,两者怎能混为一谈?况且,作者在初次见到黄鹂以后,立即在下一段展开了总领全文的议论:“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而在课文结尾,作者又把在太湖之滨“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视为“极致”,从而提炼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哲理。由此可见,黄鹂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不仅能成为持之有故的一家之言,而且比认为黄鹂象征文学或文艺更符合课文实际。退一步说,即使“美好说”和“文艺说”可以并存,而着眼于组织教学的可行性和中学生的认识水平,“美好说”不仅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而且也更能体现“双促双发”的教学宗旨----通过感悟生活、品味经典、咀嚼美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惟其如此,我决定依据“双促双发”之“两翼双线八课型”的课题模式,借助“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这两条红线,把《黄鹂》设计成一堂“启迪美的心智,陶冶美的情操,展开美的双翅,翱翔美的天空”的美学熏陶精品课。
二、设计提要
1、本设计以“美”为线索,包括步入美的殿堂(导入)、感受美的形象(唐诗中的黄鹂)、理解美的意义(理解内容)、珍爱美的事物(分析人物)、品味美的语言(品味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创造美丽)、收获美的创造(收获美丽)、回味美的熏陶(结束语)等几个教学步骤。
2、实施本设计需要一个课时。实施之前,还需安排一节早自习的预习,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词;思考黄鹂的象征意义和课文的哲理;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3、因本设计容量较大,步骤较多,因此必须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以节省板书时间。
三、设计实施
【导入】
导入一:根据屏幕,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要学习《黄鹂》,那么,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可爱的小鸟。
导入二:(展示黄鹂插图极其文字说明)黄鹂,也叫黄莺。羽毛金黄,鸟喙淡红,自眼部到头后部呈黑色。叫声婉转,捕食害虫。
导入三:根据插图和文字说明,我们已经知道,黄鹂形态好看,叫声好听,对人类有好处,完全可以评上鸟类中的“三好生”。不仅如此,黄鹂还是诗人的爱物,不少诗人都表达了对黄鹂的喜爱。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
【第一步骤:唐诗中的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二步骤:理解内容】
1、根据地点的变换和情节的相对完整,课文总共几
【天高任“美”飞】相关文章:
任正非语录08-23
任志强语录08-23
飞呀飞教学反思08-25
飞呀飞美术教案08-20
虫儿飞,虫儿飞作文04-24
飞呀飞教学反思01-12
任正非经典语录08-22
乔任梁经典语录08-24
任志强经典语录11-05
烟雨任平生作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