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审美.品读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赏析
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周施清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课堂上,周老师用美的旋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行为实践,使学生及听课的老师置身于愉悦的、个性的、创造的、审美的阅读教学之中。周老师“审美----品读”式的阅读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采撷其中的一个片段和同仁们共赏。
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谒见”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师:(惊喜并作疑惑状)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课前,我查过字典了“谒见”是指进见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
师:多有心的孩子啊!是呀,刘备是怎么样的人物?
生:他是高高在上的刘皇叔。
师:而诸葛亮呢?
生:他只是一个村夫,一个平民。
师:对呀,再看看他们的年龄,谁大?
生:刘备大。
师:你们猜猜刘备比诸葛亮大几岁?
生:一岁、三岁、十岁……
师:告诉你们吧!二十岁!(“哇”学生惊讶万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身份悬殊,年龄又相差那么大,那你们觉得“谒见”用在这里到底合不合适?
生:(此时,教室里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不合适,一生站起来说。)不合适,既然刘备地位比诸葛亮高,年龄也比他大,就不应该用“谒见”。我觉得可以改成“拜见”或“拜访”。
师:对啊,用拜见或拜访已经是很客气了。可刚才还有些同学认为是合适的,请站起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诸葛亮比刘备聪明。
生:我也觉得合适,因为用“谒见”更能表达刘备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敬佩。
师:(微笑着)多了不起的孩子呀!你读到刘备的心里去了。那从“谒见”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刘备呢?
生:珍惜才子的刘备。(诚心的刘备。求贤若渴的刘备。礼贤下士的刘备。……)
师:那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请你读出刘备的情感。
生:(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有的心平气和地读,读出了刘备的大将风范;有的有条不紊地读,读出了文质彬彬的刘备;还有的深情地读,读出了刘备的心之诚,情之切。……)
[赏析]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这一节课上,周老师俨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对话者了。教学中周老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始终关注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新的疑惑和发现时,周老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噢,说说你的理由。”“告诉你们吧!二十岁!”“多了不起的孩子呀!你读到刘备的心里去了。”这些看似普通而有平凡的语言,却正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轻轻地一点拨,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片段也正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理念。周老师巧妙地抓住“谒见”一词,由浅入深地品味文本用词之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谒见”产生的疑惑和矛盾,老师并没有急于作答,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几次对话之后,学生不但明白了课本中的“谒见”没有用错,而且通过“谒见”一词的感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文本中蕴涵的浓浓的人情之美。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学生在随后的朗读中才能“百花齐放”,把刘备的话读得“有血有肉”,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审美.品读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www.fwsir.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审美.品读】相关文章:
品读从背景切入08-18
品读陶渊明作文07-28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08-24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10-17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作文07-06
品读经典作文05-08
关于品读作文05-16
精品读书的作文05-19
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08-23
学生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