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情感体悟催化目标达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会上有幸听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深有感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对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觉较容易实现,但对如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从这节课中,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应该得到多方的启示。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苦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作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这些特征。
在引导学生学习两首诗的过程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自然激起了学生胸中极大的愤慨,对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甚至会影响到他将来的发展。两首诗在学生眼前展示着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北宋遗民饱受战争的蹂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但仍然望眼欲穿,苦苦盼望、等待祖国统一;另一幅画面是南宋的权贵整天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两幅对比强烈的画卷在学生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创设情境 想象入情
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播放了一段古战场车喧马嘶的音乐,并要求展开想象后回答: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借助在平时电影、电视中已积累的一些古代战争场面的画面,通过回忆想象,用语言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战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情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句,学生情感自然入境,自然流露,对诗句的理解有了自己的初步体会。学《题临安邸》这首诗时,王老师出示了《清明上河图》,他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当时北宋都城汴州的繁华和兴盛。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看到昔日国泰民安的南宋,想到如今民不聊生的北宋,学生在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加深了对南宋昏庸的统治者的憎恶,强烈的“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脱口而出。爱国主义对他们来说不再空洞。
理解关键 学中动情
对于饱含作者如此激烈情感的古诗,仅用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显得有些单薄。王老师在创设情景中,紧紧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其中的涵义,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王老师在两首古诗的教学中只重点抓了“游人”、“胡尘”、“遗民”、“又一年”、“醉”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理解,其独到之处在于不是仅仅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而是在理解诗句后再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其中的内涵: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这“又一年”你知道是多少年吗?“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种怎样的醉态呢?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的情感由情境中的感性生成上升到理解后的理性激愤,这样的一个情感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那幼小的心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过程。
导语提示 以情融情
下面是王老师在课中的几段饱满激情的导语,既是对学生理解内容的提示,又是引导学生感情得以升华的点睛之笔。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泪是怎样的泪啊?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在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下,表情严肃,心情激动地说着自己此时的心情。此时此刻,学生那种对人民的同情,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统治者的憎恶的情感被激活了,不吐不快的感觉使学生此时的表达、朗读情真意切,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在展示描述《清明上河图》后,王老师话锋一转回到了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一切从金兵入侵,两个皇帝沦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都已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被断送。无论是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这看似普通的教学过渡环节,实质上教师是在通过语言,通过情感帮助孩子们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昏庸腐败就要亡国,亡国百姓就要受欺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此可以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整合课程 以情激情
40分钟的课,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意,还深入领悟了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之情,这与其中三处适时地穿插了有关文字、音像资料不无关系。学习中,王老师巧妙地穿插引入了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悲壮的《满江红》歌曲,学生借助这些学习资料,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及广大人民丧失国土后的悲痛之情,激起了学生对南宋腐朽统治者的痛恨之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受到了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四年级的学生体会诗中情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只靠学生查有关诗词解释材料,靠教师讲解,课堂上学生只能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不可能深刻体悟到诗中情,作者情,也就无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对落实三维目标感到困惑、困难。王自文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有一种及时雨的味道。他的教学中,没有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学生无动于衷的学习,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和充满激情的引导、点拨以及学生认真凝重的思考,饱含激情的朗读、表达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有了情感体验的学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落实不再显得刻板、枯燥。
情感体悟催化目标达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www.fwsir.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感体悟催化目标达成】相关文章:
表达成长的句子01-03
强化情感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 何在语言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05-02
欲速则不达成语故事04-30
写作地位的回归,有利综合素养的达成08-20
催化剂作文08-18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体悟教学08-15
催化剂作文(精选32篇)04-18
关于达成心理健康的七种练习08-24
运用“情趣”因子催化语文学习08-17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英语教学的催化剂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