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版)《我爱这土地》
(语文版)《我爱这土地》1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语文版)《我爱这土地》2
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国母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语文版《我爱这土地》】相关文章:
《我爱这土地》诗歌08-23
《我爱这土地》诗歌06-18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02-15
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02-27
《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01-28
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01-29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5篇)10-25
仿写《我爱这土地》诗歌合集09-14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11篇04-01
仿写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