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余光中初中语文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乡愁》
学习目标:①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②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导 入: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又处于诗一般的年龄,正如叔本华所说“抒情诗,少年
之作也!”我么对诗歌有着特殊的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
A、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余光中在文章中写道:“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直根于心中。”他还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B、朗诵: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指名读(强调:认真听,指出他的朗诵好在哪儿,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
学生评价,并引出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①语速——稍慢
②感情——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呢?
③重音
④节奏(重音和节奏以第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把握。)
教师范读(配乐)
强调: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
自由读
指名读(配乐)
C、赏析:
1、介绍意象: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乡愁!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呢?为了更好的解读作者的情感,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
比如:马致远《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的简单排列组合,使我们感受到的是落寞单调的秋
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
可怜数行雁,点点长空排。——寂寥、凄冷的氛围。
2、分析意象:
(1)请大家浏览诗歌,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板书:
小时侯 邮票 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 船票 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 来 坟墓 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 在 海峡 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
抽象的情感,投射到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反衬出诗人内心浓烈的思乡之情。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D、诵读:
1、分别诵读给同位听。
2、设置情景朗诵:
旁白:有一天背着行囊,浪迹天涯,夜晚在野外燃起篝火,对着一轮明月,弹起吉它,轻轻吟唱……(学生配乐朗诵)
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
我是这样处理这首诗的——
——欣赏:不看书,听录音,请学生讲讲看: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回答时追问,板书“物象”)
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物象
朗读:打开书,边朗读、边思考:作者用什么话语把物象“串”起来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讨论中,注意学生的回答思路,抓住下列关键词语,用板书强化)
板书:“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呀”“到现在”——时间线索引起作者一生的重大转折
“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情”注入“物象”—→“意象”产生
再读:试背,边朗读、边体会:诗歌采用的“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性。
扩充:关于余光中的简介。
处理方法不同的是:我觉得首先应该用诗本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而不要一开始就用“作者”名气去“压”学生(这或许是我们语文教学形成“背景→读文→主题→写法”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原因!!!)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乡愁》】相关文章:
乡愁的作文08-21
乡愁作文05-18
乡愁的作文03-23
乡愁教学反思08-25
《乡愁》教学反思08-22
关于乡愁的作文08-24
乡愁优秀作文08-20
乡愁话题作文09-13
关于乡愁作文03-23
乡愁的优秀作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