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想和做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想和做》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想和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和做》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本课学习的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
2.本课学习的难点:学习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生活体验出发,与文本的编、作者对话。
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先学浅得
“学长式教学”主张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为了获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组织学习并指导学习的资格和权利,教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独立阅读及参考阅读。
1.本文作者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论点并用事实加以论证,说理脉络清晰,结构较严谨;5、6(第一句)、7、9等段起到了绾结、缝合、引领、收束等作用,并且所举事例有一定说服力。
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议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说理的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前五段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说理脉络是:摆事实——作分析——提论点。开头就摆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表现。第3段对两种表现作概括评价,着重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第4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马拉磨作比,论述了“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表现的可怜、可悲。再作分析:正因为人类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至此,想和做的关系已经阐述得清清楚楚。第五段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这部分的说理脉络是:先着重论述怎样避免“空想”,再着重论述怎样避免“死做”。
怎样避免“空想”呢?那就是“从实际出发”。作者举学游泳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从正面分析,要观察,还要有行动,跳下水去实践;从反面分析,如果只是先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想出一大堆“道理”也学不会游泳。结论是:“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这就叫“从实际出发”,这样做就避免“空想”了。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联结在一起的。”这段话既是对上面论述的归结,又是对下一层论述的开启。
怎样才能避免“死做”呢?作者用对比举例的方法作了论述。有些同学学语文“硬读课文”,学数学“硬记公式”,这种“死做”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些同学则“能想出”省力的办法巧学,当然事半功倍了。通过对比举例分析,证明了避免“死做”的方法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不是对上面的内容作简单的归结,而是强调“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的重要性。
2.本文虽是概念对举性的论证,但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在论证中侧重分析了“只做不想”这一现象的危害性以3、4、8、煅可看出)。作出这种处理的原因是:①“只做不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是备受褒奖的。“埋头苦干”往往是模范人物的写照,因此它的隐性危险更大。②较之“空想”,青少年更易犯“只做不想”的毛病,强化“多思”意识更具时代意义。③“只做不想”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的负面作用更大。
3.本文语言基本是准确严密的,有的词语还不乏生动。如:提出问题部分,对“空想者”用“只会……不会……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件事”既准确地提出了“空想”的严重程度,又形象地画出了“空想者”的“说态”。再如用“依葫芦画瓢”、“牛马拉磨”等通俗形象的比喻画出了“死干者”的形象。
4.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①关于第7段。第7段如果是想对“想”与“做”如何联结作归纳,则应放在文末;如果是想起到既小结上段又开启下段的作用,则应将原文“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修改为:“一面想,一面做,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想,要靠做来证明;做,要靠想来指导。”因为前段写的是如何“想”,后段写的是如何“做”。
②关于第9段。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第9段是全文的总结,而且还认为是“深化了中心论点”,教者却认为此段仅为“只做不想”部分的总结,如要总结全文,则需观照“只想不做”的现象。
③历来的资料,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写”议论文上,如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口头训练“对举概念”的议论等。教者认为既是阅读课,就应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会读议论文、活读议论文、喜读议论文。
5.为了教会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活读”、“喜读”,“学长”必须“活读”在前,做到“有备”而进课堂。为此,教者在阅读中进行了以下联想:
①由“滔滔不绝说空话”联想到我党历史上王明、李立三例,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例,亩产可达万斤例,对电脑说明书能背得滔滔不绝,上机却打不出几个字等。(注意:不能将“空想”理解为“作保证”、“表决心”等,因为这些“保证、决心”不能实现多为无毅力、无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不属于本文议论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
②由“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联想到“胜任为本”的教师观(一篇一篇地备、讲,却不知反思、检讨教学行为,缺乏研究意识)与不思变革的人生观(放羊——结婚——生孩子——又放羊)。
③由“一面做,一面想,促使人类进步”联想到:鲁班与锯子;蔡伦与纸;毕昇与印刷术;瓦特与蒸汽机;爱迪生与电;比尔·盖茨与微软等。
④由语文学习“只做不想”想到:一篇一篇学小说,背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的结论语,最后却不能独立解读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做了大量试卷,仍不能独立读和写等。
二、先期策划
1.创设问题情境
“学长式教学”认为,教与学行为的发生,应该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因而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要使情境具有和谐性、趣味性、助学性及刺激性,以发挥情境诱发问题意识的功能。教师可用“背景资料引入一问题动因诱导一悬念引而不发”生活体验展示”自我错解反思”等方法创设情境,本课拟采用“生活体验展示”来构建问题情境。
师:有两件趣事想给大家聊聊,一是江夏区有个同学苦恼地对我说,她做了大量的卷子,可不知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阅读题。另一件是,我是教师,读说明书是毫无问题的,怎么我将电脑说明书背得很熟了,就是上不了机呢?
从这两件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学生谈“问题”)有一个大哲学家胡绳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写了一篇文章(自然导入新课)。
2.提出探究问题
(1)自由散读课文后,发动学生提出本节课希望探究的问题,教师耐心、诚心、热心地听取。(时间:5分钟)
(2)探究性课堂要启发学生发问,但并非不要教师发问,教师必须培养“敏感性…‘独特性”“发散性”创新性”等创造性发问的品质;加强“求新求变,引发创意”的问题设计意识。因此,在发动学生发问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发问准备,本节课拟提如下问题:
①第一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短?
[提示方法:快速找出说道理的句子,可用默默加上“我认为”进行筛选。理解这些说理句在文章中的结构作用,辨析哪一句是中心论点,即“最短的选择”。]
②除去这些句、段,文中其他的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句段起着列举、分析社会现象,为提出论点张本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阐释论点、证明论点的作用,注意在分析的同时,自然落实字词。]
③既是批评两种社会现象,为何所用笔墨不—样多?
[明确本文的针对性、侧重性。]
④你发现文中哪些语词具有结构的作用?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特别欣赏?
[找出具有结构作用的词、句、段;品味严谨、生动的语言,并作朗读指导。]
⑤第二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长?
[提示方法:创造性的阅读应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读到文中哪些句子,使你联想到自身的体验或生活中的见闻?]
⑥第三次合作探究:想与作者、编者对对话吗?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你特别欣赏?哪些地方你还有质疑?如果《胡绳全书》编委会向你征求意见,要让本文展现21世纪精神,你打算如何修改最后一段?
3.进行合作探究
将师生问题整合后反馈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形式有师生探究、小组探究、二人切磋等。
[教师既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去讨论,又要宏观调节全斑讨论情况。]
4.交流解决途径
对三个较大的问题,可在小组切磋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进行全班交流,交流内容可以是“成果”,也可仅为思维方向,思考途径;可就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发表一句话看法。
5.评价效能得失
由师生尤其是学生自我对本节课的学习效能进行问题价值及得失评价,诱发学生的效能意识,鼓励学生产生成功心理,促成主体完成新一轮的意义建构。
教师要作补充式、校正式、总结式、抽象式的发言。
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程,抽象出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抓说理,析事实,理结构,联体验。
6.形成拓展链接
在课堂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想、类比、对比等思维方式进行
《想和做》教案 2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
3.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4.学会在论述多方面的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2.难点: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学法引导
以学生朗读-思考-议论-练习为主,教师着重引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
三、正课
1.自学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述理由。完成课后练习一。
(2)参考课后练习三的提示,编列课文结构提纲。
2.学生讨论下列思考题:
(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本文对什么发表意见?议论什么?
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议论想和做的关系。
(2)要议论想和做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
明确:第5节“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本文不是这样写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也就是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明确: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4)“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论点,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紧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和论点有什么关系?
——运用观点联系实际,着重练习学校方面学生学习的实际。
板书结构简图:
1要联结→中心论点→2怎样联结→3
明确:□1是1-4段,阐述要联结起来的道理,第5段提出中心论点;□2是第6-7段,阐述怎样联结起来;□3是最后两自然段,联系实际,突出中心论点。
《想和做》教案 3
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 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
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2.解题。
这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标题(想和做)是一个并列
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
间的关系。文章围绕着想和做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了两者
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2.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想和做》教案 4
课程目标
1. 理解“想”与“做”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分别说明两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将“想”转化为“做”的具体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主动尝试,积极实践。
教学重点
1. 思考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2. 如何将想法变为行动。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想法通过具体的行动实现出来。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含相关案例、视频)。
2. 纸张和笔(供学生记录)。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简单的工具、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却没有去做的例子?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播放一个小视频,展示一个人如何从想法发展到实践。视频内容可以是一个人物从怀疑到实现梦想的过程。
新授(20分钟)
1. 讲解“想”和“做”的区别
“想”:是思想层面的活动,包括设想、梦想、计划等。
“做”:是行动的表现,意味着付诸实践,实现想法。
通过实例分析,两者的结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结果。
2. 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图示化“想”和“做”的相关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鼓励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想”和“做”。
3. 方法指导
分享将“想”变为“做”的八个步骤: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资源准备、设定时间、逐步实施、反馈调整、持续努力、最终评估。
通过互动方式,让学生举例并讨论。
实践环节(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共同的“想”的主题,可以是学习目标、兴趣爱好或公益活动等。
2. 带领学生运用之前学习到的方法,制定一个简单的实施计划(如时间安排、任务分配等)。
3. 各小组讨论并记录,将计划逐步细化,形成最终的行动方案。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1. 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想”和“做”的计划,其他组提供建议和反馈。
2. 教师总结:强调“想”和“做”的结合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胆尝试,把梦想付诸于实际行动。
课后作业
1. 让学生选择一个之前未完成的“想”,制定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并在下次课上分享进展。
2. 写一篇小作文,题为《我计划中的一次尝试》,反思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实践过程。
评估方式
1. 根据小组讨论和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2. 通过学生的分享与反馈,考察理解情况。
这份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从思考转向实践,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互动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想”和“做”的真正意义。
《想和做》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学习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条理地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到“想”和“做”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踏实做事、勇于实践的精神。
帮助学生克服只空想不行动或盲目行动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
理解“想”和“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正确的“想”和“做”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文的知识点,如字词、文意、论证方法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读写结合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提问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想”和“做”的问题。比如,你想考一个好成绩,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或者你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你又会如何去实现它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2. 引出课题:“想”和“做”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临的一对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胡绳先生的《想和做》,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1. 作者介绍:胡绳,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等,中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他在哲学、历史、文化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多部重要著作。
2.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人只空想不行动,或者盲目行动而不思考的现象。作者针对这种情况,撰写了这篇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想”和“做”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字词积累(8 分钟)
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后全班齐读。
譬如(pì) 懒惰(duò) 遁词(dùn) 脊梁(jǐ)
融会贯通(róng) 持之以恒(héng) 不言而喻(yù)
3. 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譬如:比如。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脊梁: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4. 学生进行字词听写练习,巩固所学字词。
(四)整体感知(15 分钟)
1.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学生读完课文后,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论述思路:文章首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指出有些人存在“空想”和“死做”的问题,从而引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想”和“做”的关系,强调既要“想”,又要“做”,并且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 2 段):提出问题,列举生活中“空想”和“死做”的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 - 6 段):分析问题,论述“想”和“做”的关系。
第 3 - 4 段:从正面论述“想”和“做”要紧密结合。
第 5 - 6 段:从反面论述“空想”和“死做”的危害。
第三部分(7 - 8 段):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强调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 分钟)
1. 研读课文第 3 - 4 段,思考:
作者是如何论证“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表达生动的语句,进行赏析。
2.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作者举了“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观点。
对比论证:将“空想”和“死做”的表现及后果进行对比,突出了“想”和“做”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语句赏析: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赏析:这句话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空想”和“死做”进行了准确的定义,通过对比,使读者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错误做法的本质特征,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赏析: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简洁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强调了“想”和“做”的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赏析: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内容,条理清晰,富有节奏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六)拓展延伸(10 分钟)
1.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想”和“做”关系的理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只“想”不“做”或只“做”不“想”的情况?你是如何克服的?
2.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强调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做到既要有想法,又要有行动,并且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字词、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以及对“想”和“做”关系的理解等。
2.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想”和“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己正确的“想”和“做”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段落。
2. 以“想和做”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想和做》。
2. 多媒体课件,包括作者介绍、生字词、相关图片、课文朗读音频等。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想”和“做”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导致课堂小结略显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想和做》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2. 学习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想”和“做”的关系。
掌握论证方法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2. 难点
引导学生将“想”和“做”的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实践精神。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思维,促进交流。
3.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关于“想”和“做”的图片或名言,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想”和“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胡绳及其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创作意图。
(三)字词学习(8 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譬如”“懒惰”“遁词”“脊梁”等的读音和含义。
3.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字词。
(四)整体感知(15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部分内容。
3. 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精读课文(15 分钟)
1. 研读文中关于“想”和“做”关系的论述段落,分析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想”和“做”分离的现象及后果。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正确处理“想”和“做”关系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0 分钟)
1.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学习中实现“想”和“做”的有机结合。
2. 开展小型辩论会,话题为“想比做更重要”还是“做比想更重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堂小结(4 分钟)
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想”和“做”的辩证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布置作业(3 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想”和“做”关系新认识的短文。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想和做》。
2.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想”和“做”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在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方面还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实践。同时,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想和做》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两者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并能分析其作用。
3. 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正确处理“想”与“做”。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核心观点。
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效果。
2. 难点
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将“想”和“做”的理念切实应用于实际。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创设与“想”和“做”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论证逻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讲述一个因只“想”不“做”或只“做”不“想”而导致失败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想”和“做”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 思考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三)梳理内容(15 分钟)
1.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段落大意。
2. 小组合作,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
3. 教师引导总结,明确文章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指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四)精读探究(15 分钟)
1. 研读文中运用论证方法的段落,小组讨论分析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具体例子及作用。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如“为什么说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都不行?”
3.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两者要相互结合。
(五)拓展延伸(5 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更好地实现“想”和“做”的结合。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重点,强调“想”和“做”不可分割,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1. 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 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对“想和做”的新认识。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想和做》。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问题。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论证方法的讲解,可多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理解和运用“想”和“做”的关系。
《想和做》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到“想”和“做”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踏实做事、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品质。
帮助学生克服只空想不行动或盲目行动不思考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2. 难点
理解“想”和“做”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字词、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等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想做一件事情但却不知道如何开始,或者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想”和“做”的关系。
2. 展示一些关于“想”和“做”的名言警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名言的理解,从而引出课题《想和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胡绳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创作意图和时代意义。
(三)字词教学(10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包括读音、释义和例句,如“譬如”“懒惰”“遁词”“脊梁”等,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字词听写练习,巩固所学字词。
(四)整体感知(15 分钟)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 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提出方式: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人“空想”和“死做”的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论述方面:从“想”和“做”的关系、“空想”和“死做”的危害以及如何将“想”和“做”联结起来等方面进行论述。
(五)精读课文(15 分钟)
1. 研读课文第 3 - 6 段,思考:
作者在这几段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想”和“做”的关系?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如何理解“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句话的.含义?
2.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如举了“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想”和“做”要联结起来的观点。
对比论证:将“空想”和“死做”的表现及后果进行对比,突出了“想”和“做”联结的重要性。
含义理解:“想”是指思考、计划、构思等,“做”是指实践、行动、执行等。“想”和“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好,取得成功。如果只“想”不“做”,就会陷入空想,一事无成;如果只“做”不“想”,就会盲目行动,效率低下,甚至可能会犯错。
(六)拓展延伸(10 分钟)
1.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是如何处理“想”和“做”的关系的?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想”和“做”没有结合好而导致失败的经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确处理“想”和“做”关系的方法和原则,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思考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字词、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以及对“想”和“做”关系的理解等。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再次明确“想”和“做”紧密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行动习惯,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段落。
2. 以“想和做”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阐述对“想”和“做”关系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想和做》。
2. 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简介、生字词讲解、相关图片、课文朗读音频等。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论证方法的教学,要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切实理解其作用和特点。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想和做》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想和做教案08-06
小班数学和图形宝宝做游戏教案03-04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和图形宝宝做游戏01-26
我和椅子做游戏大班体育教案(通用12篇)05-16
小班数学和图形宝宝做游戏教案5篇03-04
想和女朋友复合的句子06-13
别让梦想,变成梦和想02-27
做合格党员的认识和体会04-07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和9做游戏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