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1
点击浏览该文件
《陈涉世家》2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第1段,下面请同学口头回答。(1)简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2)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教师归纳:课文第1段介绍陈胜佣耕出身,又通过对话表现他有要摆脱贫困,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这是介绍被立传的人物。接下来写被立传人物所经历的史实,以印证被立传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课文第2~3段转入写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本课时我们了解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讨论陈胜在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以及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明确目标
分析课文第2~3段,了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陈涉的语言及作用。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第2段主要交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写了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进行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造舆论: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是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了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史家之用心,由此可见。
课文第3段:叙述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陈胜、吴广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第一步是借吴广被笞以“怒众”,使戍卒站在自己的一边;第二步是杀尉,置戍卒于欲退不能的境地;第三步是向大家讲明两种前途,以“死即举大名”相号召,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众人的反抗决心。起义军建成后,进展神速,从“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守令皆不在”等语可以看它从者如云、所向披靡的情况,生动地表现了陈胜的“首事”之功。
学生概括文章中心:课文主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第2段。
1.学生主动朗读课文第2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粗词的意义。
为(wéi)屯长:作为。度(duó)已失期:猜想,估计。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判断动词。上使外将兵:率领。为天下唱:向,倡导。或以为亡:有人,逃跑。吴广以为然:对的。有功:建立功业。
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起义的?
答:是在陈胜、吴广等900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的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了陈胜的鸿鹄之志。
(2)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做了哪些起义前的舆论准备工作?
答: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3)陈胜分析形势的句子有哪些?他们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口号是:“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4)起义的计谋、策略反映了陈胜、吴广的什么?
答: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智慧、才能。
3.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注意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数,多次;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戍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服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一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之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吏者:被……压迫的。
(2)这段文字记叙丁什么?
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
(4)组织讨沦。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第一步: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设下激尉笞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尉有理。第二步:陈胜佐吴广,并杀两尉。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第三步: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义,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正,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谋划正确,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属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浩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③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研讨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详略得当。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使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及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则略写。这样做详略得当。
记叙方法上: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绩,以诸郡县杀秦朝酷吏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也让我们了解到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
阅读人物故事一则,回答问题。
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鱼。”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为加粗字释义。
(1)嗜鱼()(2)自给()(3)长自给鱼()
答案:(1)喜欢,特殊的爱好。(2)供给。(3)长久
2.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做官的人要时刻珍惜自己的地位、利益,不能见小利而忘大义,在大利面前铤而走险。否则,不但会失去既得利益,甚至会身败名裂。
(五)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陈涉世家》3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
一、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设想
一、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二、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将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落实“训练重点”。
三、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四、用复述主要内容的方法,强化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了解作者和《史记》。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和作者:陈涉世家 司马迁
1、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2、方法:引导学生看教材注解①。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2.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 学生分小组疏通大意,教师多给一些时间。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对号入座”。指导学生练习在书上做点笔记。
三、布置作业
《陈涉世家》4
历时4个课时,完成了《陈涉世家》的教学,从课堂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也有个别学生理解困难。因为本班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语感也较差,学起古诗文很费力。学习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者居多,在默写或做练习时错字较多。我始终认为,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对照课本注释,结合有关资料逐字逐句完成翻译。开始时有的学生不够认真,学习不深入,让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很少有人提,认为自己都学明白了。我随机抽查了几个问题(个别字的读音及在文中的含义),结果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搞清楚。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将不理解的词句都提了出来,我又引导其他学生做了释疑,特别对重点词的'含义和句段做了探讨,感觉收效还是不错的。
但是下游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不尽人意。指名2同学朗读课文,结果把字的读音都没搞清,还敢有其他奢求?
对此现状,我也做了自我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不少漏洞。一是为赶进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不够。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没有检查预习情况,这样一部分不自觉的学生预习就搞了应付,连基本字词关都没过。二是“读”得不够。课堂上为节约时间,很少指名学生朗读,特别是小说,篇幅较长,读起很费时间,没有“读”的语文课,哪来的成效?三是教学管理不妥。提倡人人过关,但真正落实得好的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这部分学生没必要管理,重心应是中下游学生。四是课堂还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给学生的机会还是太少,考虑到时间安排,预设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时,自己就给急于给学生做了讲解,没有把思考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有落实好“课堂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阵地”。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教学成绩的提高,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和修正
《陈涉世家》5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 12纪(记帝王事迹), 30世家(记诸侯世系), 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 ,不读 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酂,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適,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 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 sh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 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陈涉世家》6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道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一面,但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又焚书坑儒,实行**策,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3.教师范读课文,除结合注释正音外,并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辍(chu)耕怅(chon)恨闾( )友適戍(sh )度(duo )已失期以数谏( )故 乃行卜( )烹(peng)食 忿( )恚尉陈胜佐( )之袒( )右将( )兵骑
(qi2,旧读ji4)千人 瞧()门
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并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课文共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第1段先简介陈胜、吴广其人,而后侧重介绍陈胜是个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的人。第2段先交代引发陈涉、吴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说明农民起义暴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接着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说明陈胜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有斗争智谋。第3段写陈涉、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并建立政权的'经过,显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文先介绍被立传人物的概况,再叙述被立传人物的史实。叙述史实又依着农民起义的经过,即起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顺序组织材料。这样既有传记的特点,又使记事脉络清楚。
5分析课文第1段
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讨论的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
这段文字除简介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外,侧重介绍了陈胜的出身和性格,重点是以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怅恨久之”,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
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拥者笑而应曰
在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藏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阅读课文,参阅注释,预习第2、第3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2、第3段,了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提问抽查,集体补充:简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2.提问抽查,集体补充: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3.教师归纳:课文第1殷介绍陈胜佣耕出身,又通过对话表现他有要摆脱贫困,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这是介绍被立传的人物。接下来写被立传人物所经历的史实,以印证被立传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课文第2、第3段转入写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本课时我们了解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讨论陈胜在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以及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分析课文第2段。
1.教师领谈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为(wei2)屯长:作为。度(duo)已失期:猜想、估计。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吾闻二世少子也:小儿子。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判断动词。上外使将()兵:上:皇上。将:率领。今或闻无罪:有人。项燕为(wei2)楚将:是。判断动词。或以为亡:逃跑。为(Wei4)天下唱:向、对。吴广以为然:对的。有功:建立功业。
2这段内容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经过,表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精神和超群的斗争谋略。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
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摇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逐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多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鹅之志”。
②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进书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份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手?
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皆刑()其长吏。
3.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暴政,揭示了**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
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
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
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
上使外将( )兵【率领,动词」
公将( )鼓之【将要,副词】
③
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
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
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它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
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宾语 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5.课后练习:
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
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 b.认为. c.做,担任 d.是 e.向.替 f.因为 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
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E.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7
文言文阅读。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1、与“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辍耕之垄上
C、蜀之鄙有二僧
D、西蜀之去南海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志”,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如果谁富贵了,不要忘记我们。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重点词语翻译正确,大意对即可)
3、甲文侧重于要树立远大志向,乙文侧重于用行动实现自己的'志向。(意思对即可)
《陈涉世家》8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1)宜多应( )者
(2)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
(4)将军身被( )坚执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人所罾鱼腹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与“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相照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至少回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响应
(2)暗使
(3)等到
(4)同“披”穿戴
2、皇上让(扶苏)在外带兵。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4、(1)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
(2)有谋略,善于组织发动,富有领导才能。
(意对即可)
《陈涉世家》9
《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人。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A.会天大雨会宾客大宴 B.度已失期关山度若飞C.上使外将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入据陈
【小题2】、下面语句中划线的“之”字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是( )(2分)A.怅恨久之 B.乃记之而去'C.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D.跪而拾之以归
【小题3】、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结合语段文字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小题1】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陈涉世家》10
【教学设想】
1、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主要利用正音、断句(读准句中停顿)、范读等方法,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然后,由学生的二人小组试泽全文,流通文意,其中,读不懂的语句,集体解疑。
2、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将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落实训练重点。
3、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时数】
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串讲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
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作者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官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26, 500字。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课《陈涉世家》就节选自《史记》。
二、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文串译。
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串讲课文。
三、学生再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译读课文
四、读文巩固,力求当堂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如上,串讲课文第三自然段,详细过程如上)
第三课时
(理清全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理清全文思路
1、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⑴ 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⑵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①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②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⑶ 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① 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②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并杀两尉)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2、回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闾(lǚ)左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度(duó)已失期 罾(zēng) 间(jiàn) 祠(cí) 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笞(chī) 毋(wù) 蕲(qí)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宁(nìng)有种乎 以数谏(shuò jiàn) 以应(yìng)陈涉
【总体说明】
读文言文,正音、断句(读出句中停顿)、疏通大意,这是很重要的内容,从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来说,能做到这些,即达到基本要求了。
文言文教学,教师能否少讲一点,甚至不串译全文呢?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我们的体会是:要相信大部分学生凭借注解(都较为详细)、同学间的讨论,加上反复地朗读,是能够不需教师多讲,而疏通课文大意的。学生自己学习,在教师适当讲解辅助下,逐渐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会增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反而比教师一个人讲解要好得多。
教学中,巧妙地将课后练习内容自然引入课堂,既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益于落实本课的训练重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加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发闾左適戍渔阳:( )___________________
置人所罾鱼腹中:( )___________________
尉果笞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壮士不死宁有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涉世家》】相关文章:
《陈涉世家》读后感(精选11篇)07-29
看《金粉世家》的感悟08-23
人民群众举报涉恐涉暴线索奖励办法04-19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08-17
陈果语录08-23
陈果语录08-18
陈天桥语录01-12
教育世家简要事迹材料05-23
陈小巫缩小记08-18
酒是陈的香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