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

时间:2022-08-16 14:33:32 高二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孟子》两章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义重于生”,反对见利忘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比喻和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

  三、掌握文言词语“欲、患、蹴、屑、由、宫、向、身、举、疾、蹙、王,甚、今、以、其、诸,得、直、田,可得、有以、何以”等。

  四、背诵《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想

  一、《鱼我所欲也》章重点、难点均为文章疏通和论证结构;《庄暴见孟子》章重点是对比手法的学习、中心意思的讨论,难点是“独乐乐……不若与众”这一比喻的理解。

  二、《鱼我所欲也》章文意和结构较为费解,应多作讲解;《庄暴见孟子》文字较浅,应多作讨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扫除《鱼我所欲也》的语言障碍;疏通文意和结构;学习比喻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从析题入手

  提问:标题中的“章”能否换成“则”或“篇”?

  (课文标题有的叫“则”,有的叫“章”,有的叫“篇”,“则”是“条”的意思,“章”是“段落”,“篇”是首尾完整的诗文或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是段落,因此不能改“则”或“篇”。)

  2 简介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人,儒家大师。《孟子》一书属语录体,内容是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是“四书”之一。

  3 复习并导向新课

  提问:其实孟子并不陌生,初中也学过《〈孟子〉二章》,谁还能背诵其中的成语、名言?

  (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中的《〈孟子〉二章》除给我们深刻的教益外,想必在大家淡漠的记忆中还留有孟子文章气势磅礴和滔滔雄辩的影子。今天重读孟子文章正可以借此再度领略一番。

二、指导预习

  1 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尔(cù)②不屑(xiè)③向(wèi)身死而不受,今(wèi)宫室之美(wéi)之

  2 翻工具书或看注释来解释下列词语

  (1)欲(喜爱)

  (2)舍(舍弃)

  (3)甚(超过、胜过)

  (4)恶(讨厌、不喜欢)

  (5)患(灾祸)(6)身(自身、自己)

  (7)由(用、采用) (8)蹴(踏)

  (9)屑(值得) (10)向(从前)

  (11)宫(先秦与“室”同义,非“宫殿”义)

  (12)得(通“德”,释为“感恩德”或“感激”)

  (13)可得(同义连用,释为“可能”或“可以”)

  (14)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表肯定)

三、研习新课

  1 讨论下列代词的所指:

  ①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由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③亦不可以已乎

  ④之谓失其本心

  (①代“可以得生者”②代“可以避患者”③指“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 先由学生通过提示、注释和课文,推敲下列概念的含义,如果“思之而不得”或“得之而谬误”,教师再作纠正或讲解。

  ①义 ②甚于生者 ③甚于死者 ④是心 ⑤本心

  (除③指“不义”,即“无耻”外,其余①②④⑤指“羞恶之心”。)说明:1 关于概念的含义,如果是细致又聪明的学生,可以自己推敲得之,因为“义”即“羞恶之心”,提示中虽然含糊,但在《课本》注释②中有明确交代,其余的根据上下文也还是可以搞清一个大概的。2 孟子在《告子上》第六章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也说:“此章言羞恶之心”。因此本章以“羞恶之心”一以贯之。

  3 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

  4 学生自己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辅导。

  5 下发译文让学生自己对照。(译文从略,可参看人教社(教参))

  6 教师简析课文

  本课文三段,可以用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来简括内容:1 生和义不可得兼应舍生取义(中心论点);2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③至⑦句的结论,也是能够舍生取义的原因);3 “是心”人皆有之(是第二段的论点,也是能够舍生取义的进一步理由);4 见利忘义(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谓之失其本心(末段最后一句既是本段结论,也是对“是心人皆有之”的补充说明。)从论证方法看,先用一个引喻(做文章引子的比喻)“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舍生取义”,用喻证;接着先从正面:“甚生不为苟得,甚死患有不避”,再从反面:“莫甚生何不用,莫甚死何不为”来论证分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构成了对比论证;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又构成因果论证;然后用“行人弗受,乞人不屑”为例子,论证“是心人皆 有之”,用的是例证法;最后拿“向”与“今”对比,显示“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荒谬,论证了“此之谓失其本心”,也用对比法。论证结构以第一段为例,鱼和熊掌与生和义是并列关系,接下来的正反对比是对照关系,正反句与分论点是总分关系,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是层进关系。

  7 学习比喻写法

  提问:文章采用引喻写法究竟有什么好处?

  (喻证的共性有二:抽象的具体化〈生动化〉,深奥的浅显化。引喻的个性是论点一经提出就已经有了根据。)

布置作业

  1 背诵《鱼我所欲也》。

  2 预习《庄暴见孟子》。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学习部分古汉语词语;讲清“独乐乐……不若与众”这一难点的含义;学习对比写法;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复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请学生课堂翻译《鱼我所欲也》的几个句子,以检查翻译的落实情况。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德义也是我喜爱的,二者不可能兼具时,我就舍弃生命选取德义。)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可以得生的办法就可以生存,却有不被采用的时候;采用可以避患的办法就可以避患,却有不去做的时候。)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义宁愿自己死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那些认识的穷困者感激我而接受它。)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本来具有的羞恶之心。)

  2 导向新课。孟子有个著名主张,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初中所学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其实也就是这一思想的折光。《庄暴见孟子》中孟子劝导齐王“与民同乐”,以实行仁政,也便是从这一“民本思想”出发的。

二、指导预习

  1 给黑体的字注音

  ①王暴(yù) ②庶几(sùjī) ③羽旄(máo)

  ④可得闻(yú) ⑤蹙頞(cu è)

  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lè,yuèlè,lè,lè)

  2 解释黑体的字

  ①暴(告诉) ②有诸(之乎)

  ③乐(演奏) ④直好(通“只”)

  ⑤猎(通“畋”)

  ⑥羽旄(通“毛”,〈清焦循《孟子正义》以为通“毛”;课文与“羽旄”对举和并列的都是两种相近的事物,通“毛”当不误〉)

  ⑦变色(语助、无义) ⑧有以(等于“有所以”,释“有用来……的”)

三、研习新课

  1 翻译下面的几句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要点:“之”作连词,释“如果”,说详《古书虚字集释》卷九“之”字条,有此用法;“甚”,补语,非常;“齐国”后省“之治”;“其”表揣测,大概。)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相关文章: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08-25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04-11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01-01

《孟子》两章教案(精选5篇)06-06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02-20

孟子二章说课稿06-13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07-16

“一章两法”学习心得08-17

新材料作文“两张纸条”写作指导与示例08-16

孟子的名言08-23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

上册 《孟子》两章· 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孟子》两章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义重于生”,反对见利忘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比喻和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

  三、掌握文言词语“欲、患、蹴、屑、由、宫、向、身、举、疾、蹙、王,甚、今、以、其、诸,得、直、田,可得、有以、何以”等。

  四、背诵《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想

  一、《鱼我所欲也》章重点、难点均为文章疏通和论证结构;《庄暴见孟子》章重点是对比手法的学习、中心意思的讨论,难点是“独乐乐……不若与众”这一比喻的理解。

  二、《鱼我所欲也》章文意和结构较为费解,应多作讲解;《庄暴见孟子》文字较浅,应多作讨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扫除《鱼我所欲也》的语言障碍;疏通文意和结构;学习比喻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从析题入手

  提问:标题中的“章”能否换成“则”或“篇”?

  (课文标题有的叫“则”,有的叫“章”,有的叫“篇”,“则”是“条”的意思,“章”是“段落”,“篇”是首尾完整的诗文或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是段落,因此不能改“则”或“篇”。)

  2 简介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人,儒家大师。《孟子》一书属语录体,内容是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是“四书”之一。

  3 复习并导向新课

  提问:其实孟子并不陌生,初中也学过《〈孟子〉二章》,谁还能背诵其中的成语、名言?

  (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中的《〈孟子〉二章》除给我们深刻的教益外,想必在大家淡漠的记忆中还留有孟子文章气势磅礴和滔滔雄辩的影子。今天重读孟子文章正可以借此再度领略一番。

二、指导预习

  1 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尔(cù)②不屑(xiè)③向(wèi)身死而不受,今(wèi)宫室之美(wéi)之

  2 翻工具书或看注释来解释下列词语

  (1)欲(喜爱)

  (2)舍(舍弃)

  (3)甚(超过、胜过)

  (4)恶(讨厌、不喜欢)

  (5)患(灾祸)(6)身(自身、自己)

  (7)由(用、采用) (8)蹴(踏)

  (9)屑(值得) (10)向(从前)

  (11)宫(先秦与“室”同义,非“宫殿”义)

  (12)得(通“德”,释为“感恩德”或“感激”)

  (13)可得(同义连用,释为“可能”或“可以”)

  (14)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表肯定)

三、研习新课

  1 讨论下列代词的所指:

  ①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由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③亦不可以已乎

  ④之谓失其本心

  (①代“可以得生者”②代“可以避患者”③指“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 先由学生通过提示、注释和课文,推敲下列概念的含义,如果“思之而不得”或“得之而谬误”,教师再作纠正或讲解。

  ①义 ②甚于生者 ③甚于死者 ④是心 ⑤本心

  (除③指“不义”,即“无耻”外,其余①②④⑤指“羞恶之心”。)说明:1 关于概念的含义,如果是细致又聪明的学生,可以自己推敲得之,因为“义”即“羞恶之心”,提示中虽然含糊,但在《课本》注释②中有明确交代,其余的根据上下文也还是可以搞清一个大概的。2 孟子在《告子上》第六章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也说:“此章言羞恶之心”。因此本章以“羞恶之心”一以贯之。

  3 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

  4 学生自己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辅导。

  5 下发译文让学生自己对照。(译文从略,可参看人教社(教参))

  6 教师简析课文

  本课文三段,可以用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来简括内容:1 生和义不可得兼应舍生取义(中心论点);2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③至⑦句的结论,也是能够舍生取义的原因);3 “是心”人皆有之(是第二段的论点,也是能够舍生取义的进一步理由);4 见利忘义(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谓之失其本心(末段最后一句既是本段结论,也是对“是心人皆有之”的补充说明。)从论证方法看,先用一个引喻(做文章引子的比喻)“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舍生取义”,用喻证;接着先从正面:“甚生不为苟得,甚死患有不避”,再从反面:“莫甚生何不用,莫甚死何不为”来论证分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构成了对比论证;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又构成因果论证;然后用“行人弗受,乞人不屑”为例子,论证“是心人皆 有之”,用的是例证法;最后拿“向”与“今”对比,显示“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荒谬,论证了“此之谓失其本心”,也用对比法。论证结构以第一段为例,鱼和熊掌与生和义是并列关系,接下来的正反对比是对照关系,正反句与分论点是总分关系,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是层进关系。

  7 学习比喻写法

  提问:文章采用引喻写法究竟有什么好处?

  (喻证的共性有二:抽象的具体化〈生动化〉,深奥的浅显化。引喻的个性是论点一经提出就已经有了根据。)

布置作业

  1 背诵《鱼我所欲也》。

  2 预习《庄暴见孟子》。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学习部分古汉语词语;讲清“独乐乐……不若与众”这一难点的含义;学习对比写法;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复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请学生课堂翻译《鱼我所欲也》的几个句子,以检查翻译的落实情况。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喜爱的,德义也是我喜爱的,二者不可能兼具时,我就舍弃生命选取德义。)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可以得生的办法就可以生存,却有不被采用的时候;采用可以避患的办法就可以避患,却有不去做的时候。)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义宁愿自己死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那些认识的穷困者感激我而接受它。)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本来具有的羞恶之心。)

  2 导向新课。孟子有个著名主张,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初中所学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其实也就是这一思想的折光。《庄暴见孟子》中孟子劝导齐王“与民同乐”,以实行仁政,也便是从这一“民本思想”出发的。

二、指导预习

  1 给黑体的字注音

  ①王暴(yù) ②庶几(sùjī) ③羽旄(máo)

  ④可得闻(yú) ⑤蹙頞(cu è)

  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lè,yuèlè,lè,lè)

  2 解释黑体的字

  ①暴(告诉) ②有诸(之乎)

  ③乐(演奏) ④直好(通“只”)

  ⑤猎(通“畋”)

  ⑥羽旄(通“毛”,〈清焦循《孟子正义》以为通“毛”;课文与“羽旄”对举和并列的都是两种相近的事物,通“毛”当不误〉)

  ⑦变色(语助、无义) ⑧有以(等于“有所以”,释“有用来……的”)

三、研习新课

  1 翻译下面的几句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要点:“之”作连词,释“如果”,说详《古书虚字集释》卷九“之”字条,有此用法;“甚”,补语,非常;“齐国”后省“之治”;“其”表揣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