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项链

时间:2022-08-16 14:40:57 高二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6.项链

6.项链

项链

 【教学目的】

品味欧享利式的结尾;认识虚荣的危害;学习文章留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注意辩析虚荣和过度的虚荣,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鉴赏文学作品中"空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熟悉小说情节。(课前完成)

二、完成对文章结构的梳理。

1、以诗导入新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明·

 

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清·无名氏《冰雪诗》)

说明: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

 

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项链》的结

 

局也是如此。


2、(学生速读三分钟)运用演绎法,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


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请柬 借项链 丢项链子 还项链 发现真相


【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较 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出人意料,可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有。三处:a 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 ,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b 送还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


c 珠宝店里只卖出盒子。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 理,不能脱离

 

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

 

审美价值,也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长是短,都须遵循四字真言:合情合理。】


三、分析情节发展的根本原因。


提问:


1、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马蒂尔德的悲?


虚荣。


2、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


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3、一个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好,有自己的梦想,有不好的心情,这不允许吗?这有错吗?


没错。


4、那是否认同马蒂尔德的做法?为什么?


不认同。我们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心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有

 

上进心的表现。面对恶境,无动于衷,并不令人称道。但凡事皆有度,超过合理的度,事情就会向反向

 

发展。马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过于强烈,所以才会有不幸的结局。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虚荣

 

心的推动下,一步步趋向高潮。


5、文章以悲剧收尾,除了马蒂尔德的个人因素之外,不会不会有其它原因呢?


还有社会因素。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特定的阶级总会有特殊的反映

 

,马蒂尔德得到请柬之后的对话,多多少少透出一点当时上流社会的风气。尽管这在文中表现得非常含

 

蓄。


6、在深味虚荣的危害时,你同情马蒂尔德的遭遇吗?若有,想想是什么使你有如此感受。


除了虚荣的马蒂尔德,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真诚的、负责任的、勇敢的马蒂尔德。作品的人物形象是丰满

 

的,是活生生的,是切合生活实际的。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且不探究人性本 还是人性本恶,纵

 

使大奸大恶之人,都会有人性中 的一面。以前样板戏中所塑造的高、大、全的的物形象,是不切合生活

 

实际的。人的好坏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界定,不可能是坏人就绝无一丝优点,是好人就绝无一丝缺点。其

 

实,有一话早就说明了这一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总结到一点:我们在.写作中,不要把人物描写片

 

化,否则会削弱作品的说服力,甚至对文章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这样分析旨在让学生明白,万事皆有度,过度地虚荣会毁灭一个人,其它事情也一样。但有一点虚荣

 

心,更准确地说,是羞耻心,不见得就是坏事,甚至可以说,这是促使自己愤发图强的基础。第二,学

 

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辨证分析能力太弱,无论是写人还是评事,都具有片面性的特点。对马蒂尔德的形

 

象分析 ,旨在告诉学生,应当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实际来写。】


四、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提问:


1、听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惊叹之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她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虚荣心吗?


【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这正是此问所追求的效果,我想也是作品所追求的效果。再举二 例引导学生

 

品鉴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一: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到其

 

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例二: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咋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己在心中

 


2、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

 

德到底想了些什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悬念。留有余味。)


说明:其实,文章就是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功现有形,赋空白于丰富多燕的

 

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隐显相益。创造出象外

 

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漠泊桑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你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大大降

 

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心中己有了自己的玛蒂尔德,这不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吗?


【艺术是不能追求统一的,得到了统一,便落入了平庸。】


3、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文章结尾。


《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荷花淀》


五、根据自己的理解,合理地继写玛蒂尔德的心理。


六、.总结。

【6.项链】相关文章:

《项链》心得04-11

《项链》教学反思08-25

项链教学反思02-11

《项链》教学反思04-12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读《项链》心得03-10

莫泊桑项链的作文10-20

《项链》教案(精选11篇)05-15

项链莫泊桑续写08-23

续写项链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