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

时间:2022-08-16 15:16:16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涉江

 

涉江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一)检查作业。

  1 补充解释:

  ①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往。

  ④巢堂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根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静了一点,正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

  ②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儃佪”、“迷不知”、“如”。因为“儃佪”这个词儿很好地刻画出诗人犹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则是传递作者内心痛苦的词儿,所以要重读。

  2第2层次读重音的词有:杳、冥冥、猿狖、蔽日、幽晦、多雨、无垠、承宇。因为这些词都是写山中恶劣环境的关键词,读重音一是强调山中环境恶劣,二是衬托出诗人异常悲怆的心境。

  ③这段中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笔下的环境阴暗、潮湿、荒凉,实际上是作者内心门的真实写照。作者被贬,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这种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当然一切景物都是没有生气的、灰暗的。

  3 根据上面的分析,学生填写朗读分析表。

  4 学生讨论朗读分析表填写的内容。

  明确:

  第1段:可分4层,朗读调子应变三次。第1段叙述自己爱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洁。朗读调子应是高亢激昂。第2层,调子变得坚实,揭示理想不被混浊的社会所容时自己所持的态度。第二次变是在读第3层的时候,这一 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远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决心,并预示自己的理想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光。这一层作者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情感很强烈,朗读时声调要逐渐加强。最后一层,朗读调子第三次变,由强烈变为低且略带颤音,这里是点明流放的原因。

  这一段重读的音是:第1层,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对奇服的追求。

  第2层:莫余知、高驰、不顾——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第3层:天地、比寿、齐光——表对信念的坚定。

  第4层:哀(颤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这两段分3层,调子变两次。第1层,描绘诗人在涉江途中独立寒风、中途望故国的形象。调子悲凉。第2层,调子悲中带愤。叙述自己被迫离开故土的沉痛和难以割舍的心情。特别是“步余马”到“方林”,“船容与”,“凝滞”这4句一定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情调。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示诗人与世俗不妥协的精神。

  重音:苟、端直、虽、僻远、何伤——表示不妥协精神。

  第5段:此段分3层,朗读调子变两次。第1层,写自己余生的处境,并表明自己的决心。读时客观、冷静,调子平而稳。第2层一变,叙述历史上的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类比自己。读时要充满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调子稍带对整个黑暗社会的嘲弄、愤恨。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自己虽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1层,不能、固将——表明自己的决心,分析自己的结局。

  第2层,用、以、皆然、何怨——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第3层,董道、不豫、重昏、终身——表明自己的决心,虽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层,朗读调子变一次。第1层,开头到“时不当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鸾鸟凤皇,香花、香气来比喻贤良之辈;用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国统治者。作者借此来指责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朗读时调子应高昂一点,愤恨中略带忧伤。第2层,调子变得忧郁伤感,读出作者不被人理解、无路可走的悲叹情调。

  重音:乱、远、坛、死、御、薄、易位、不当——指责楚国统治集团倒行逆施。

  侘傺、忽、行——失落、忧伤。

  5 学生自由读,读出情感。

  (二)二读。

  要求:.总结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学生默读全诗,找出描写诗人外形的诗句。

  明确:

  ①第1段中的: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

  第2段中的:反顾,欸秋冬之绪风。

  第4段中的:入溆浦余儃佪兮。

  ②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明确:

  诗人品格高尚,追求理想、热爱祖国,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三)三读。

  要求:在读中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1 学生默读第1段、第6段(尾声)。思考下面问题。

  ①《涉江》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去朗读?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

【涉江】相关文章:

人民群众举报涉恐涉暴线索奖励办法04-19

江优秀作文07-06

江小白语录11-27

岐江的作文06-11

江小白语录经典01-31

《江凡》教学反思08-19

江郎山作文08-24

写故乡的江的作文08-18

江郎山游记08-24

松花江作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