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16:28:08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殽之战·.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http://www.fwsir.com/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 蹇(jiǎn) 悖(bèi) 与(yù)师

  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 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

  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什么!”)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劳累。) 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秦师遂(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2.学习课文第2段。

  ①翻译。

  正音:胄(zhòu) 乘(shèng)

  词类活用:左右免胄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下车步行。) 入(形容词用如名词,险要的地方。)

  ②分析理解。

  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

  三、布置作业:

  1.读译课文1、2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3、4、5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朗读,翻译课文1、2段,重点检查“国”“诸”“勤”“悖”“拱”“御”“胄”“脱”几个词语的意思,“之”的不同用法及宾语前置句式。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3段。

  ①翻译。

  正音:犒(kào) 腆(tiǎn) 遽(jù)

  句读: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词语:吾子(尊称对方,可译成:“您”)

  出(经过)于敞邑(我国。敞,谦词)

  敢(表敬副词,可译成“冒昧地”)犒从者

  为(介词,读wèi)从者之淹 行出备一夕之卫(动词用如名词,保卫工作)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形象。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难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国解忧。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回国内报告。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分,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

  2.学习课文第4段。

  ①翻译。

  正音:圃(pǔ) 脯(fǔ) 饩(xì) 囿(yòu)

  虚词:使皇武子辞(兼词,于之,向他们) 为吾子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中的“之”用法同此)将行也

  词类活用:束(动词用名词,装载之物) 秣(名词用如动词,喂草料)马 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闲暇)

  省略句: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宾语)

  (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省主语) 杞子奔(于)齐,逢孙、杨孙奔(于)宋(省介词) (秦师)灭滑而还(省主语)

  ②分析理解。

  思考: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

  明确: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分寸而又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

  思考: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

  3.学习课文第5段。

  ①翻译。

  正音:轸(zhěn) 栾(luán) 衰绖(cuīdié)

  词类活用:以贪(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民

  子(形容词用如动词,穿上染黑的丧服。“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中的“墨”用法同此)衰绖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明确: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思考: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见?

  明确: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原轸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呼应。晋“败秦师于殽”,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殽”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

  4.学生自读、理解课文3、4、5段,教师个别答疑。

  二、布置作业:

  1.复习3、4、5段,预习6、7段。

  2.多义词归类。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1.朗读课文3、4段,翻译“以乘韦先”、“不腆敞邑”、“淹”、“束载、厉兵、秣马”。

  2.朗读翻译第5段。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6段。

  ①翻译。

  正音:堕(huī) 唾(tuò) 累(léi) 稽(qǐ)首 阳处父(fǔ)

  词语:文嬴(请求释放)三帅 吾舍(释放)之矣

  武夫力而拘(之于。之,他们,指三帅;于,在。“免诸国”“及诸河”中的“诸”用法同此)原 (解下)左骖 稽首(叩头) 若(赖)君惠(恩惠)而免(赦免)(我们)

  ②分析理解。

  思考:先轸反对释秦囚的“亡无日矣”的叹息是上段中他与栾枝争论时那句话的进一步阐发?

  明确:是上段“纵敌,患生”的进一步阐发,说得更激愤。

  思考:本段与上段反映了先轸怎样的性格?

  明确:先轸坚定地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放虎归山的危害性。他义愤填膺地感慨晋“亡无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礼,直呼文嬴为“妇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刚烈之性在上段力主击秦师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这段怒斥纵囚的过程中更显示得淋漓尽致。

  思考:孟明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孟明故作感激之态,重点在最后一句:“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言外之意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显示了坦率、坚强、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将风度。

  2.学习课文第7段。

  ①翻译。

  正音:眚(shěng)

  词语:秦伯素服(名词用如动词,穿上无文采的衣服)郊(名词作状语,在效外)次 孤违蹇叔(这里指蹇叔的劝告),以(使动用法,使……受辱)二三(不是实数,诸位)子。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如何照应开头?

  明确:这一段用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

【殽之战·.示例之一.】相关文章: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07-16

长绳之战作文08-18

陀螺之战作文08-24

人狗之战08-24

夺书之战08-19

荧屏之战_作文05-03

“非典”之战作文09-07

陀螺之战作文10-24

《瑞雪》 之一05-01

剥豆之战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