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铁皮鼓上《过秦论》.

铁皮鼓上《过秦论》.

时间:2022-08-16 16:44:28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铁皮鼓上《过秦论》.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铁皮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快乐!
  
  铁皮鼓:祝所有女同学节日快乐!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
  
  (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非常活跃)
  
  铁皮鼓:(示意安静)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说过,这句话怎样讲最好?
  
  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铁皮鼓:对呀,不要理解成因果关系。我还讲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家把历史教材要与真正的历史区别开来,我们看到的历史教材并不就是历史本身,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叙述,里面包含着一种视角,一种理解。(有些学生茫然)真实的历史是混乱而丰富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秦统一六国,小到刘邦放了一个屁……(学生轰笑)笑什么啊,假如刘邦放了一个屁,但是这个屁如果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宫,那一般的历史书就不会记载。为什么?跟我们记日记一样,历史学家也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你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实际上就构成了不同的历史。当然,还包括你对历史的理解,基本的态度,比如对于抗日战争,日本的历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陆的历史教材,是不是?
  
  学生:是。
  
  铁皮鼓:所以每个人看历史,总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境出发的,而古人写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总结秦亡的教训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义。而贾谊为什么要写《过秦论》呢?
  
  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盛世――
  
  学生:文景之治!
  
  铁皮鼓:对。在经过秦乱之后,社会终于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但是也不是桃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依然很突出,百姓卖地卖子的现象依然存在,统治阶层奢侈淫逸之风也开始滋长,贾谊看到了这些,所以提醒要注意秦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也不是从贾谊开始的。汉初曾随高祖平定天下的陆贾就曾经多次劝说刘邦读《诗》、《书》板书)――要加上书名号,但是刘邦怎么说:“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就是说你们老大凭枪杆子――应该说刀杆子――夺得天下,哪里用得上看那些玩意儿?陆贾就说了,你马上得天下,难道能马上治天下吗?就是说夺天下使用武力,难道治天下也用武力?刘邦最后还是听了他的意见,陆贾就写了《新语》,把教训全写在里面供帝王阅读。但是写得最好的,却是贾谊,所以,这篇千古雄文的。写作目的就可以概括为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提醒统治者施行仁政。好了,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来写一篇《过秦论》――只是假如,不是真写――你们会怎样写?能不能简单思考一下,给个提纲?想一想我们平时的议论文训练?
  
  (学生思考,有小声议论,一两分钟后)
  
  铁皮鼓:有没有同学能够简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没有人举手,有同学小声地说)
  
  铁皮鼓:大家想一想,如果写比较标准的议论文,一开始要怎么样?
  
  学生:提出论点。
  
  铁皮鼓:对呀!我给大家即兴创作一篇。第一段,按应试作文的标准写法,应该先提出论点:治理国家必须施行仁政。而且应该在五十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一百字里提出来。然后第一段怎么写?应该是举秦亡的教训了,在运用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材为话题服务,紧扣仁政,而且思维要有条理性。比如以《过秦论》为材料,那么课文哪一部分能够提供秦不行仁政的比较充足的材料?
  
  学生:“及至始皇”那一段。
  
  铁皮鼓:对,关键是要条理化。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怎样对待百姓,二是怎样对待知识分子,三是怎样对待英雄豪杰,四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百姓有两种方式,一是愚民,“以愚黔首”嘛。二是弱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不是不让你拥有武器,既要让你大脑简单,还要让你四肢不发达,手里没家伙。对待知识分子则是――
  
  学生:焚书坑儒。
  
  铁皮鼓:是的。对待英雄豪杰呢?
  
  学生:“杀豪杰”.
  
  铁皮鼓:对待他们自己,一方面是暴虐,一方面是腐败。这些材料理顺以后尽可能用排比句式来铺陈。这样写完了没有?我说过,写议论文要防止三段论,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了,缺少分析,这是大忌。如果我写,接下来还有一段,说秦国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因为没有分清攻守之别,统治思想有问题,守天下依然强调法制,不施行仁政,结果导致了灭亡。好,我的文章做完了,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同样写《过秦论》,我的写法与贾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
  
  余家承:我觉得老师更多地写秦的灭亡,而贾谊更多的写秦的兴盛,最后才点到灭亡。
  
  铁皮鼓:说的好!那么,明明要。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
  
  余家承:我想可能是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
  
  铁皮鼓:对,就是形成了对比,你看秦国以前好强大啊,突然就灰飞烟灭了,一下子就引起人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另外,你看我的写法与贾谊的写法还有什么突出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记叙、议论、描写等手法的使用上?
  
  余家承:老师主要是议论,贾谊主要是记叙。
  
  铁皮鼓:他按什么顺序记叙?
  
  余家承:从兴到亡。
  
  铁皮鼓:是的,他有一个时间线索,大家看,从秦孝公写起,第二段开头就是“孝公既没”,第三段开始是“及至始皇”,第四段又成了“始皇既没”,时间线索很清楚。这简直是在写记叙文呀!哪一段算是议论?
  
  学生:最后一段。
  
  铁皮鼓:是啊,这样的写法很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训练。我经常讲,有的同学在议论文里夹入大量的叙述,结果导致文体不清,四不象,但贾谊居然这样写!为什么啊?(无人应答)我们曾经讲过,议论文里也经常需要记叙,需要讲故事,但是议论文中的记叙必须服务于观点,这才是重要的,而这篇文章记叙上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为最后一段的说理服务,所以也可以说是用记叙来说理。刚才余家承同学已经说了,前面写秦兴,后面写秦亡,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引起读者的震动。(板书:秦兴,秦亡)那么除了这个对比,课文中还有哪些比较?
  
  罗涵钰:还有秦与六国和陈涉的对比……
  
  铁皮鼓:哦,到底是哪个与哪个比?你这里面好像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对比。
  
  罗涵钰:是这样的,在课文最后一段,有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六国显得很强大,而陈涉很弱小。
  
  铁皮鼓:这个对比的目的何在?
  
  罗涵钰:突出秦不守仁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很轻易地被弱小的陈涉给灭了。
  
  铁皮鼓:说得很好。(板书:六国,陈涉)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邹凤娇:还有秦孝公与秦始皇的对比。
  
  铁皮鼓:秦孝公与秦始皇?他们有什么对比?能详细地说一说吗?
  
  邹凤娇:秦孝公一开始施行仁政,结果秦逐渐强大起来,而秦始皇则施行暴政,结果导致了秦的灭亡。
  
  铁皮鼓:哦,这个倒是我第一次听见有人提出来。不过挺有道理的啊,秦孝公“务耕织”,对内实行仁政,结果促使秦强大起来,与后文秦始皇的国内政策确实形成了对照。(板书:秦孝公,秦始皇)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人表示反对)还有没有其他的对比?
  
  (学生沉默,无人作答)
  
  铁皮鼓: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
  
  学生:六国的强大与秦制服六国。
  
  铁皮鼓:对呀!这段用了铺排的手法,大肆渲染六国的强大,有多少谋士,多少武将,“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结果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蔽,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我背得非常快,学生笑)既然写秦的强大,为什么花更多的篇幅写六国的强大?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学生:突出秦更强大。
  
  铁皮鼓:对,这又是对比。(板书:秦国,六国)六国如此厉害,还很轻易地被秦灭亡,而陈涉又与六国不能相比,秦与陈涉的对比便欲加鲜明,前面写一系列的对比,其实就是为了突出秦与陈涉的对比。(板书:秦国,陈涉)而以天下之至弱的陈涉,却毁掉了天下至强之秦朝,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发人深省吗?所以很自然地推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的观点,早已经暗含在记叙中,此时点出来,水到渠成!文帝看到这儿,当然会悚然而惊。古人称《过秦论》为古今第一气盛文章,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除此之外,大家想想,还有哪些特点让你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气势充沛?
  
  学生:(七嘴八舌,多数声音)排比句多。
  
  铁皮鼓:对呀!大量地运用排比句增强气势,这是我们学写议论文应该学习的。汉代赋比较兴盛,作者受了一定的影响,用铺陈造成了一种气势。好了,我们今天也有人

【铁皮鼓上《过秦论》.】相关文章:

语文《过秦论》教案01-28

过秦论教学反思01-02

过秦论教学反思8篇04-01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案08-25

语文《过秦论》教案15篇01-28

语文《过秦论》教案(15篇)01-28

语文《过秦论》教案(集锦15篇)01-28

高一语文《过秦论》 教学设计06-29

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精选7篇)05-11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