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教案
《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一些常识
2、体会想象的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3、归纳人物想象,并归纳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习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其中到小说结尾作者点明了项链是假的结局让我们读者大吃一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结尾出人意料的小说——《窗》。看看它的结局怎么出人意料的?
二、学生通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朗读,读(听)完后,请同学来谈谈对这篇小说的体会。
三、人物分析
1.本篇小说共描写了几个人物?请谈谈你对这几个人物的理解?
明确:小说一共描写了两位人物。对于那位没能看见窗口景色的病人,你认为他的这种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吗?对于那位描述者,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答案不一定要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我的理解是:那个描述者应该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因为他自己的病情也很严重,描述者在自身病魔缠身,窗外无景物的情况下展开想象,为他人描述美好的画面。可见他对战胜病魔,重新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充满了信心的。他之所以能面对一堵墙而能描绘出美丽的景象,是由于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的渴望。虽然他主观上不一定是在鼓励同病房的病友,但在客观上他的描述激发了病友求生的欲望,表现出他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对于那个听者,你认为的他的行为应受到谴责吗?
明确:对于听者希望看到美丽的景色的渴望的本身是不应受到谴责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看到生活美好的权利。也有去争取看到美好生活的权利。关键是在于你的追求是不是合理,如果你是用非法的手段而去追求美好生活,那么你就应受到谴责。象这个听者,听到描述者那么美好的描述,他产生了“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正常的。但他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愿望,那就应该受到谴责。因为,那时只要他伸出援助之手,那个描述者就有生的希望。而他因为是要获得那个床位,要看到窗口美好的景色,而没有去帮助那个描述者。所以他的行为虽然没有直接杀害那个人,其实他是间接的谋害者,所以他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人是看作“贪欲者”他妄图独占窗口,亲自欣赏风景,在病友病种之时,不伸手援助,目睹他的死亡,展示了他为满足私欲,贪婪冷酷。
3.有些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个描述者用不着把自己的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给那个人的听的,就可以避免听者的妒忌的。对于这种说法你们怎么看?
讨论,各自讲自己的想法
明确:主要看描述者本身是不是有意要炫耀自己在窗口旁的优势。就是他描述的目的是什么?他的描述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能炫耀自己能看到窗外发生的美景,因为窗外并没有什么美景。所以他的描述是一种对自己或对别人的一种安慰和鼓励。所以,描述者是没有错的。错只是错在他低估了人的贪欲,所以也提醒我们要在自己享有的同时,注意那些贪婪的人。不要张扬,要懂得收敛。(举一些社会上的例子)
4.那么他的贪欲是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呢?
明确:不是,是有一个过程的。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把他写成是一个纯粹的贪婪者,他的想占据窗口的位置的想法不是一下就产生的。而是随着描述者描述的越来越美好,而不断加剧的。本来他还想克制,但过了几天这种想法不断加剧,最后才见死不救。所以,他的这种贪欲是经历了一个“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到“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的想法有个发展的过程的。这样的描写更加的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某种贪欲的产生往往有个发展的过程,一见到利益,就马上产生贪欲的,不大真实。
5.为了表现听者的贪欲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可是,他愈加克制,这样的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个句子永乐心理描写的手法,揭示人物自私的性格特点。在多次听到同室病友对窗外景色的描绘之后,这一个人就产生了想独占窗口的念头,他每天被这个念头所折磨着,病情天天加重也在所不惜,直到达到目的,这样就揭示了这个人阴暗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自私心比较重的人。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这个句子用行动描写,展示了这个贪婪的性格特征。
除了贪婪之外,这个人还比较有心计,从“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这里表现了他的狡猾、阴险的性格,比较有心计,也证明了他的见死不救的行为是故意的。
6.对比的手法
除了让这个听者自己表现出他贪婪的性格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他的性格?
明确:对比的手法。与描述者的乐观开朗,而且要把这种情绪与人分享的性格进行了对比。尤其是在他临死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凭什么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祥见157页最后两段)。句中用“痛苦的咳嗽声”“一声又一声”“最后呼吸也停止了”这些词语,揭示了病人在临死前的惨状,反衬出听者的无情和冷漠,他居然见死不救,体现了他的可耻。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作者这里采用了把描述者和听者对比的方法。描述者和听者对比,将两个病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前者他的身上体现出善良的本质,对于后者具有贪欲者的卑劣。
除了这个对比外,还有其他的对比吗?
明确:还有就是结尾中的,虚无和存在的对比,在文中是这样体现的:虚无是指描述者想象的种种画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存在则是指那一堵光秃秃的墙,是对贪欲者的讽刺。告诉我们心里美好善良才会拥有一切存在的东西,而心里邪恶贪婪就只能是一无所有,追求的只是虚无的东西。
四、小说的结尾
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作者为什么要点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写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不可以吗?
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答案不求统一。
明确:如果写成是看到了美丽的景色,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那个描述者不是凭想象在描述,而是真实情况的描述,这样就无法体现他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说明了是他并非有意要炫耀自己优势。明知是无景色,却说成是有景色,是因为他心中对生活的渴望。这样写更能体现他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对于那个来说,他费劲心计终于使他如愿以偿,但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无所获。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你越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你就会一无所得。如果把结尾改成是看到了景色,那么这种批判性就大大降低了。
同学们你们能否想象一下,那位贪婪者,看到只是一堵墙后会怎么样,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展开讨论,没有统一答案。
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写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写到一堵墙就结束了?
明确:这让我们想起了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也是点明是假的后就结束了,其他就由读者去想象了,如果写好了,就没有读者想象的空间了,这在小说上称为空白的艺术,也叫留白。这里也是种留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象这样的留白不仅仅在结尾中有,还有在描述者临死的时候,作者也运用了留白,他并没有详写两个人的心理活动,只是通过对比来表现。那么今天回去之后就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人物,写他在当时情况下心里会想写什么?把空白补上去。作为今天的作业。
五、景物和环境描写
我们通过结尾知道了,描述者看到的景色是不存在的,但作者并没有在开头点明,这样才能起到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段景物描写。(朗读第四段)
这段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
明确:这一段的景色描写并不是真正的景色,而是描述者的想象。这个想象的景色描写为人物的性格做了充分的准备。
文中运用了想象手法,描绘了一副生机盎然的画面,表现了一个生命垂危之际的病人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乐观向上的形象,景色描写是为人物的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的脑海中的景色,所以景色的美好,正体现了了他的这种性格。
这是想象的景物描写,有没有实际的景物描写呢?
明确:有,就是对病房的描写。
找出病房描写的句子。写病房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这个病房呢?
明确:作者在开头用很少的笔墨为故事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生活环境——一间小小的病房,仅容下两个人的窄小空间。一扇“可以看见外界”的窗户,这样的环境描写为主人公提供了生活场景,还为剧情的发展作了好了铺垫,就在这样一个场景中,展示了两个人不同的生活观。
六、全文的结构
小说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那么这篇文章怎么分
明确:开端:第1段,发展2——8高潮9——11结局12——15。具体内容板书说明
七、特点
1、结构紧凑,结尾出人意料,运用留白
2、想象手法的运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
八、板书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
一间病房 一人描绘窗外美景 一人病情严重, 一人死去 对 赞扬描述者
两个病人 一人产生妒忌心理 一人见死不救 一人占窗口 比 谴责贪欲者
↓ ↓
景(虚) 对比 墙(实)
【《窗》的教案】相关文章:
《窗》语文教案01-13
门、窗、墙小学美术教案12-31
《窗》语文教案11篇01-13
小班美术教案彩色玻璃窗09-27
窗作文08-24
写窗的作文08-24
窗里窗外08-19
窗边的地理08-20
心中的窗作文05-05
照片是窗作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