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时间:2022-08-16 16:54:43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吴根华

一、课文悟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http://www.fwsir.com/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三、选题设计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孟子》作品来归纳出《孟子》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的有关评价,增进对《孟子》创作成就和影响的认识。

参读书目:

(1)曹础基《先秦文学集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孟子》与《论语》异同之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与《沦语》同列“四书”,对两者作比较研究,可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

参读书目:

(1)杨伯峻《(论语)和<孟子>》,载《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贻《盂子的文学价值》,载《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张志岳《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两个传统问题的初步探讨》,载《中国文学史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孟子的论辩艺术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即使把它放人当代论辩艺苑之中来欣赏,仍不失为一朵奇葩,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论辩方法作探讨。

参读书目:

(1)徐立《(孟子)骋辞逞辩的特色》,《语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3)高捍东《有效的演讲技能》,中南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吕银风《论辩之法》,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www.fwsir.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相关文章:

《庄暴见孟子》高三上册语文教案11-06

孟子语录08-23

孟子的名言08-23

孟子的语录11-05

莲花庄作文04-25

关于孟子的名言08-21

孟子经典语录11-19

孟子经典语录04-22

关于孟子的作文11-10

芽庄游作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