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陈情表》知识归纳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情表》知识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情表》知识
一、通假字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四十有四
(通“又”)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九岁不行
不能走路
不能走路
举臣秀才孤苦零丁,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正式建立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报答
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诉说
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
臣欲奉诏奔驰
赶快向前,奔走效力
很快的跑拜臣郎中
上书部的属官
中医医生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数量少岂敢盘桓
犹疑不决的样子
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除臣洗马
太子的属官
清洗马匹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
狼和狈寻蒙国恩
不久
寻找
三、词类活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四、一词多义以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于急于星火
介词,比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之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少少多疾病
年岁小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少仕伪朝
年青时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志舅夺母志
志向听臣微志
愿望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寻向所志
标志应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婴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矜犹蒙矜育
怜惜不矜名节
自夸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悯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薄门衰祚薄
浅薄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疾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除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攘除奸凶
除掉五、文言句式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判断句式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式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式
急于星火
介宾后置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天山居士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舅舅就逼迫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弱小,便亲自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始终孤独无依,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又浅,很晚才有了儿子。外面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一人孤单地独自生活,只有影子作伴。而祖母刘氏很久前就疾病缠身,经常躺在床上不能起身。臣早晚服侍饮食药物,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圣明的朝代,臣身受清明的教化。起初有太守逵推选臣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举荐臣为秀才。臣因没有人供养祖母,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臣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臣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臣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厉,责怪臣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逼迫,命令臣即刻启程;州的长官也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臣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但因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就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被告知不被允许。臣的处境进退两难,实在狼狈不堪。
我俯伏思量圣明的朝代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臣的孤苦又特别严重呢。况且臣年轻时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官衙署之职,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已像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到了早晨不知傍晚的境地。臣如果没有祖母,就不会活到现在;祖母如果没有臣的照料,也就不能安度余生。我们祖孙二人,此时更是相依为命,正是出于这种内心的恳切之情才无法离去远行。
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劳尽节的日子还长着,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臣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臣的辛酸苦楚,不单是蜀地的百姓及益、梁二州的长官所耳闻目睹,就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臣愚拙的诚心,请允许臣完成一点小小的心愿,祖母刘氏或许能因此有幸安度余生。臣活着愿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创作背景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汉。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曹奂禅位,当了皇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泰始三年(267),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李密为太子洗马,请他出来做官。此举一来是当时政局未稳,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晋武帝笼络西蜀贤达,以显示新朝的宽容和仁慈。二来是司马氏集团取代曹魏是通过一系列阴谋权术实现的,先以武力,后以禅让,提出忠君没有社会基础,便推出“以孝治天下”的纲领。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顺应了统治者孝治的策略,才屡被征召。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蜀汉灭亡后失去了仕途,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还不甚了解,出于历史的教训,盲目在新朝做官祸福难料,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作为亡国之臣,李密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辞不赴命,并饱含血泪地向晋武帝呈上了这篇《陈情表》。
赏析
李密在西蜀做过多年的官,并且升迁过,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却说为了奉养祖母几次三番“辞不就职”。作为一个降臣,在激怒了的新主面前如果固执不变,难免有杀身之虞。但是,作者用婉转曲折、收放自如的文字,直陈不能应召、恳请暂缓就职的实情,结果“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晋书·李密传》);“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说动了武帝又得到赏赐,这是很了不起的。除了有事可陈,实情可感以外,善于分析语言环境、捕捉对方心理,稳扎稳打,逐步前进,知道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要想使晋武帝真正相信并谅解自己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动之以深情,方能喻之以大义。故第一段先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以及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一下子把对方带进一种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总起,不仅高度概括,而且耸人听闻,是全文陈述苦情的开始。往下即分两层具体描述如何“险衅”“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婴孩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却“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强调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去世固然痛苦,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其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想而之。但这是托词,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孝行。通常来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当然特别喜欢又特别同情,也就“躬亲抚养”了。“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而作者“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是一种不幸,也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
以上写“弱”,以下集中写“孤”。虽然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也不少,那么还可以有圆通的余地,但作者“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从父辈看,没有叔叔伯伯;从平辈看,没有哥哥弟弟。“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而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自家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来简括,形象而有力地刻画了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凄厉无告的惨境。作者的成长倾注了祖母的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的操劳之力。行文至此,读者不免浸透在凄惨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如果祖母身体康泰,那还可以有些周旋。然而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经受不了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由此自然转到了侍亲问题上。祖母的唯一依靠就是作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概括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重要因素,以下论列都以此为事实根据。这一段无论是写自己幼年孤弱,还是写祖母“夙婴疾病”,都是为后文“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一不奉诏的原因预作铺垫的。
有了第一段悲恻感人的遭遇作基础,故第二段接叙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这一段先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叙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皆是供养祖母之事无人主持,与首段呼应。“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颂词,更有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感激。武帝担心作者以侍奉祖母为借口,实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这种诚惶诚恐之情,恰好满足了武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乍一看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表彰了作者的孝顺、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由于是地方官吏,又是以前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地一笔带过。
“沐浴清化”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要让作者做宫廷侍卫之长,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武帝的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怀疑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诚恳。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作者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六个四字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的催命图,与上文所写“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显示了作者急切地希望赴京为朝廷奔走效劳的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与下文“苟顺私情”的“苟”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因此,“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消除了对作者的疑虑。其实,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直接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为文的妙处所在。这一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的逐步紧迫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如果说前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深情,那么后两段则重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了。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孤苦的处境和从政经历、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恭敬地摆出其施行纲领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有力的武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尤”“甚”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非常特殊,那就更应“蒙矜育”了。由于“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还不足以提出“愿乞终养”。于是作者宕开一笔,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坦率而又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进行了彻底交代:“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宦之久,供职之勤,但其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这是作者怕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作者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过分的提拔,恩命如此优厚,已经是受宠若惊了,怎敢徘徊不进,另有所图呢?这就再次满足了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虚荣心。
然后,作者以“但”字一转,正式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既然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么只能是为了奉养祖母。在前文的基础上,作者又勾勒了祖母病重的景象:“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即将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孝敬长上为借口实为消极抗拒皇命,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与“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又前进了一大步。这一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条贯,圆转而情理皆宜。
作者意犹未尽,在第四段又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虽然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估计到虽然上文已经有种种祖母大限不远的表述,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而是亮出具体的时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残年,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的矛盾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存在,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方案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范例,更可以达到让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回溯到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
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进一步说:“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酸苦楚。不仅使武帝深信其事,还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出发,成全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慰作者,收民心,服官吏,动神灵,一举四得。至此,作者还觉得言犹未尽,情犹未达,再一次请求“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以便祖母免除不幸,自己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促使武帝彻底动情。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前进了几步。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仍可见作者对武帝的忠诚、尊崇,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作者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是武帝希望听到的降臣的心声,因此使武帝叹为观止、予以怀柔。
这篇文章之所以千古传诵,首先在于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一一从肺腑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其次是造语平实而生动,少有典故和藻饰。虽多四言排句,而少有对仗,偶用对仗,如“既无叔伯”二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二句,也都自然浑朴,绝无斧凿痕迹;且每段均间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之势。所以它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由于缘情挥洒,故具有行云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西晋文学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父早亡,母改嫁,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曾仕蜀为郎官。晋武帝时征为太子洗马,他以刘氏年老无人奉养,上《陈情表》,辞不就职。刘氏死后出任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被谗免官,卒于家。
【《陈情表》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陈情表的教学反思02-25
《陈情表》教案(精选11篇)08-31
陈情表语文教案03-13
语文教案:陈情表01-24
语文教案:陈情表07-26
陈情表高三语文教案11-08
语文教案:陈情表(13篇)02-21
语文教案:陈情表13篇02-21
陈情表语文教案12篇03-13
语文教案:陈情表14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