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时间:2022-08-16 17:43:37 高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词二首》

《词二首》1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词二首》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的常识、柳永、柳永词二首

  【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了解柳永;3、预习柳永词二首;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

  二、词的常识

  既然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词,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知识——

  1、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2、别名 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3、词的发展: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衰落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4、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5、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清代的纳兰性德等。

  6、流派的风格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7、宋词的发展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

  【解说】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通过《柳永词二首》来感受他的情思。

  三、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

  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快男”。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快男”“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四、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同学朗读。

  2、听录音范读。

  3、划分节拍,再读课文。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朗读指导: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

  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教师指导(展示ppt)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

  《望海潮》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雨霖铃》

  ①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

  ②骤雨,指阵雨。

  ③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

  ④无绪,指没有好的情绪。

  ⑤兰舟,指木兰舟,木兰木质坚固,适宜做舟楫。先传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古典诗词便借用“兰舟”作为舟楫的美称。

  ⑥凝噎,气结生阻,指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

  ⑦暮霭沉沉,指黄昏时云气浓重。楚天,指楚地天空。古时楚国占有江南,后来泛指江南的天空为楚天。

  ⑧经年,一年又一年,指离别时间之长。

  ⑨风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风流韵意。

  五、尝试背诵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2、《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七、歌曲欣赏

《词二首》3

  教学目的:

  1、了解词中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2、了解词的句式和语言特点

  3、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安排

  第一课时

  菩萨蛮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誑《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

  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

  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词二首》4

  首一

  牛郎织女相会的晚上

  我辨不清风来的方向

  孤立在手术室旁

  我的心

  是那么恐慌

  夜色苍茫

  我的织女正挣扎在手术台上

  望眼欲穿

  时间漫长

  我焦急地等待

  如每年企盼七夕的牛郎

  哇---

  终于来了

  伴着响亮地啼哭

  终于出来了

  我的'小牛郎

  楼下演绎着

  好一朵茉莉花的

  萨克斯声在夜色中流淌

  我的织女也如茉莉花般芬芳

  草丛中

  蟋蟀们竞相歌唱

  平安吉祥

  啊

  我的织女

  我的小牛郎

  首二

  七夕心曲

  风风雨雨同甘苦,

  朝朝暮暮心眷顾。

  七夕时节吟心曲,

  相知相守相扶助。

《词二首》5

  露珠

  晶莹而剔透,

  却止有夕夜的风流。

  婀娜而温柔,

  从不受晓风阳光问候。

  没有谁抚爱过,

  绿叶因它而发抖。

  有人说它高贵,

  有人骂它下流。

  有人夸它典雅,

  有人指斥它丑陋。

  它什么都不管,

  还是那么来,那么走。

  杯子

  空也不语,

  满也不动。

  冷了不叫,

  热也不呜。

  主人在盛怒中,

  把它摔了,

  才发出啪的`一声。

  然后,

  呆呆地——

  一切依然寂寂如恒……

  巫师之玄

  探索者迷离,

  巫人却玄的神奇

  成年人没有去的愿望,

  孩子们免不了问来问去。

  浮在水面上的亭榭好美,

  刹时沉了,抑或无限遥远;

  沙海中的绿地那么清新,

  眨眼间就了无踪迹。

  荆棘还好,

  怕更有陷阱或陡壁。

  醒来吧,

  何必把注押在这断命的崖底。

《词二首》6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赏析

  一二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谐音双关嘱。长行,古博戏名。唐代李肇《国史补》下:今之博戏 ,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此处读作游子的长行,隐喻长别。围棋,音同违期。诗人仍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的入骨相思埋下伏笔。三四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红豆即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朝时贵族的闺阁间流行一种玩物,拿一小块象牙剖成两面,镂空了镶入一颗红豆,再将剖开的两面嵌上去,复成六面,骰点当然亦是凿空的`,一掷出去,六面皆红,即所谓玲珑骰子安红豆了。后来流传到民间,一般人买不起象牙这样贵重的材料,便改用兽骨,红豆又称相思子,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

《词二首》7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3.(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2分);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2分)。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2分);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2分)。

  月练习二: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 (A)

  15.(3分) (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词二首》8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

  (2)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4分)

  (3)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情感丰富或内心微妙复杂)的少女。(1分)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她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内心波动。尽管早就情有所钟,但所爱的人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大意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诗歌形象题目,要解读描写手段、分析关键词句、借助诗中意象等。

  (2) 晴和情谐音(或谐音双关),(1分)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1分)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1分)(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大意对即可,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这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词或句的含意;第二步,指出其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3)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1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大意对即可,2分)

  赏析:

  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词二首》9

  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词二首》10

  一、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1.《西江月》选自《____________》,西江月是_______名。

  2.下面的解说,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江月”是标题,“夜行黄沙道中”是副标题。

  ②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③这首词分两段,前段叫上阕(或上片),后段叫下阕(或下片)。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夏季,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⑤上阕中,词人把蛙拟人化了,既生动地渲染出蛙欢唱丰收的景象,又衬托出词人无限愤慨的悲壮感情。

  ⑥这首词除七、八句外,其余末尾都是押韵的。

  ⑦这首词的第五、六两句是对仗的,即“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对仗。

  A.②⑤⑦

  B.①③⑤

  C.③④⑦

  D.②④⑥

  3.朗读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两三点/雨山/前

  B.七八个星/天外

  C.旧时/茅店/社林边

  D.路转/溪桥/忽见

  4.《西江月》这首词上片________其实是烘托,下片写_______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词中描写了农村夏夜的________,抒发了词人的________心情。

  5.上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农村夏夜景象。______是视觉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听觉感受,_______是嗅觉感受、_______是触觉感受。

  6.下阕写夜行遇雨,表达找到避雨处的欣慰心情的词是_______(社林边忽见)

  “路转溪头忽见”的`“见”应读_______音。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惊”、“鸣”是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参考答案:

  1.稼轩长短句词牌

  2.答案为C。①“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②《白氏长庆集》作者是白居易,而不是辛弃疾。⑤上阕既生动地渲染出蛙欢唱丰收的景象,又衬托出词人怡然欢快的心情和夜的宁静。⑥这首词二、四、六、八句都是押ɑn韵。

  3.A(两三点雨/山前)

  4.写景避雨清新景色闲适

  5.明月惊鹊鸣蝉蛙声稻花香清风

  6.忽见xiàn

  7.互文

【《词》】相关文章:

导游词欢迎词08-24

简短导游词欢送词07-27

导游词欢迎词01-02

经典导游词欢迎词01-16

晚会词主持词03-31

闭幕词开幕闭幕词04-26

黄山导游词-导游词08-27

【实用】导游词欢迎词07-16

导游词欢迎词(热门)07-23

最新导游词欢迎词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