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弄清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 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 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长征》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长征》,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长征》 (教师板书)本诗的作者毛泽东是每一位同学都并不陌生的, 而同学们所知道有关他的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那么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学生:毛泽东是我国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
教师:对,毛泽东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杰出诗人。《长征》诗是他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教师板书:1935年10月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吗?知道长征是什么人?知道长征经过了那些地方吗?知道长征的路有多长吗?知道长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师:(音)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教师:在我们了解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之后,共同步入“长征”,与那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长征路。(学生看书,听教师激情朗诵了全诗。)
教师:听老师朗诵后,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学生:作者对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二、巧用电教,培养自学、表达能力,细读激情。
教师:昨天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是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谁来说说呢?(多名同学来说,只说重点词语。)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刚才同学们纷纷举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词语,稍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试画出本诗的中心句。
学生:(读诗之后)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画中心句,使学生抓住诗的主线。]
教师: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诗的中心句。刚才有同学举出这两句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谁能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为他解答呢?
学生:“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教师板书:万水千山 只等闲)
教师:这两位同学很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中心句中的疑难词语,那谁来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学生主动抢答)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这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师: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呢?“万水千山只等闲”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学生: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把那无数的艰难困苦都当作了平平常常的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那种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是啊!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来这种感情呢?
学生:(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教师:请大家试读。(试读之后)谁来为大家范读?(指名来读,教师指导朗诵)[“试读—教读—会读”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诗的前两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习的步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用大屏幕出示“四字学习法”: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四人自动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余下的诗句。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互说互述,互相检验,总结概括,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学生讨论学习)[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请同学们坐好,让我们来交流各学习小组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我们小组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五岭、逶迤、细浪、泥丸”四个词语不理解,然后我们查字典讨论后是这样解释的——(组员解释词义 )“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间。“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是指滚动着的小泥丸。(教师板书:
五岭 浪
乌蒙 丸)
学生:对于“逶迤”、“磅礴”我是这样理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浩大的样子。
教师:这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学习情况,谁来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过去。
教师:“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四个词语分别写了山的什么?
学生:“逶迤、磅礴”两个词语是写乌蒙山和五岭山的高大雄伟。“泥丸、细浪”是指高大雄伟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波浪、滚动的泥丸一样渺小。
教师:写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红军把“五岭”和“乌蒙”看做“细浪”和“泥丸”?这样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学生:“逶迤”和“磅礴”两个词语使我体会到了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难困苦。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豪迈气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范读)[在解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你知道这首诗的第五六句讲述了红军长征中的哪两次战役么?
学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教师:请同学们看巧渡金沙江的电影片段。
学生: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
(教师板书:金沙 暖)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断。
(放映过程中教师激情描述背景)泸定桥头被上刻着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13根铁索高悬于湍急的河流上,桥长百余米,高达数十丈。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22位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险阻,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冲过对岸,夺取战斗的胜利。
教师:看完电影,对于《长征》诗的第六句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给人以寒气逼人的感觉。
(教师板书:大渡 寒) <
【长征】相关文章:
长征诗歌07-30
我的“长征”作文09-05
长征优秀作文04-17
长征教学反思04-06
长征诗词朗诵03-27
长征精神的作文02-03
长征的优秀作文03-18
语文长征教案02-10
关于长征作文06-01
《长征》教案(精选10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