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时间:2024-04-11 10:55:27 飞宇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通用10篇)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1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练习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习,其它可等学习反比例后再做。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学反思:

  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2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学生实验录像课件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4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于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条件求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

  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章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

  2、引入新课

  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顾名思义,谁能根据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 )的形式.

  一般地,如果( 是常数, )(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特别地,当b=0时, 就成为( 是常数, )

  3、例题讲解

  例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导致每分钟漏出原油30公升

  如果x 分钟共漏出y 公升,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

  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师:3:5 18:30

  师:0.4:0.2 1.8:0.9

  师:5/8:1/4 7.5:3

  师:2:8 9:27

  师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2、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认识意义

  师: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师: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师: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师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3、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师: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师: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师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师: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师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6、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师: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师: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师: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师: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师: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7、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纸2、3、4

  (2)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师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8

  教学目的: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互相依赖的变量,谁来举例子说一说都有哪些?

  2、在这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中,有一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之间有着共同之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们,看谁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最好。

  二、新授

  1、请同学打开书19页,看第一题。

  (1)读题

  (2)指导看图

  请同学看书上左边的图像,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请同学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

  (4)学生汇报

  (5)仔细看(1)的表格和图像,想一想,哪个量是随着哪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怎么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再看(2)的表格与图像,哪个量随着哪个量是怎样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6)看看这两个表格和图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么?(不一样,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比值一定,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与边长的乘积,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2、接着请同学看黑板,我们再来看第二题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1)找一生读题 怎么求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2)请同学根据这个式子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3)对答案

  (4)仔细看表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时间和路程)

  (5)仔细看表格,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具体点说,时间扩大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扩大

  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什么没变? (速度)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师:第二题的表中,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的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思考: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那么单价一定时,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和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正比例)

  结合二三题的表格,谁来说说成正比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两个变量,二是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一定)(黑板板书两个条件)

  (4)师:也就是说,一个量增加或者减少,另一个量也跟着增加或者减少,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

  一句话: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屏幕出示此句话)

  5、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式子

  A、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那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怎么表示(表示为s=90t)

  B、如果用y和x表示两个变量,k表示他们的比值,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么?黑板板书y=kx(k 一定)(板书此关系式)

  师:现在你们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么?下面我要考考大家,看谁能顺利过关?

  汇报:(不成正比例,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的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的岁数与爸爸的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变量)

  (3)师小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不但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还要看这两个变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比值变了就不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 )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 )

  (4)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对应的高。( )

  3、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里的例子。看谁想得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9

  一、章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二、学习内容:

  1、介绍正比例的定义。

  2、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正比例图像。3会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关系。

  三、学习者分析:正比例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函数的概念,理解上会有些困难,需要大量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和老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正比例函数也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所以打好这节课的基础至关重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正比例,理解其定义以及含义,掌握正比例比值一定的特点。

  2、建立数形结合的概念,会用描点法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的特点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3、建立函数的概念,懂得用y=kx的函数形式来表示正比例函数。

  五、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正比例比值一定的特点,会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

  六、教学难点:

  学会用函数的形式来表达正比例,即y=kx,建立函数概念。 解决措施:给同学们下发网格纸,在网格纸上进行描点,连线,画出比值不同的直线进行观察,比较。

  七、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

  2、独立思考环节(时间4分钟)

  3、介绍正比例的定义(7分钟):两种相关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

  4、总结归纳,深究定义。定义中需要把握住的几方面:

  (1)两种相关的量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

  (3)两种量中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不变。

  5、列举例子(8分钟):让学生判断例子是不是为正比例,如果是,让学生指出两个相关的量是什么,哪个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量的变化,比值是多少,强化这三个方面。

  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来判断的,从而归纳总结出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依据:

  一看是不是相关量;

  二看是不是能变化;

  三看是不是商一定。

  6、用函数形式表示正比例(6分钟)

  7、结束语:到这里时间也差不多了,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正比例,怎么判断是不是正比例,也用简洁的函数表达式写出了正比例。那么下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正比例的图像是怎么样的,他能帮助我们判断正比例关系吗?还有利用上面的表达式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工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

  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 :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39页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请大家听清楚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 “正” 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得5分,时间30秒。听明白了吗?

  做好准备,游戏时间30秒,预备──开始!

  秒表计时,开始游戏,教师巡视。 时间到,我来了解一下做游戏的情况:

  请同学们注意,赢1次我们记 5分。下面请大家算一算你可以得多少分? 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得分?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电脑表格上填上数据

  二、 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表中有哪几种数量?

  2、学生抢答:

  赢的次数是 1,得分是 5;赢的次数是 2 时,得分是10 赢的次数是 6 时,得分成了多少?

  我们再倒过来观察:得分是 20,赢的次数是 4;得分是15的时候,赢的次数是3;得分是多少的时候? ,赢的次数是 2

  3、通过抢答:你发现了什么?

  4、引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就像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都精神抖擞的样子,老师也感到上课的精神倍增一样。

  三、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1、课件出示实验情景图并设问:从这张情景图中,你能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圆柱型烧杯,一把直尺,带颜色的水)

  2、由于这个实验现场做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借助电脑来完成它,好吗?

  要求: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记录实验数据。

  水的体积是200毫升时,引导学生猜一下水的高度是多少?

  四、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观察变量

  我们一块来看一下实验结果:(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

  仔细观察分析实验报告单,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建议大家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分析实验报告单,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

  (1)表中反映了哪几种量?

  (2)水的高度和体积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3)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小组汇报。(水的高度增加,体积随着增加,高度减少,体积随着减少,也就是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引导学生研究“定量”

  (1)由统计表中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统计表。

  (2)你会算底面积吗?请一位同学说出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通过计算底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4)介绍“一定”底面积都相等,也就是体积和高度的比值都相等,这种情况,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A、现在统计表中有几种量,哪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

  B、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随着增加,高度减少,体积随着减少。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揭示成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4、教学字母表达式

  (1)描述正比例关系的这段话有点长,我们可不可以用字母表达式把它简明地表示出来?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刚才的实验数据,在小组内说说X、Y、K表示什么?

  5、自学讨论

  (1)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是怎样描述“正比例关系”的?自已勾一勾书,然后边读边思考: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汇报明确

  (3)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关系。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刚才大家学习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第一关:出示课本41页“做一做”

  第(1)、(2)独立解答,第(3)题小组讨论,然后组织交流。

  2、第二关:老师在生活中收集了三个例子,其中只有一个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订阅《学生天地》的数量和总价;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第三关:拓展练习(根据教学时间机动安排) 已知X-Y=0,X,Y成正比例吗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

  y(一定)} x?k(一定)

【小学六年级正比例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4-3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3-07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0-08

(必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2-12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优秀01-03

正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二)08-16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05-01

数学教案-成正比例的量08-16

【精】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优秀2篇02-27

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