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 - 贴近学生实际导入新课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新课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爷爷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女明年过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爷爷和孙女今年各几岁?
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并没有就此导入新课,而是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时,顺势进行了如下的讨论:
师: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生:一般情况下,一年过一次生日。
师:现在爷爷过生日反而少,说明什么?
生:说明爷爷有些年没有生日过。
师:生日跟什么有关?
生:生日跟年、月、日有关。
师:那么,爷爷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爷爷生日的那一天,在有的年份中没有出现。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究竟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爷爷和孙女今年各是多少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从学生学习实际导入新课
在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选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作为编题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题,在巩固旧知的同时,生长出新知内容。
一上课,师生谈话:暑假里学校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同学们在暑假里读了多少本课外书?(教师有意让两名女同学和三名男同学回答,并板书读书的本数:6本、18本、5本、21本、4本)×××同学读了21本课外书,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值得表扬,只有博览群书,长大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老师把同学们读课外书的事情编成一道应用题,请看:(教师出示下题)
同学们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我们班5名同学分别看了( )本、( )本、( )本、( )本、( )本课外书,这些同学平均每人看课外书多少本?
学生读题时,教师把学生说的数据填上。
教师提问:
师: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求平均数应用题)
师:求平均数要知道哪几个量?
生:总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份数。(教师板书)
师:怎样列式?
生:列式是(6+18+5+21+4)÷5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经改编,逐步引向例题。
师:题目中的5个数据,前两个是女同学读书的本数,后三个是男同学读书的本数,还是这件事,把已知条件变化一下,如“2名女同学一共看了24本课外书”,“3名男同学一共看了30本课外书”(在原题上改条件),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生:列式是(24+30)÷(2+3)。
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再变成“2名女同学平均每人看了12本课外书”,又怎样列式?
生:列式是(12×2+30)÷(2+3)。
师:同学们的算式列得很好。把两个部分数量相加,就得到了总数量,如果第二个部分数量不直接告诉我们,题目怎么改?算式怎样列呢?
生:把“3名男同学一共看了30本课外书”改为“3名男同学平均每人看10本课外书”。
生:列式是(12×2+10×3)÷(2+3)。
师:刚才我们一起不断改编题目,都是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生:条件在变,问题没有变。
师:对。一题比一题复杂,但问题始终不变,都属于求平均数应用题。(指黑板上的应用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板书课题)。
【数学 - 贴近学生实际导入新课】相关文章:
数学课的导入08-16
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创新词语教学方法08-15
关于思想政治课导入新课的思考08-15
数学论文:让数学贴近生活08-18
怎样让数学走向学生生活实际08-15
生物课教学课堂导入反思08-23
课堂导入需要学生视角08-18
高三物理复习课导入模式的构建08-18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08-23
浅谈初中数学课程导入的方法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