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政治教案>高二政治教案>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时间:2023-02-27 07:22:08 高二政治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概念。
   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
  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的含义,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

①事例说理法:先由教师针对要讲的理论观点举一个事例或讲一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事例或故事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教师所举事例或故事务必生动、具体、富有哲理、且具趣味性。

②漫画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同学们,世间的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把握矛盾的概念)(学生举例。)
  不论是老于的思想,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及同学们举的几个例子,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既然事物本身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如实地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也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有区别,但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同学们举的大和小、上和下、左和右、轻和重、黑和白、真和假等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准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

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二,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起点。尽管高二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中,已广泛接触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毕竟没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思考和把握。
  第三,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理解矛盾概念时,疑难之点较多。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对于这个重点问题,要紧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用多种实例阐释矛盾的概念",以实例为基本进行阐释。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把握由具体 (个别)到抽象 (一般),再由抽象 (一般)到具体 (个 别)的教学思路。“个别——一般——个别”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秩序。先从具体事例人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而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哲学概念不等于具体的事例,而老师讲概念时又总是用事例来证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重视。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概念不等于具体事物,概念又离不开具体事物,它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把握这一思路和方法对于突破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对抽象的矛盾概念搞好分析。教材在引出矛盾的概念之后,着重从“对立”、“统一”各自的含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体现了用一般为指导去理解个别,由个别理解一般的思路。搞好这一分析,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的关键。在对具体事物的矛盾进行分析时必须做到:A:要具体说明而不抽象套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才干。B:要科学不要肤浅,既通俗又深刻。C:要通俗不要艰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矛盾的概念,应尽可能的引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做到通俗明白,浅显易懂。
  再次,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中去说明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时,要注意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例如,自由和纪律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把两者割裂开来,夸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第2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矛盾是如何对立统一的。首先看哲学上讲的“对立”的含义是

指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6页第4自然段并思考:①在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如何对立的? ②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结合事例分析、回答问题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归纳、总结。)
  从同学们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共同的东西,对立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②,教师讲授。)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例如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国民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指的是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它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因此,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第4自然段至第88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①统一的两种情是什么?②分析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的?(学生阅读,回答问题并分析自己所举事例,教师归纳、总结、补充讲授。)
  2)“统一”的基本含义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讲解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漫画讨论法”:
  题目:《他敢剪吗?》(教材第88页)
  组织过程:
  第一步,利用多媒体把漫画《他敢剪吗?》显示出来。注意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剪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指导学生读画:读人——多少人?人的动作、神态。读物——什么物?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读言——人物语言、漫画标题、文字说明。指导学生想象:漫画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告诉人们或警示人们什么。
  第二步,设定拿剪刀的人为某甲,另一个人为某乙。某甲要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某甲、某乙所处位置与神态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相互区别。
  第三步,某甲想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请问他敢剪吗?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道理?这一步旨在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四步,某甲,某乙分处在球的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如此,某甲、某乙才能够维持平衡状态,保证其各自的存在。这说明什么?假设某甲或某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这又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这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以上每一步问题提出之后,都要指导学生说读课文,理解课文,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提问——看书——回答——讨论”把老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以学生主体思维为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各抒己见,如:假设把那球理解为地球,结论将是怎样?
  第五步,教师总结归纳点评。对学生的读、想、议、答等活动过程做出评价,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同时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性的弥补和完善意见。
  第六步,播放一些电视电影中与漫画相一致的这种互相不能离开且又是对手的画面片段,以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并加强趣味性和形象性。
  活动目的:
  ①锻炼学生阅读漫画的能力。
  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树立其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一种意识。
  ③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对事例的分析也很好,但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第三,转化的含义。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段材料井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的国内、国际条件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材料二:

回首这十三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

材料三: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

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正像同学们所说,需要的国内条件有很多,比如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政治要稳定等,但最重要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因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需要的国际条件,最重要的则是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手才能握得拢,才能劳动。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要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9页第 l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
  (l)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教师设疑:为什么说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教材只是通过举例(自由和纪律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要求学生知道这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上”与“下”、“大”与“小”互相规定呢?因为上是与下对立的,大是与小对立的。上不会依存于大或小,因为上与大或小并不对立。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 “重”转化了,那肯定是指“重”转化成“轻”。只有轻重之间的转化,绝无重与高或低的转化。 因为重与轻是对立面,重与高或低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离不开统一。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呢?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个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这也说明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以学校为例,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由于事物范围大小的变化,原来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范围变小了,就变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原来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范围扩大了,就变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了。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扼要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的三点。
课堂练习
   
非选择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也为易;不为,则易者也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用矛盾概念的相关知识回答:
  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提示

①天下事、做学问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
  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因而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相关文章: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08-22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08-17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08-17

高二作文,有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08-15

上学期 3.1数列08-17

高二教案( 4.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08-17

事物及其发展是对立统一的08-17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08-17

“自相矛盾”不是“矛盾”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