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虽浅显,但因其牵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典型,且学生将在本节首次接触到物理图象,故本课的价值倾向长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图象分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能识别s-t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3、掌握匀速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数学表示(包括公式和图像);
4、渗透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
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设问1、上节学过的质点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何种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呢?
设问2、教师原地转一圈,后问动否?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何在?
师阐述: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是科学的抽象与近似,用来简化、代替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应视具体的问题而定,不能以大小一概而论,因为大小总是相对的。
路程虽可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情况,但在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时却不成功,为此引入位移。注意路程与位移无可比性。但可比较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S路≥S位。
阐述物理思想: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采用分解的思想,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和波。我们首先研究在诸多运动形式中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直线运动
描述图景:蜗牛缓缓地爬,清晨老人在散步,路上行人骑着自行车,汽车在奔驰,飞机在航线上飞行等等。这些运动有何相似的特点呢?
2、新授
交待课本上研究的是汽车的运动,原因之一是运动的可测量性,二是汽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2第一段,当中提问:
①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②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测量S、t分析)
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两行五组数据)
④对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反映了什么?
师提示: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是列表法及逐差法。
学生:感觉每通过100米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再一想又发现差不多。在差不多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
师启发:差不多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本身所致,还是由于人的测量引起的呢?能否用科学的物理语言代替通俗的生活语言,这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
2、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何相等时间内,质点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
(2)内涵与外延
师强调指出:
①指出知识定义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匀速直线运动实为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形式,理论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如何对时间进行划分,在任意小的时间标准内考察,质点通过的位移都要相同。故要精确判断汽车的运动,需增加测量的精度,但实际中测量到一定的精度即可。
②研究汽车的意义在于找到了前面所述的几种运动间的本质联系。它们遵循相同或相近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便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位移的矢量性使匀速直线运动可简称为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中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成正比,这区别于变速直线运动。
2、2图像表述
(1)作图的规范化要求
师提出如下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第四段及方框内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回答后,师总述:
①作图步骤:建坐标,标箭头、原点、物理量符号、单位;对坐标轴标度;描点并连线。对课本中的图象还原,一步一步展示作图的过程并提出要求。
②强调:描点后,观察点的分布规律,发现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应用一条直线尽可能多地串起点,实在画不到线上则应该使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实质是取了平均值。个别较远的点可能是测量错误,应予以舍弃。不能迁就个别的点,将射线画成折线或曲线。当然,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相连的情形。
交待作图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减小实验中人为测量引起的误差。这是处理数据时作图法优于列表法的原因之一。
③描出的点是有限的,但反映出了点的分布规律,组成线后延伸至无穷远处,点就是无限的了。从有限到无限,此时就能对未知的运动作出科学的预见。
(2)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它以定量的可重复的实验为依据,抓住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的因素,使实际问题抽象为理想化的模型,对实验的现象、数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借助于图象分析,再推理形成系统的理论,使之概括化、公式化,并进行科学预言,为新发现提供指导性线索。可见,质疑、分析、归纳与概括、内插和外推,由个性(个性现象)高度抽象、概括出具共性普遍特征和一般意义的东西,再用之去指导实践,分析个别的事物和现象,便是物理学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科学方法论中还包含: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体、科学需尊重实验数据、科学是一种预见和假设、科学不依赖权威并避免偏见等。
(3)图象特点分析
讲授:由数据到图象,由图象再到公式,是将由实验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过程。
①启发同学们思考:能否把刚才描出的图线写为数学上的函数形式?
学生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表述:S=Vt
②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汽车位移时间图线上定性作出老人匀速散步的位移图线。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图线的特点:(1)共同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2)不同点(倾斜的程度----斜率)
设问:(1)图线直否意义?图线是否一定过坐标原点?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线的本质特征?
(2)斜率大小的意义?
小结:图线直不直反映了运动的匀不匀,而如果出发时不在坐标原点,则图线可不过原点。倾斜程度反映了运动的快慢。越斜则说明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即运动越快。
(3)图像的识别→分析物理过程
讲授: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位置坐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或位置与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位置对坐标原点来说就是位移,这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
时间轴无负轴,而位移轴有正负,因位移是矢量,故t轴上方的位移表示正方向,t轴下方的位移表示对坐标原点的另一方向即负方向。故位移图线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图线上每点对应一坐标(t,S),由图线可求出某一时刻质点所处的位置或到达某一位置的时刻。图线上一截线段的含义则是在时间(t2-t1)内质点发生(S2-S1)的位移。由此可知,若图线是弯曲的,则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表明质点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图线若是平的,则表明位置不随时间变化,物体是静止的。图线若是向下倾斜,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大,质点的位置离坐标原点越来越近,质点在做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直线运动。
2.3师生活动(为帮助学生理解图象,做如下游戏,可将抽象的图象变得形象和生动。)
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由理性认识再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在讲台的正面画一直线,在讲台的中央标上坐标原点,规定向右为位移的正方向。后在黑板上画下几个S-t坐标。
(1)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运动情况,后在图中画出位移图线。
①教师从讲台中央分别向左和向右匀速走
②教师从讲台的左边匀速走到右边
③教师从讲台的中央走到右边后站住(接着往回走到中央)
对学生作出的图给予评定,图线从略。
(2)在黑板画出如下所示的图象,要求学生上讲台表演与图象相对应的运动。其后在图的下面用简洁的文字总结。
另外,也可画出两条图线,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追及和相向运动问题。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了解图象,一方面兴趣大增,同时由于亲自参与,对图象理解得非常深刻。
3、典型例题
例1、汽车作直线运动,向东以100m/s行驶2秒,停2秒,又以200m/s向前运动1秒,最后以200m/s往回运动2秒。作出汽车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例2、据下图分析A、B、C质点的运动情况
4、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从略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2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的含义,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及其意义。
3、理解用图象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难点:理解图象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显示,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1、观测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公路上运动
时间t/s 0 4.9 10.0 15.1 19.9
位移s/m 0 100 200 300 400
观测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在相等的时间里汽车的位移相等。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
(2)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t
作出上述汽车运动的s—t图象如右图所示
可见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s—t图象)
图象的含义
①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s∝t
②图象上任一点的横坐标表示运动的时间,对应的纵坐标表示位移
③图象的斜率k=Δs/Δt=v
(3)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方框里面的文字
讨论:下面的s—t图象表示物体作怎样的运动?(投影显示)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举例:(1)飞机起飞
(2)火车进站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投影显示)
四、课堂小结
匀速直线运动(s ∝ t)
变速直线运动(s与t不成正比)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含义,初步学会对图像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材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教材通过汽车运行的实例给出定义,且下定义时没有用“在任何相等时间里”这种过于数学化的说法,适合高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本节的重点是由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用图像法研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节教材没出现任何公式,而是利用图2—6形象地描述了一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图上还标了位移和时间的测量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位移图像为一直线,这个程序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要让学生领会。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也是通过生活常识直接给出定义,本节的最后对图像法做了一个简介,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不多,但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学生容易把位移图像看成物体的运动轨迹,我们要注意强调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看到物体的位移图像能想象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应该使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正确地画出物体的位移图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思考与讨论:
1、书中给出的实例,汽车每经过100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大致为多少?
2、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3、如何建立位移——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如图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分析物体各段的运动情况?
(二)多媒体演示,加强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将教材图2—6及图2—7做出动态效果。
(三)练习:给出另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同学自己画出位移图像。
(四)教师小结位移——时间图像的有关知识
1、图像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
2、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表格记录数据,建立坐标系,标明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及标度,描点做图。
3、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轴的含义,一个点的含义,一段线的含义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一)提问:
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例说明。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
汽车启动及进站时的情况。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里程计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位移(实际为路程),包括进站停车时的情况,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把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高一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重要的运动,它既是对前一节所学的《加速度》的深化和加强,也为即将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它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还体现在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数学方法之一,本节第一次用“面积”来处理图像纵坐标对横坐标的积累效果,这些都是今后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所必须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像中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像中四边形面积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感受利用极限思想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研究性学习,掌握描述物理规律的三种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特别是要重视要关注利用图像得出位移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科学的态度,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遍性。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建立和应用。
2、教学难点
对位移公式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负值在速度—时间公式
Vt=Vo+at和位移—时间公式x=vot+1/2 at中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二、教法分析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思考与讨论”和“做一做”,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通过和学生共同处理实验数据和经历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方法,教会他们能用公司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在学生深刻理解位移—时间x=vot+1/2 at公式以后,通过例题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对例题的处理,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画运动过程草图的习惯。
三、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为基础,通过“思考与讨论”领会极限思想,加强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难点处适当缓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老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立疑设问(激发探究欲望)
复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t,画出它的
V—t图像,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t图像下面的面积。
那么,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它的V—t图像,猜想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猜想在科学的发展和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1、组织学生参与“思考与讨论”。(倡导协作,分小组讨论,并加以旧知识的提示,降低难度)。
用计算机展示教科书中提供的一组每隔0.1S测得小车速度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时要强调“估算”,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想法和问题,不要随便肯定或否定,可启发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分析,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弄清错误的原因,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极限思想。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阅读和讨论38页的内容,明确指出利用V—t图像,△t越小,对位移的估算就越精准,引导学生利用极限思想得出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导出位移公式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利用V—t图像计算出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从而结合速度公式Vt=vo+at推导出位移时间公式x=vot+1/2 at(合理运用数学知识,突破物理难点和目标)。
而后,要说明利用位置坐标代替位移的原因:先取初始时刻质点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则有t时刻质点的位置坐标x与质点在O—t一段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同。即位移公式x=vot+1/2 at反映的是质点的位置与时刻的关系。注意该公式对匀减速直线运动也适用。
“做一做”是扩展性内容,引导学生把数学课的知识在物理课中运用,体会物理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3、讲解例题
例题1:让学生对公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灵活应用,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值在公式中的物理意义,可补充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方面例题。
〔补充题2〕正以30m/s的速率运行中的列车,接到前方小站的请求:在该站停靠1分钟,接一个垂危病人上车。列车决定先以加速度大小是0.6m/s匀减速直线运动到小站恰停止,停车1min后再以1.0m/s的加速度匀加速直线启动,直到恢复到原来的速度行驶,求该列车由于临时停车,共耽误多少时间?(利用该题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匀速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一解多题—公式法和图像辅助解法。)
(让学生从所学知识中享受到解决问题内无穷乐趣,对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
4、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照片,从理论再到实践,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开放练习。
让学生课后收集物体做各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并预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和《自由落体运动》,巩固本节所学内容,留典型书画作业。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取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位置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么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师:对,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如果有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每5s内的位移都是100m,那么这辆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学生如果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分析。学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师:请同学们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时间(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象,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速度不同的物体的一组位移、时间值)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分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 学生:s与t成正比。 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利用图象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象的学习。
教师: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析后小结: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知道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1)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际过程。
(2)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否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汽车刹车时、飞机起飞时,其运动特点是什么? 学生:汽车运动越来越慢,飞机运动越来越快。 教师:对,这就是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还是直线吗?
学生分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
归纳总结: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一定为直线,这是判定是否是匀速
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依据。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虽浅显,但因其牵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典型,且学生将在本节首次接触到物理图象,故本课的价值倾向长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图象分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理念: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程内容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课文内容。
2、 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好地接受知识。
设计思路和特点: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 以学生为本,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6.初步了解矢量与标量不同的运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
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走的?什么时间到校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体运动情况,仅仅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
在一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两个时刻之差。
如果建立一个表示时间的一维直线系,则在这个坐标系中,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差,用线段表示。
二、路程和位移
重新讨论提问学生的问题,问学生为什么不从另外一条路走?学生会很快回答另外一条路远,那么从不同的路径走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当然有,那就是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是相同的,所以为了准确描述这两种运动,就需要引入两个不同的概念。
1、位移
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质点在这次运动中发生的位移,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如:物体从A点沿曲线运动到B点,这次运动对应的位移用有向线段AB表示。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是矢量,通常用字母s表示位移。
2、路程:路程是指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上面的例子中曲线AB的长度表示路程。
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讨论: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是什么? 小结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问题:物体的位移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情况? 答: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三、矢量和标量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
位移是矢量,只与始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讨论:一辆汽车从A 点出发,向东行驶了40km,到达C点后,又向南行驶了30km到达B点,此过程中它通过的路多大?它的位移大小、方向如何?通过计算,你会有什么发现?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在同一直线中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出物体的位移,如何进行计算?
从上面图中我们看出,物体沿直线运动由B运动到A时其位移即为XA—XB=4m,由A运动到O点时的位移即为XO—XA=—2m。
五、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位置、路程与位移的概念
(1)位置:位置就是质点在某时刻时所在的空间的一点,其位置可由坐标确定,如图所示为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A、B。
(2)路程:质点位置发生变化时的径迹长度叫路程,其单位通常用米(m),另外还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标量。
(3)位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根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它与物体具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其单位与路程的单位相同。在直线坐标系中,常用?x表示。求位移时必须回答方向。
注意:
①位移与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两者大小不会相等。
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而路程与路径有关。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时间和位移》教学反思04-06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04-03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07-01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04-14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03-28
将相和教学设计03-26
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02-27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02-27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