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族元素教案

时间:2023-01-12 03:39:03 高一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卤族元素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卤族元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卤族元素教案(通用5篇)

  卤族元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 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 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 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 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 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

  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苯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

  二、物理性质(F2I2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

  三、化学性质(F2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 X2 =2HX (特殊:H2 + I2 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 H2O=HX+ 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

  2. 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 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 + 2NaCl(熔融)=2NaF + 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 + 2Br = 2Cl + Br2 氧化性:Cl2 > Br2 还原性: Br > Cl

  Cl2 + 2I = 2Cl + I2 氧化性:Cl2 > I2 还原性: I > Cl

  Br2 + 2I = 2Br + I2 氧化性:Br2 > I2 还原性: I > 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

  3. 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 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

  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

  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卤族元素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

  以卤素的制备和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作为卤族元素复习的载体,本内容可以作为卤素知识综合应用的专题讲座。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卤素的化合物,从中可以提取食盐、卤素单质。食用加碘盐是实现我国政府1991年向全世界承诺“到2000年在全国范围消灭碘缺乏病”的重要举措,加碘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宜以“探究教学”作为本专题内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最后获得知识和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课题),是一种学科内综合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了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从氯气的制法迁移应用设计溴的制取,并从氯气能将Br-、I-氧化为单质Br2、I2的性质设计溴和碘的制备。

  (2)学会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定量测定原理。

  2.能力目标

  (1)综合实验能力(溶解、蒸发、过滤、蒸馏、萃取、分液、气体制备、滴定)。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在较复杂情境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

  (1)建立物质二重性的观点:缺碘和过量碘都会引起甲状腺肿。

  (2)在实践(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并分享成功。

  三、教学重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四、教学难点

  (1)溴、碘单质实验室制备的设计

  (2)加碘盐中碘酸盐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五、 教学媒体

  投影仪和有关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展示一幅大海图(上写大海啊,母亲!)

  教师导语:

  有人说大海哺育了生命,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略为点评。

  展示表格:

  海水中元素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对照表。

  教师:

  可见海水中元素的组成与古今人体中所含元素的成分相同,且含量相关不大,这是生命来自大海的一个重要证据。从海水中含有的元素可知,海水是无机盐的宝库。

  一、卤素单质的制备

  问题1、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能否采用将海水蒸干来制得较纯的食盐?

  师生讨论归纳:

  食盐

  海水→ (蒸发、浓缩、结晶)

  食盐

  展示我国古代煮盐图。

  问题2、如何从食盐制取氯气?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师生讨论归纳:

  工业制法:2NaCl+2H2O 2NaOH+Cl2↑+H2↑

  实验室制法:2NaCl+MnO2+2H2SO4 Na2SO4+MnSO4+Cl2↑+2H2O

  问题3、如何由溴化钠晶体制取液溴?

  师生讨论归纳:

  工业制法:2NaBr+2H2O 2NaOH+Br2+H2↑

  实验室制法:2NaBr+MnO2+2H2SO4 Na2SO4+MnSO4+Br2↑+2H2O

  问题4、用上述第二种方法制备单质溴,请设计一个实验装置。

  师生讨论归纳:

  根据下图实验,填空和回答问题:

  (1)烧瓶中所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装置(Ⅰ)的烧杯中冷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装置(Ⅰ)的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_______。

  (2)进行此实验时,烧瓶内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用橡皮管连接的两玻璃管口要相互紧靠,这是因为 _______。

  (3)装置(Ⅱ)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试简述其原因。

  (4)为防止溴蒸气对橡胶的腐蚀,装置可作如何改进?

  Ⅰ Ⅱ

  问题3、海洋中的海藻和海带能从海水中富集碘元素,如何从干海带中提取碘晶体?

  师生讨论归纳:

  残渣

  干海带 海带灰 海带灰悬浊液 滤液(含I-) 含碘的水溶液 含碘的有机溶液 晶体碘。

  萃取,分液 蒸馏

  思考问题:

  (1)上述实验中用到那些仪器?

  (2)萃取剂要满足的条件是?

  (3)如何进行萃取和分液操作?

  (4)本实验的蒸馏中为什么用水浴加热?

  二、加碘盐中碘酸盐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问题4、食盐为什么要加碘?加碘是不是越多越好?

  呈现资料:

  碘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人体中的碘主要存在于甲状腺内,甲状腺内的甲状腺球蛋白是一种含碘的蛋白质,是人体的碘库。人体缺碘,甲状腺就得不到足够的碘,要形成甲状腺肿,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全国有4亿多人缺碘,碘缺乏病给人类的智力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妇女严重缺碘,征聘的小孩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甚至痴呆。1991年,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到2000年在全国消灭碘缺乏病”。

  人体一般每天摄入0.1mg—0.2mg碘就可以满足需要,通过食用加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重要方法,并不是摄入的碘越多越好,过多的碘也是有害的,易造成甲状腺功能的减弱,得甲状腺肿。

  问题5、食盐中加入的碘的成分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

  碘晶体(I2)

  大胆猜测 碘化物(KI、NaI)

  碘酸盐(KIO3、NaIO3)

  1.检验是否含I2的实验方案:

  (1)溶于水所得溶液是否有黄色?此法若I2含量很少可能观察不到。

  (2)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CCl4层是否呈紫红色?

  (3)溶于水所得溶液中滴加淀粉试液是否出现蓝色?此法简单又灵敏。

  用(3)方法实验演示,结论不含I2。

  2.检验是否含碘化物的实验方案:

  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是否产生黄色沉淀?(此方法中生成的AgCl沉淀会对AgI沉淀中观察发生干扰)

  (2)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CCl4层是否呈紫红色。

  取NaCl溶液和NaCl与KI的混合溶液中分别滴入AgNO3溶液,模拟Cl-存在时对I-鉴别的干扰。

  用(2)方法实验演示,结论不含碘化物。

  3.检验是否含有碘酸盐的实验方案:

  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加入KI溶液和几滴淀粉溶液,然后滴加稀硫酸,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实验演示,结论含有碘酸盐。

  投影展示一包加碘盐,阅读包装袋中的说明。

  问题6、如何定量测定加碘盐中KIO3的含量?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碘盐,溶解配制成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溶液和稀硫酸,然后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

  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I2+2Na2S2O3==2KI+Na2S4O6

  实验演示,含碘量的定量测定。

  2001上海:30.为了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每千克食盐中应含有40~50毫克的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为加碘盐,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克,设法溶解出其中全部的'碘酸钾,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有关反应如下:

  IO3-+5I-+6H+=3I2+3H2O

  I2+2S2O32-=2I—+S4O62-

  扩展:

  化学放大:对微量的碘化物可利用“化学放大”反应进行测定。其步骤如下:在酸性介质中先用过量Br2将试样中的I-定量地氧化成碘酸盐,加热除去多余的Br2后,加入过量的KI。用CCl4萃取生成的I2。分去水层后,用联氨(N2H4)的水溶液将I2反萃取至水层中(N2H4+2I2=4I-+N2+4H+),再用过量的Br2氧化,除去多余的Br2后,加入过量的KI,酸化,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I2+2S2O32-=S4O62-+2I-),求得I-的含量。

  (1)写出上述过程中未给出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根据有关反应的化学计量数,试分析经上述步骤试样中1molI-所消耗Na2S2O3溶液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3)若将上述“化学放大”法进行测定时,准确移取25.00mL含KI的试液,终点时耗用20.06mL0.100mol/LNa2S2O3溶液,请计算原试液中KI的物质的量浓度。

  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氯、溴、碘的制备和加碘盐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从中我们要学会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实验基本操作的组合和在新情境中知识的迁移。

  七、教学评析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必须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学内容必须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关心的热点知识为课题组织复习活动,运用了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策略和知识自我建构策略。知识背景、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头,知识产生于问题情境。因此,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形成学习心向关键。问题情境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然,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以此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所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部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及调整的过程。新知识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生长成新的认知结构,用以解释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产生式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就认识并学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和解释事物。由产出式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活知识”。

  从对事实性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容易成为一堆“僵化的知识”,也就是“死知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背景性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经验是决定“建构”能否成功实现的基础,学生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是决定“建构”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复习课应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扩充和完善,使之系统化和网络化。

  卤族元素教案 篇3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

  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

  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半径、 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题目常通过以下几方面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

  ①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及难易程度;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④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⑤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⑥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现的化合价;

  ⑦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相对高低(如在HClO中,氯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则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氯强)等。

  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主要性质的递变性(从F→I)

  ⑴单质颜色逐渐变深,熔沸点升高,水中溶解性逐渐减小;

  ⑵元素非金属性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卤离子还原性增强;

  ⑶与H2化合,与H2O反应由易到难;

  ⑷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水溶液酸性增强;

  ⑸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⑹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元素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2、卤化氢

  均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酸雾。

  ⑴氟化氢(HF):很稳定,高温极难分解,其水溶液是氢氟酸,弱酸,有剧毒,能腐蚀玻璃。

  ⑵氯化氢(HCl):稳定,在1000℃以上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氯酸,俗称盐酸,强酸

  ⑶溴化氢(HBr):较不稳定,加热时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溴酸,酸性比盐酸强,HBr还原性比HCl强,遇浓硫酸被氧化为单质溴(Br2)。

  ⑷碘化氢(HI):很不稳定,受热分解,其水溶液为氢碘酸,酸性比氢溴酸强,HI是强还原剂,遇浓硫酸易被氧化为单质硫。

  3、卤素及其化合物主要特性

  ⑴氟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①卤素单质Cl2、Br2、I2与H2化合都需要一定条件,惟独F2在黑暗处就可与H2化合爆炸。

  ②卤素单质Cl2、Br2、I2与水反应的通式为:X2 +H2O=== HX+HXO(I2与水反应极弱),但F2与H2O反应却是:2F2+2H2O=== 4HF+O2

  ③氟无正价,其他都有正价

  ④HF有毒,其水溶液为弱酸,其他氢卤酸为强酸,HF能腐蚀玻璃;

  ⑤CaF2不溶于水,AgF易溶于水,氟可与某些稀有气体元素形成化合物。

  ⑵溴的特性

  溴在常温下为红棕色液体(惟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极易挥发产生红棕色有毒的溴蒸气,因而实验室通常将溴密闭保存在阴冷处,并在盛有液溴的试剂瓶内常加适量水。盛装溴的试剂瓶不能用橡皮塞(腐蚀橡胶)。

  ⑶碘是紫黑色固体,具有金属光泽,易升华(常用于分离提纯碘),遇淀粉变蓝色(常用来检验碘的存在),碘的氧化性较其他卤素弱,与变价金属铁反应生成FeI2而不是FeI3。

  卤族元素教案 篇4

  一、 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卤族元素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出现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碱金属。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卤素的第一节氯气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习的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学生已经知道了氯气很活泼,能和很多物质反应;知道了氯原子的结构决定了氯气的性质。而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过程

  四、 几点说明

  1、为了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本节课的板书利用多媒体显示。

  2、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节课的课件是从网上下载,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了选择利用。

  卤族元素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1、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X—的还原性

  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卤族元素教案】相关文章:

卤族元素复习教案08-17

化学教案-卤族元素复习教案08-17

卤族元素 (2节时)08-17

化学教案-第二节 卤族元素08-17

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08-17

元素及元素符号08-17

元素,元素符号08-17

元素 元素符号08-17

化学教案-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