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2024-04-26 08:29:56 艺诗 高一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用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用7篇)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重点: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步步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清朝(近代部分)时期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此外,通过学习奉课,还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运用成语坟合作能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准备导人词,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成语比喻、编演历史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扪”,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悔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概况、讲故事、新旧知识联系和补充课外资料的形式突出重点;

  2、《辛孔条约》——引导学生归纳条约内容,用成语比喻深化理解内容,同时结合录像加深感性认识。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一学生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加深对“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观点的理解;井通过对《辛丑条约》和其他条约的横向比较,结合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讨论的方式)

  课前导学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制作《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3、编演历史短剧。

  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

  5、编写小结歌谣。

  6、有能力、条件的学生可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学渗透点

  1、通过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2、学生自制井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史地有机结合。

  3、学生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用成语加深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朗诵诗歌,使文、史融为一体。

  导入新课

  各组把准备好的导入词和方案呈交给老师,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习新课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滓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闭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天津——攻占)北京(板书)

  (1900年)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书写上列板书。

  图片:《廊坊大捷》

  想一想: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什么?

  “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材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制《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并讲解之、板书,使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线路和概况已有了较探的印象。

  1900年5月28日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40年前中国的都城还曾被哪些列强侵占过?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对此.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吗?教师可补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爆发时人数才两千多人,到1900年9月却增至10万人。

  若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够详实,教师可补充以下数字:据不完全统汁,联军攻占北京之初,仅王公职官阵亡将校即达640人,阖家引火自焚、吞药自尽、投井而死者有1798人。至于平民百姓的死难者,则不可胜数。

  总结说明:“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就连侵略联军也毫不掩饰地供认:“北京今已成为一强盗世界.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截取于冲华国耻大事记》(二)之四《国宝呜咽》贪婪的八国联军连紫禁城中的馏金防火大水缸也不放过,他们竟然把大水缸上的馏金刮得一千二净。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总结并深化

  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去,启发诱导。这场暴行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浩劫,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引导学生看问题庄更全面)

  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启发、归纳和总结。)

  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解释同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国家,除了八个出兵国以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大家根据课文,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书写板书。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说?在弄清这个问题的原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给予学生免分的展示平台,提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及途径论证观点。但应注意根据课堂时间及学生特点进行调控。)

  指导学生做“动脑筋”栏目;结合《辛丑条约》内容,你能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吗?

  补充材料说明:

  列强为厂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竟然按推算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每个中国人交l两白银作为“罚金”。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庚子大赔款”。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而战后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亏久.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一般是以中国铁路、矿山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就控制在帝国主

  义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启发学生用成语形象地比喻这些条款内容(如:虎视眈眈,羊落虎口等),以加深理解、记忆。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比较分析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3.导入法。义和团运动中,流传有大量的'歌、谣、诗等形式的宣传材料,可以借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复习比较法。1900年慈禧挟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可以通过比较这两段历史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5.阅读理解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6.音像辅助法。可以增强直观效果。

  7.归纳法。对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可以对近代主要条约进行归纳来帮助理解。

  教具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投影显示]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是继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和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割大片北方领土给俄国之后又一次严重的丧失领土主权。

  回答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恶化了清政府的财政。

  回答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力和中国的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威胁。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内地。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烧圆明园

  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

  讲授新课:

  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

  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反帝爱国运动

  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

  生:帝国主义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

  二、经过(1900.6~8.)

  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

  2、统帅:西摩、瓦德西

  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

  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

  3、廊坊大捷

  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

  生:瓦德西

  师:瓦德西是德国陆军元帅。他特许侵略者公开抢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们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圆明园第二次被毁。看插图《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上面写着什么?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看P24导入框。

  三、结果:《辛丑条约》

  师:1901年,农历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比、西、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看插图,左边是11国公使,右边是清政府代表庆亲王奕劻(前)、李鸿章(后。)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生: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师:①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经济

  师: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赔款(约3000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千多万两,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总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这是侵略者要通过赔款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

  ②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外交

  师:危害是什么?

  生: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师:③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政治

  师:危害是什么?

  生: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师:④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军事

  师:危害是什么?

  生: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四、影响

  师:《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生: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板书

  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

  二、经过(1900.6~8.)

  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2、统帅:西摩、瓦德西

  3、廊坊大捷

  4、攻占北京

  三、结果:《辛丑条约》

  四、影响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学习义和团的英勇抵抗,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学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新课探究

  一、义和团运动

  性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背景):

  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2、战争爆发:

  1900年,英、法、俄、美、德、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3、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残酷屠杀义和团成员。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5、拓展讨论

  材料:“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讨论:

  (1)瓦德西对中国的侵略存在什么顾虑?

  提示: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令侵略者畏惧。

  (2)是什么事件令瓦德西产生这种顾虑?

  提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一次次战斗,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

  三、《辛丑条约》

  1、签订时间:1901年

  2、与清政府订约的国家:英、法、俄、美、德、日、意、奥、西、荷、比共11国。

  3、内容:P23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由各国派兵常驻。(不准中国人居住,成为“国中之国”)

  ⑤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4、影响(严重危害):

  ①《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

  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③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辛丑条约》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6、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总结巩固: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真题训练:

  1、规定中国人不准居住的在东交民巷不平等条约是(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D)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鉴定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主要是指:(D)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C。赔款数量大,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4、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带领仓皇逃跑的皇帝是(C)

  A.咸丰帝 B.同治帝 C.光绪帝 D.道光帝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概述甲午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2、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第二,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第三,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剧的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一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也是本目的重点。

  对于《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在领土方面:这是继俄国割占东北、西北地区大片领土以来的又一次大片领土的割让,最为严重的是台湾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严重形势。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次,在经济方面:

  ①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

  ③在华投资设厂被正式写入条约文本,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

  从此,西方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第三,《马关条约》之后,使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害。所以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剖析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应将重点放在分析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另外,学生已经学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因此,在课堂最后,要将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的过程做一个小结。此外,学生对于义和团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本课不要求重点掌握,因此,分析下其发起的原因和分析评价下其口号即可。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日本国情及课本知识,能够分析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通过阅读课本,能够列出战争过程的重大战役。

  3、通过与《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能够分析出《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分析出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

  5、通过相同的方式完成对八国联军侵华背景、重大战役,影响的探究。

  三、评价设计

  目标一: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归纳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同时通过个人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以及老师的讲解,学会材料题的做法。

  目标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掌握甲午海战的主要战役,并通过课本图片的方式进行识记,加强印象。

  目标三:通过填写图表的方式归纳《马关条约》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与《南京条约》的对比,采用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来完成图表所有内容,完成目标三的学习。

  目标四:通过两则形成鲜明对比的材料,加上学生小组内的探究,完成对反思篇的学习。

  目标五:采取图片材料,表格,图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八国联军侵华这一部分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材料教学法:通过提供不同样式的材料,是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体验解读的方法,领会并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在组内能够相互启发和帮助,一方面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培养合作精神;另一方面锻炼了个人归纳与表达能力,使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灵活的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五、结束语

  小结·感悟:

  教师:观看幻灯片,联系最近保钓运动中的“极端”爱国行为,同学们感悟一下中学生应该怎样爱国?

  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学生集体阅读周恩来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国家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三、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以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师:1、结合义和团运动相关图片,阅读文本和材料,思考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于哪里?发展状况如何?义和团的起因与什么有关?义和团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谁?推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义和团最早兴起在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反帝爱国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2、阅读文本查找战争的时间、直接目的、根本原因。

  生:1900年,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师:3、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有哪些国家呢?

  生: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率领人:西摩尔(英国人)

  师:4、结合图片,阅读文本,说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有哪些著名的抗争史实?

  生:廊坊阻击战

  师:5、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在四十年中列强两次攻破京城,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

  师:6、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三)《辛丑条约》

  师:7、列表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生:主要内容是

  师:8、请同学们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生:

  (1)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五、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板书设计:

  八国:英美法日俄德意奥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文章: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8-1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8-17

第四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8-17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8-17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08-17

历史教案-中英鸦片战争08-17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08-17

历史教案-美国的独立战争08-17

历史教案-1.1-1.2鸦片战争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