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凝结
课 时:一节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1. 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露的形成。
教学难点:
1. 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2.露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 2 个、玻璃片 2 块、热水、酒精灯、木夹、火柴、搪瓷杯 ( 或涂黑铁罐头筒 ) 、冰块、温度计。
演示材料:带盖杯子 3 个,冷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 、 教学引入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
学生: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教师: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
学生:与热水有关系。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 ?
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 .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教师: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玻璃冷、一块玻璃热。 )
教师:列表比较:
甲杯 温热水 热玻璃片 无小水珠
乙杯 温热水 冷玻璃片 有小水珠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板书课题: 凝 结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 水蒸气----→水
受 冷
指导学生在课文填空处填写上述变化。
教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3 .指导学生认识露的形成
教师: ( 出示挂图 ) 庄稼和草叶上的水珠叫做露,它常发生在夏秋晴朗的早晨。那么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 ?
学生:进行预想,发表意见。 ( 这些露珠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从物体中渗出来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 )
教师:那么露是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呢 ?
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个搪瓷杯里放进冰和水,使杯子成为一个很凉的物体,把杯子放在潮湿的布上。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为什么搪瓷杯外有小水珠出现 ?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 ?
学生: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受冷变的。
教师:为什么有露的时候一般风很小 ?( 风大了水蒸气要吹散 )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思考可以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 (0 ℃以上 ) 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指导学生填空 ( 课本第 10 、 12 页的空白处 ) 。
三、总结、巩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并且知道了露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什么叫凝结 ? 露是怎样形成的 ?
质疑:关于露的形成,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
(
若学生提出为什么露多在夏、秋季晴天早晨、无风的条件下出现,教师可讲解:夏、秋季日照强,水蒸气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晚上散热快;早晨,草叶温度最低,有结;无风或者小风时,能使水蒸气有较长时间与冷草叶凝结,凝结的水也不会很快蒸发,从而形成露。
四、布置作业
思考:海水很咸、其中溶有较多的盐。你有没有办法使海水变成淡水 ?
板书设计:
凝 结
凝结:水蒸气---→ 水
受 冷
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无风、晴朗的天气
【凝结】相关文章:
在那升华凝结的地方作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