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第一节 蝗虫
第一节 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言。
(2)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同时从发放和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虫,兴趣陡然而升,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
(3)其他引入的方法:由于本课要讲的蝗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直接引入,学生会不感兴趣。所以,要了解学生情况,往往学生对很熟悉的动物缺乏细心的观察,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蝗虫用什么来呼吸?”“蝗虫有耳吗?”“蝗虫有鼻子吗?”“蝗虫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所以,从设疑来引入也是较好的方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录像等做为引入方式,放一段有关蝗虫的录像片,然后根据录像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总之,引言的设计多种多样,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主要目的。
2.新课的设计:
以“实物引入”的方法为例来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适合本课的特点,也是大多数学校和生物教师容易做到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效果。所以,下面就这种方法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由于教学进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课前发动学生捕捉到足够量的蝗虫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实物,课上的安排就可以围绕着实物的观察而展开。
(2)教师备课时要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最后获得正确答案。例如,在观察外部形态时,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蝗虫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头部有些什么结构?”“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点?”“雌雄个体的腹部末端相同吗?”……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由表及里、从头到尾的观察方法。当观察到一个形态特点时,教师要立刻将此特点的生理功能设计为问题并提出。例如,当观察头部时,教师可以提问:“蝗虫头上的这对触角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讲出答案:它是蝗虫的嗅觉器官,不信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这时,教师可以演示教材中用蟑螂做的剪去触角的小实验。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将这个小实验留作课外来完成,要求下节课汇报你的实验结果,学生对此会非常感兴趣。下面一个证明胸、腹部的气门是蝗虫呼吸器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还可以将两个小实验设计成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写出论文在课上宣读。总之,形态结构要与其生理功能紧密相连,不能脱节,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3)课堂上的具体进程可以采取边观察实物边讨论的方法,一步一步将教材要求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蝗虫的形态特点、感觉器官、运动器官、消化、呼吸及生殖发育等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清晰的印象。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二种处理方法,一是要讲就想尽办法讲清楚,不留疑问。二是干脆不讲,当学生问到时个别讲解,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将做为重点内容的形态结构讲清讲透。例如,做为难点之一的“不完全变态”就可以不提,把该问题留到下节课与蜜蜂的发育一起讲。在相互对照的过程中,昆虫发育中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问题,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步骤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否则,盲目照搬一些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无效果可言了。
【第一节 蝗虫】相关文章:
捉蝗虫作文03-17
捉蝗虫作文05-27
【热门】捉蝗虫作文11-24
[经典]捉蝗虫作文3篇11-24
我的第一节历史课08-20
第一节党课思想汇报08-24
第一节英语课英语自我介绍03-21
第十章第一节家鸽 教学设计05-01
开学第一节班会课教案模板(精选6篇)08-26
高中第一节语文课教案模板(精选5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