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教 学 实 施 方 案
授课班级 级 班 年 月 日 第 课时
2、引导学生把握美术形象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别。 重 点 美术形象的塑造和客观现实生活的关系。 难 点 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 教 法 讲授课
教 学 内 容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回忆美术的概念和特征。其中我们讲过,美术也叫造型艺术,它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传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态度的。这个用来传达情感的形象,就是我们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
【讲授新课】
一、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其特点:
艺术形象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艺术的掌握世界”,也就是进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那种特殊的方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是如此。
但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形象在空间上有着确定的存在方式,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
二、 美术形象的整体与个体性:
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如P103《大卫》、P107《思想者》、P116《蒙娜丽莎》等作品中,就是塑造的个体艺术形象,是单一的;
P59《血衣》,作品中画家把每个具体的个别人物形象都作为独立完整而有机的美术形象,来进行探索和创造的,正是由于它那极其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而又具体生动的个体形象,有机地交织成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
个体形象:举起血衣悲痛欲绝的中年妇女,白发飘散、充满仇恨扑上前来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积愤如山、手持地契老早赶到会场蹲在前列的老实农民,被地主迫害成残、瘫痪不起的青年农民和他的不幸的家属,虽然震惊然而低头并未服罪,偷眼窥视着斗争他的农民群众的地主……
整体形象:以农民的血泪控诉为中心情节的惊心动魄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雄壮艺术场景。
三、 美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各区别
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美术形象自然也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的。
关系:
选择、提炼、概括、改造
现实生活————————————————————>艺术形象
审美评价、思想感情、时代要求
< ————————————————————
反 映
如:P58《流民图》 (200CM,2700CM)中国画,蒋兆和,(1904—1986),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早年学商业美术,长期从事中国画革新的探索,在人物画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为了创作这一作品,画家曾从北京去南京、上海收集素材,画了很我素描和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作品。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通过在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中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的。
《血衣》是一样,为了完成这一作品,画家多次到河南写生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1973年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有素描稿,这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稿。
王式廓,男,1911年出生,山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0年在山东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1932-34年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参加MK木刻研究会。1934年留学日本,1936年考入国立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1938年到武汉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从事美术工作,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7-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1949年参加第1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画研究班主任。1954年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1960年在第3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73年逝世。
【课堂小结】
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形象是用来传达信息的最直接的媒体,这一媒体产生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每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把握,往往可以直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当然,在直观感知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业】
试赏析《韩熙载夜宴图》,分析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形象。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相关文章: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教案01-21
运用美术作品让幼儿与环境对话08-24
一年级学生美术作品评语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