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二)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二)秋天来了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审美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能利用各种材料大胆,直率地表现创作画;初步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2、了解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全方位地感知秋天,让学生从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色中体验生活的美。
3、通过欣赏表现秋天的一系列作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创新设计,大胆表现,大胆装饰,以小组身份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秋,拓宽视野,学会创作的表现手段。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直率表达,个性作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量秋天的图片,秋天的乐曲磁带,碎花布等;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各种废旧纸张,废旧材料,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全方位地感知秋天,让学生从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色中体验生活的美。
二、展示阶段:
(一)谈话导入:
老师拿出一张枯树叶“小朋友,这是老师早晨来学校时在路上捡到的,仔细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灰色。”
师:“为什么会变成这种颜色呀?”
生:“树叶枯萎了,从树上掉下来了。”“风把它吹下来了。”“秋天来了。”
出示板书——秋天来了
(二)找一找秋天:
1.师:“是啊,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发现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一些秋天的迹象。”(找一找小朋友衣着打扮的变化)
2.师:“小朋友再想一下,你还能在哪些地方找到秋天呀?”
生:“树叶掉下来啦。”“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小河里的水变凉了。”“大雁飞向南方了。”田野里的稻子成熟了,远远看去就像给大地盖了一层黄黄的地毯。”……
3.教师总结:“秋天来了,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季节,那小朋友你们想用怎样的方式赞美秋天呢?” (生答)
生:“我来朗诵一首诗,题目是《落叶》,风儿阵阵吹来,叶儿片片落下,它们离开妈妈,不哭也不说话。”
4.师:“除了背诵诗歌,老师知道你们还教过有关秋天的歌曲,如《雁儿飞》《小树叶》等。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跳一跳,好吗?”(歌表演)
(三)欣赏秋天:
1.师:“小朋友的知识可真丰富,真了不起!前一阶段啊,老师还悄悄拍了一些秋天的景色,你们想欣赏一下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景色图片)
2.师:“小朋友们欣赏了这些秋天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秋天可真美啊!”“秋天的色彩可真丰富!”“秋天的果实可真多啊!”
师:“是啊,看了这么美的景色,小朋友们想把它们画下来吗?”
生“想!”
师:“我知道你们肯定忍不住要动手了吧!先别急,老师要讲一些作画的要求啦!
(1)构图要大胆,东西要画大一些,可不要缩在一起。(范作欣赏)
(2)除了画你还可以用粘贴的方法。(范作欣赏)
(3)加上细节,可以使画面更丰富。(师演示)”
“小朋友,你们在作画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呀?”(生答)
三、反馈阶段:
学生作业:
1.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拿出材料表现一下你们心目当中的秋天吧!”
让小朋友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准备表现秋天的什么。
2.学生分成四大组,拿出不同材料进行作业。(放音乐)
3.教师巡回辅导,并颁发“最佳纪律奖”
作业展评:
1.分小组展示作品,要求各小组代表用简单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2.组织小朋友举办作品发表会,谈谈自己创作的感受。
3.颁发小组奖项。
四、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结束教学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学生感知秋,拓宽视野,学会创作的表现手段。
二、展示阶段:
1、拿出上节课半成品作业,师生欣赏点评。
2、师小结
3、师用撕纸的方式示范作品:秋果图。展示作品,师:老师用撕纸的方式表现了秋天,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
学生回答。
4、欣赏作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表现秋天的作品。(师引导学生从色彩、构思、造型等方面进行欣赏,课件展示大师及学生表现秋天的作品。)
三、反馈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2)加上细节,使画面更丰富。
(3)注意要用上秋天的色彩。
2、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拿出材料表现一下你们心目当中的秋天吧!”(美术教案 www.fwsir.com)让小朋友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准备表现秋天的什么。
2、学生分成五大组,拿出不同材料进行作业。(放音乐)
3、教师巡回辅导,并颁发“最佳纪律奖”
四、课堂小结:
1. 分小组展示作品,要求各小组代表用简单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2.组织小朋友举办作品发表会,谈谈自己创作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绘画时表现的秋天场景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果从秋天会成熟的果实或蔬菜中,找到想要表现的事物,感觉会更贴近生活。有些学生用制作的方法来表现,效果也很好,他们选用的材料很合适,感觉很逼真。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去郊外看看大山,树林,田野,庭院,收集秋天的物品。让他们观察叶片,果实等秋天的礼物的造型美。让他们自己产生作画动机。这样绘制出来的作品才有秋天的韵味。
水墨游戏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2、尝试练习、体验水墨特性。
3、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墨特性。
毛笔、水分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欣赏作品、图片、装墨汁的小碟等;中国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等);音响器材。
师生共同准备:墨汁、毛笔、水瓶、2~3张小宣纸、每一小组1~2张大宣纸、毛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及其特点。尝试练习、体验水墨特性。
二、展示阶段:
课前气氛营造:在教室四周挂上水墨画原作,播放中国古典音乐。
1、游戏介绍
①“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大家知道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做什么游戏吗?”“今天的游戏非常特别,做什么待会儿告诉大家,但是要想做好今天的游戏吗,就得先了解清楚它的规则!你们看墙上这些画,它们与我们平时用水彩笔、铅笔等画出来的画有什么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回答。)
②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示范(把毛笔蘸饱了水和墨,在宣纸上重重的画一笔)。“快看!出现什么变化?再画第二笔,又出现什么变化?第三笔呢”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学生试画。指导交流。
③ 板书课题:《水墨游戏》(一)
2、游戏开始
① 游戏接龙:
教师在黑板上贴好宣纸(注意宣纸下面要垫好报纸),每组边上放上一支毛笔,小组排好队,第一个学生先用毛笔饱蘸墨汗和水在宣纸上画上一笔(各种大小点、长短变曲线均可),再后面的学生接着笔不再蘸墨和水继续画,画出的墨迹要与前面同学的不一样。(一个一个接龙,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墨的特性,体验墨迹从湿到干的变化。)
② 认识工具:
a.图片欣赏: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笔、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它们是进行水墨游戏的主要工具材料。
b.小组讨论:毛笔和其他笔有什么不同?宣纸和其他纸有什么不同?
③ 图片欣赏,体会教材中的学生作品:用笔方法的不同及为什么会有淡淡不同的变化。
(通过欣赏,认识到一支笔行会因为用笔方法的不同可以画出细的线条、粗的笔触;水分的多少导致的变化:干燥的擦痕、渗化的墨渍……)
④ 探讨尝试:墨色的浓淡与水份多少的关系。(此处墨色变化只作点拨,不作重点要求。)
三、反馈阶段:
1、小组比赛:一起合作在一张大纸上随意涂鸦,看看谁的墨色、笔触的变化最丰富。
2、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手中的毛笔,用各种不同的用笔方法画出各种不同的笔触。感受线条的粗细、点的大小、墨迹的干湿等笔触的变化。
3、比赛结果展示
4、把每组作品一起贴到黑板上,教师随意点到哪个笔触目惊心,就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5、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作品。
6、教师点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游戏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各组都画出了好多的好作品,但是今天的游戏并没有结束,下次的美术课上,我们将继续进行更有意思的水墨游戏,如果想在下节课上取得好的成绩,那就可以在课后尝试更多更新的画法,并多作练习。另外,可以从课外书报上搜集大人们的水墨作品,将你认为好的作品图片带来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阶段:
1、游戏介绍
(1)谈话:上节课的水墨游戏大家玩得非常开心,今天还想玩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更有意思、更富有变化的水墨游戏。
(2)揭题:《水墨游戏》(二)
2、游戏活动
(1)听雨声:小朋友,听!是什么声音?原来是小雨点在说话。
(2)示范:
a.教师示范用笔蘸墨在宣纸上画点。
b.重点解决墨色的浓淡:再画一个不一样的小雨点。(师:“再加点水,这次点重一点,慢一点。比比看和刚才的小雨点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用墨用水多少及用笔轻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学生练习:在纸上尝试各种点,画好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说说和老师画的点有什么不一样?是怎样画出来的?
(教师小结:点可以变的:浓浓淡淡、干干湿湿、大大小小、疏疏密密……)
(4)作业形式:“这些各咱各样的点组合在一起像什么?你能不能把它们变成一张画呢?”
3、欣赏:
(1)大师作品:黄宾虹及张大千用点来表现的山水画。比较两幅画的不同。
(2)学生作品:看看小朋友画得多丰富啊!
(3)搞个小小展览,看哪个小组的作品既好又多又有创意。
三、反馈阶段:
教师巡回辅导。
要求:1、小组合完成。
2、教师提醒学生小心墨汁不要弄翻,注意不要把墨汗翻掉型脏教室。
3、展评:
各小组将作品集中展示,大家巡回欣赏,谁的点变化最多?谁的画最美?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画各种各样丰富的线条、色块、形象,看能否像大师一样画出更加精美的水墨画来。
搜集画报上画家们画的水墨画作品,并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们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小学美术课中首次出现的国画课,不强调要让学生画出某一具体形象作品,而要强调通过有趣的学习活动方式,激发学生自由表现、大胆探索、感知水墨性、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从而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问题的意识及口头发表、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玩泥巴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性,尝试并掌握几种玩泥的基本方法。
情感:通过游戏活动,共享玩泥巴的快乐,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通过对玩泥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初步的感知能力、口头发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感知泥性,归纳玩泥的几种方法。
感受、探索、泥性及口头表达。
课前准备
学生:小水桶、毛巾、可塑泥、可用来印纹的小物品
教师:教学图片、媒体素材、不同干湿的泥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探索感知泥性,尝试并掌握几种玩泥的基本方法。
二、展示阶段:
(一)、导入:
教师拿出三个布袋,内有三种湿度不同的泥巴。引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鼓励学生上前摸一下,闻一下布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观察: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自己的感觉,如:柔软、泥土气息等。
揭开谜底:是泥土。你们想玩吗?
出示图片欣赏,初步认识泥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观赏作品
简介几种泥巴的用途。
(二)、感受实践:
1.到户外,提问:你玩过泥巴吗?你是怎样玩的?玩时有什么样的感觉?与学生一起无主题的玩泥巴游戏,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让泥变得不粘呢?你还有其它办法让泥变得不粘吗?大家试一试!
学生分组交流,发表自己对泥的不同感受。找到问题答案:泥巴太湿的时候,可以经过摔打后湿度适中;泥巴太干时,可以加点水搅和一下,即可。
泥巴听话吗?你还能让听话的泥巴变成什么好玩的东西吗?你用泥巴做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呢?
成组讨论问题。讲一讲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2.讲解泥巴是如何被运用的。
根据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用了多少种技巧来玩泥巴?来联想一下还可以用哪几种其他的方法?
3.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东西与泥巴有关?
三、反馈阶段:
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做东西,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力求与众不同。
看谁做的圆球最圆?看谁做的泥条最长?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指导和提示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嗅觉、摔打、重量来更为细致的感知泥性。
教师经过讲解、评比后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课堂小结:
整理现场,清洁卫生。
引导学生把工具清洗干净放回原地,打扫地面卫生,给自己清理。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橡皮泥进行文具造型的方法:基本形制作和添加装饰。可用的造型手段有:搓、捏、按等。
二、展示阶段:
(一)、引导阶段:
猜谜语:说一说你的一种文具的形状、大小、功能,请大家猜一猜是哪种文具。(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并抓住每种文具的特征。)
看老师制作的文具使用了什么材料?(橡皮泥)
大家试着用橡皮泥做一枝铅笔,看谁做的像,请他介绍一下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出示几种造型、花纹独特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在橡皮泥做的铅笔上装饰上这么好看的花纹,试着做一下。
通过制作,总结出用橡皮泥进行文具造型的方法是:基本形制作和添加装饰。可用的造型手段有:搓、捏、按等。
(二)、再分组合作用橡皮泥制作一下其它的文具,比比哪一组做的最多,造形最新颖独特。
引导学生搓成不同的线、捏成各种的点和立方体、长方体形象进行组合,如制作铅笔盒时,可制作方形、椭圆形等外形,并可夸张其长短及粗细,并装饰上小花纹,使制作的文具更有新意。
三、反馈阶段:
在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的设计基础上,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更新颖的学习用品。
四、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制作前铺一张旧报纸在桌子上,以免把桌子弄脏。制作结束后,要及时收拾剩余的橡皮泥。
五、教学反思:
在利用橡皮泥制作文具时,有的学生提出:做出来的有些文具根本就不能用,这叫变废为宝吗?我告诉孩子们,虽然这样的玩具不能用,但它们很有装饰性,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同时提出,希望同学们能设计、制作出可以用的文具,真正的变废为宝。
难忘幼儿园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幼儿园吸引人的活动,活动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环境又是怎样的。
2、敢于尝试使用多种表现方法,能通过绘画表现了自己的愿望。
3、讲解动态人物及活动场景的表现方法,举一反三,使学生掌握人物及场景的画法。
教学重、难点:
1、、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并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2、记忆画对一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通过观看录像,让孩子重温幼儿园的生活,由此获得启发,敢于表现。
教学准备:
师:1、了解班内学生来自哪些幼儿园。
2、拍摄幼儿园录像片:门口、活动场所、班级、老师、小朋友们活动场面。
3、准备一张可贴全班孩子作品的大纸,写上课题。
生:彩色笔、油画棒、水粉工具、其他废旧材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说出幼儿园吸引人的活动,活动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环境又是怎样的
二、展示阶段:
(一)、导入:(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1、放录像。(只放一两个幼儿园的特色镜头。)——定格
2、问: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反应热烈,都看出是幼儿园。
3、猜猜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这会儿在干什么?——引导回忆。
4、大家猜测得对不对?——接着往下看。(孩子们在活动器械上的活动场面——勾起回忆和对幼儿园的留恋。)
(二)、新授
想念幼儿园吗?
1、最想念幼儿园的什么呢?讨论、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
2、引导欣赏课本上的图片。
(1)看看这些小朋友最难忘什么?
(2)好好看看他们是怎么表现的?
3、请组内同学讨论,各组派一名代表说说作业设想。
三、反馈阶段:
1、学生绘制作品,老师巡回指导。(及时鼓励大胆创新的作品。)
——小结
2、完成后的作品贴到大纸上。
3、每个小朋友签上自己的名字。
4、拍摄作品,准备寄往各个幼儿园。
四、课堂小结:
请父母帮忙制作空白贺卡,在上面贴上自己的作品,写上祝福的话,送给老师或好朋友。
给合元旦提示孩子们可把作品当作礼物送给幼儿园的老师和朋友,表达你对老师的感谢。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动态人物及活动场景的表现方法,举一反三,掌握人物及场景的画法。
二、展示阶段:
(一)、引导阶段
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了解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情况,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有重点地启发学生进行构思。通过谈话法引入课题,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了解作品中动态人物及活动场景的表现方法,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放录像(幼儿园一两个景点)。
2、问这是什么地方?孩子们猛然发现是自己以前的幼儿园,个个都很兴奋。
3、大家离开幼儿园已经两个多月了,想念幼儿园了吗?
4、老师把幼儿园搬来了,展示模型幼儿园。学生会兴趣大增,热情高涨。
(二)、发展阶段
1、放上课铃声,上学时间到了,小朋友该进幼儿园了。老师用泥捏一个自己放进幼儿园。
2、放录像,观看捏造泥人的放法和步骤。
3、引导欣赏课本上的泥塑作品。
4、作业要求:用泥做一个幼儿园老师、小朋友或自己。要表现出他在干什么,想办法不让泥人跌倒。
三、反馈阶段:
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鼓励标新立异,培养独立思考(或组内成员共同商讨后)的能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把制作好的泥人放入模型幼儿园中,位置自定。可适当用实物或泥捏树或其他东西。
插上写有主题的牌子——难忘幼儿园。
五、教学反思:
记忆画对一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通过观看录象,让孩子重温幼儿园的生活,由
此获得启发,敢于表现。
像什么呢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2、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撕纸、想象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先撕纸,后想象,再添画。
教学难点:
根据撕出纸块的形状特点进行巧妙的想象,添画。
教学准备:
实物范例、彩纸、胶水、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掌握撕纸、想象的方法。
二、展示阶段:
(一)、刺激想象。
1、想一想,变一变。
教师拿出一张彩纸,随意撕开,展示于黑板,问:“小朋友看一看,它像什么呢?”
学生观察,思考。展开想象回答。
教师趁热打铁,“老师来变一变,把它变成刚刚小朋友说的东西。”
教师任选一学生的想象添加,在学生惊疑中完成想象。
2、废纸篓,变变变。
教师出示一个废纸篓,问:“老师这有一个废纸篓,里面全都是小朋友平时丢掉的废纸片。我们都来动动脑,看看他们能变成什么有趣的东西?”
师生互动。教师快速出示各种废纸片,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想象力。
3、揭示课题。
(二)、发散思维。
1、亲手撕,独立想。
引导学生尝试,“小朋友想不想动手变一变?”
学生尝试,随意撕开一些彩纸,想象添加。
教师同时动手撕纸,与学生同步创作。
2、赏一赏,想一想。
出示刚刚添画的部分作品,及自己的作品,问:“小朋友们变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想一想:
A、他们有趣吗?哪里最有趣呢?
B、这些想象巧妙吗?找一找,把他们找出来。
C、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作品呢。”
3、小结:
A、将纸随意的撕开,像什么呢?寻找方法:将纸片转换方向;寻找相同的轮廓剪影等。
B、组合联想:将撕开的纸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想象添加,像什么呢?
C、思考:如果你想动手,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阶段:
1、“撕开的纸到底像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启发想象。
2、学生主动创作,个人独立完成。
3、运用勾线笔添画,并利用彩笔丰富其色彩。
四、课堂小结:
1、随堂评价,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独特新颖之处,及时给予肯定或笑脸。
2、预设想象:尝试预先想象,根据有目的的意图来进行撕制,组合成较为具象的作品形式。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将撕开的纸全部利用起来,进行同一主题的想象添加。
二、展示阶段:
1、拿出事先撕好的几个形状,分发给学生,现在你手中拿的这张撕过的纸,你觉得它像什么?
学生答,而后对其进行添画。
作画完毕,问下面的学生他画的像不像?
小结:这些纸块虽然是随手撕出来的形状,但这些添加上去的形象却是用心想象出来的。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剪贴画,这跟剪贴画一样不一样啊?
(一样)
(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
剪贴画是我们先想好了什么形状,然后根据我们想要的形状把它剪下来,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先画好一个轮廓然后再把它剪下来。
而今天我们做的呢,不用剪刀,先随意撕一个形状出来,然后再根据这个形状进行想象、添画。
撕的时候你并没有想好要撕成什么形状,只是随手撕,撕好之后再开始对它进行想象。
三、反馈阶段:
1、课堂作业
小朋友们想不想都来试一试
规定一下要求:可以撕3—5个形状,可以把这些形状连起来想象成一个有趣的形象(图1),也可以单个想象(图2、图3)。不要把纸撕的太碎,也不要撕的太工整。
2、作业展评
看看他们的作品分别像什么?谁画的最有趣
四、课堂小结:六、 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想象与创造,随手撕出来的形状,都可以把它想象成有趣的形象。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像什么呢?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属于意愿性,其认知水平属于平面知觉的直观动作思维。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让学生从撕各种基本形开始,由浅入深地激发想象添画熟悉的形象,让他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交流,从单个形象到组合形象,再到整幅拼贴。总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永远高于作品难度,这样,学生才会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走向探究的高地。
站起来 站起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临摹让学生体会创新。可以根据纸的形状让学生考虑“像什么”,启发添加、上色等,追求形象的趣味性。
2、教学中渗透“站起来”的简单原理,强调“站”得巧妙,注意纸张形状的平衡与重心。
3、培养其想象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与创新,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剪刀、胶水、颜料、铅画纸、卡纸、示范作品若干。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颜料、铅画纸、卡纸。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思考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纸“站起来”。
二、展示阶段:
——尝试与体验
启发诱导,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桌上躺着一纸纸,你会让它站起来吗?”学生作各种尝试,教师及时发现闪光点给予鼓励。
生生互动,交流纸“站起来”的方法。(如果学生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这时可随机点拨:“看老师手中的纸,变!变!变!”,示范一些“站起来”的方法)。
小结:学生明白纸通过卷、折等方法会“站起来”。
——探究与创作
引导想像,启发学生通过折折、剪剪、贴贴、画画,增强形象的趣味性。
老师示范,例举:可以问:“这个折好的形象看起来像什么?”学生做各种想像回答。
老师用剪刀剪成,“现在它又像什么?”教师上色,添加人物:“看,这个小朋友玩得多带劲啊!”
——欣赏与分析
欣赏范例,自行探索,让学生明了:范例中各种形象的不同是因为纸“站起来”的形状与方法不一样;即使同样的“站”法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趣味追求。
三、反馈阶段:
——实践再创作
用一个你最喜欢的“站起来”的方法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交流与展示
四、课堂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欣赏各自作品,互谈体会和建议。
采用诱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点拨成形。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画声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提供大量的大师作品、学生作品进行赏析,看看其作品与所画的声音是否呼应,从而了解表现声音的方法。
2、讲解色彩与人的感觉的关联,画一种你听过的奇特的声音。
3、通过画声音对声音提高自我听觉。
教学重、难点:
考考学生的小耳朵灵不灵,能不能听出声音的变化,用点、线、色的灵活运用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有关声音的录音、范画、白纸、彩色纸、瓶盖、梳子、牙刷、纸团、牙签、手机、水粉颜料。
学生的准备:水粉颜料、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绘画的要素点、线、面。
听各种声音,尝试用点、线、面来表现声音。
二、展示阶段: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今天的美术课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仔细听。”
(老师拍手)听到了什么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对声音的关上)
2、邀请学生一起形展拍手游戏,拍出轻重不同、快慢不同的声音,感受掌声的节奏,体验快乐。并请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掌声,增强趣味,加强对声音的感受。
3、“大家拍手的声音真好听,但是拍过就没了,有没有办法把掌声留住?”激励学生尝试用点、线、形描绘声音,进行第一次作业。学生只要在纸上画出东西便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通过比较,真切感受
1、从学生作业中总结出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板书课题:画声音)。
2、放手机铃声让学生感受掌声与手机声的不同。“你觉得该用什么颜色来画呢?”
从作业中反映出声音的颜色。并体会出掌声不同色彩也会不同,原来声音是有颜色的。
(三)、——由扶到放,个性创作
1、让学生模仿生活中有哪些喜欢听的声音和害怕听到的声音,通过回忆、模仿,再一次感受丰富的声音。
2、“生活中有那么多声音,可简单的点、线该怎样对丰富的声音进行合理的表现呢?”介绍学生作品《外公的呼噜声》,让学生从他人的作业中学习点、线、色的灵活运用。
3、考考学生的小耳朵灵不灵,能不能听出声音的变化。
媒体播放火车有近而远的声音,感受同一声音的高低快慢的变化。进行第二次作业:画出声音的变化。(点拨学生画出的点、线的种类可以不同,排列的方向也可以不同。)
4、考考学生的眼力不好:
展示德库宁的《噪杂声》,小组交流:你可以从图画中听到什么声音?从学生的各种回答里总结出:原来画中就有声音啊!
(四)、——欣赏
1、声音可以画吗?完全可以,不信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画声音的。
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都是相通的,热的感觉和喧闹的感觉相通,所以就有了“热闹”这个词,那么声音怎么跟我们的绘画相通呢?我们来看这幅画:鲜艳的红色,激动的笔触和喧闹的声音相通,所以就有了《喧闹声》这幅画。欣赏《消防声的声音》,请一位学生模仿车的声音,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看看书上的图画。“我们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仿佛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着火了,火光冲天,消防车呼啸而来……原来声音是这样画出来的。
2、书上还有的声音是使用各种点、线来画的,谈谈这些图画是怎么画声音。
(五)、——游戏听音:《鼓的故事》
1、鼓是我们古老的打击乐器,现在我们课堂里没有鼓,但可以发明创造鼓,只要能打击出声音,我们就称它为“鼓”,老师示范一个“鼓”声:用铅笔敲击讲台。
2、请同学们也来发明创造一种“鼓”声。
让其他同学闭眼来猜:用什么东西敲的,这个“鼓”声给你什么感觉?(可以用手指拍黑板,用尺敲文具盒,用脚跺地等等)。
每猜一种声音,尝试着能不能把他画下来。
3、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
4、我们发明创造了这么多“鼓”。听到了很多声音,最后让我们一起敲响自己的“鼓”,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反馈阶段:
思维拓展,乐趣创作
1、开展找不同的游戏,媒体播放:钟声——摩托车声,让学生找出声音的不同。
2、播放声音和书上范图比较声音的不同和画面的不同:听听小虫的叫声和喝彩声,看看书上画的这两种声音,从中体会不同声音的不同之处并感受画面的不同。3、进行第三次作业:画一种奇特的声音。提供瓶盖、梳子、牙刷、纸团、牙签等工具。尝试用不同工具绘制不同声音的画面。指导如何使用特殊工具。
介绍绘画小窍门:示范《超市的噪杂声》的作画方法:用线沾色,在纸上拖动,产生了柔软而毛糙的纸条;还可以用绒线贴出水流的哗哗声;纸上先涂水再画颜色,让色彩融合在一起,表现甜美的声音;用含水分多的毛笔沾色,挥洒出下雨的声音;在涂完色的纸上用较硬的东西刮出线条,表现尖利的声音。
4、画完成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作品。老师可以和暂时没有找到朋友的学生做朋友,并和他谈谈他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作业展评
1、请先画好的同学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评讲自己的作业,老师给予指正和表扬。
2、全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
五、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上课时,虽然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学习,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但我总感觉课堂上少了些什么。(美术教案 www.fwsir.com)课后反思发现,问题源于教师本身,一是教师的课堂气氛调控没有到位,教师的语言、神态均缺乏激励性。二是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课堂气氛就比较紧张、沉闷,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主动,似乎在给教师“牵”着走。
卡通卡通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卡通画知识”,欣赏优秀卡通画,获得相信息。
2、选一个自已喜爱的卡通形象临摹或改画一下。
3、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放松、自由、平等的状态下绘画或制作。
教学重、难点:
学生真正了解卡通的特点,敢于表现卡通。
教学准备:
教具;各类儿童喜爱的卡通被设计运用于生活中的图片。
学具:彩笔或颜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1、了解“卡通画知识”
2、卡通的特点
二、展示阶段:
(一)、——导入
1、欣赏与激趣:取米老鼠和大鸟形象的玩偶进行表演,引发学生的兴趣。
2、启发提问:你喜欢谁呢?为什么?除了米老鼠和大鸟,你还有另外喜爱的形象吗?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卡通形象的外部特点、卡通形象的色彩或卡通片中的帮事情节进行描述)。
3、对讲得好的学行给予奖励。
——新授
4、小结:我们刚才所说的都是卡通片中的卡通形象。
5、板书:卡通 卡通
6、定义:什么叫卡通呢?就是漫画和动画。漫画和动画片里面出现的形象叫卡通形象。
d.拓展:;你除了在动画片,还在哪儿也见过可爱的卡通形象呢?
e.小结:我们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卡通变得更加可爱,小朋友通过看卡通片认识了美与丑、善与恶。卡通的世界是
一个美好、可爱的世界,所以许多设计师都将可近、聪明、机灵的卡通形象设计到生活用品当于中去了……
f.欣赏图片。进一步加深对卡通的认识,并了解上学通形象设计的具体方法。
(a)。所有的卡通形象,设计师都对它某一部分进行了夸张,使上学通形象变得更加可爱。
(b)。要注意上卡通形象的拟人化,它可男可女,可老可幼,更接近我们的生活中的人物。
(c)。对于某些不太好看的部位,我们可以进行变形修饰。
三、反馈阶段:
学生作画,老师辅导
临摹或改画一个自已喜爱的卡通形象评价:
1、通过实物投影仪将画得好的作品及时介绍给大家。
2、如果有自已创造的卡通形象,教师更应介绍给大家,请他从创意设计上来谈谈对卡通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作业展评:黑板上设计好“我喜爱的卡通形象”字样来展示学生的作业。
互相评价:在自已喜爱的作业上贴上红花,讲讲理,由。(师引导学生从形象、色彩及改画的创意上来讲)
五、教学反思:
进行教学时,我运用了如:举起大家勇敢的手、把掌声送给善于表达的他、你的理解连老师都自叹不如(竖起大拇指)、让我们更关注还没有发言的同学……等激励性的语言和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友好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
土与火的艺术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陶瓷艺术家们的优秀作品。
2、结合自己的观察、感受、发现、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与陶瓷艺术创作的感性认识。
3、了解与陶瓷艺术相关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己对陶瓷艺术的感受,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传达出这种感受。
2、能否以自己的眼光和鉴赏能力分析鉴赏陶瓷艺术的特点和具体作品的独特表现方式。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教具:与陶瓷艺术作品及创作历史有关的音像资料;中外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图片;陶瓷艺术作品、日常用品的实物等。
学生准备学具:自己收集的中外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图片和自己喜欢的陶瓷作品实物;草稿纸和记录、勾画草图用笔。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导学案)
了解与陶瓷艺术相关的知识。
二、展示阶段:
(一)、引导阶段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结合展示有关的影视资料、音像资料和图片,师生共同感受陶瓷艺术与陶瓷艺术家为我们带来的陶瓷艺术独特的美,引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2、以教材刊登的古今中外陶瓷艺术作品为重点,结合更多的作品,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陶瓷艺术的初步认识。
3、启发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对陶瓷艺术的初步认识,形成自己的陶艺创作构思。
(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
1、重点分析几件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作品的不同特点,重点介绍陶瓷与瓷器的区别、陶瓷艺术品与陶瓷日常用品的区别。
2、学生围绕教师的介绍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受评书作品。
三、反馈阶段:
1、注意引导学生在汲取别人观点的独特之处的同时,完善自己的观点。
2、如可能,可以用书面(包括多媒体文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几件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介绍陶瓷与瓷器的区别、陶瓷艺术品与陶瓷日常用品的区别。
五、教学反思:
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与陶瓷艺术作品及创作历史有关的音像资料;中外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图片;陶瓷艺术作品、日常用品的实物等。这些
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二】相关文章:
一年级美术教案全套(一)08-15
高二物理教案全套12-09
小学二年级全套精编美术教案08-16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全套12-18
小学美术第一册全套教案(4-3)08-16
小学美术第一册全套教案(4-1)08-16
小学美术第一册全套教案(4-4)08-16
小学美术第一册全套教案(4-2)08-16
美术教案-一年级美术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