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时间:2022-08-16 14:24:31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作者/周乐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五年级学生在预习时读上几遍,已能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甚至还能简单说说文章阐述的道理。那么,对这篇明白如话说理清楚的文章,我们该教些什么,以让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呢?
  
  一辨:观点,因时而异
  
  《落花生》一文中,“父亲”赞扬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爱炫耀自己的果实,而是矮矮地长在地上,’以此教育“我们姐弟几个”做一个低调内敛的人。文中“我”也曾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否应该认同“父亲”的观点,历来便有争论。这个争论点,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眼儿特别惹你注意,应该提醒大家关注?
  
  (请生试读)
  
  生:我觉得“只”应该强调一下。
  
  师:这个“只”字能少吗?
  
  生:不能少。少了意思就不一样了。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也可以不讲体面。
  
  生:没有“只”字的话,意思就变成了绝对不能讲体面了。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但关键还是要对别人有好处。
  
  师:你分析得真清楚!父亲就是这样说的——
  
  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往往用来表示意思的转折,显然父亲在这里强调的是花生的“有用”,而淡化了它是否“好看”。那么,你认为能不能讲体面,能不能追求好看呢?
  
  生:我觉得可以讲体面。比如,我们穿得漂漂亮亮的,没有什么不好的。
  
  师:是的,追求外在的形象美,并没错。
  
  生:我也认为应该讲体面,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应该像苹果那样,敢于表现自己,这样别人才会了解你。平时,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师:能落落大方地表现自己,确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你说得有道理。那么,是不是“父亲”说错了呢?
  
  生:父亲说的也不错。他说的是不能“只”讲体面,“讲体面”和“有用”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那肯定要选“有用”了。但如果两个都拥有,就更好了。
  
  师:是呀!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一位传统的中国文人,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更欣赏的是这种平和恬淡、含蓄内敛的处世风格。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却要求我们既有真才实学,又善于表现自己。所以,人的观点有时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因时代而不同。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父亲”的观点,是值得辨一辨的。之前,有人武断地认为“父亲”错了,也有人完全赞同“父亲”的看法。显然,这都有失偏颇。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只”字,准确理解“父亲”的话语,即在追求真才实学的基础上,更欣赏含蓄内敛的处世之道。“父亲”并不完全排斥张扬的个性,只是更欣赏低调的作风。在教师的追问与引领下,学生紧扣文章语言,能准确把握“父亲”话语的含义。(教案大全 www.fwsir.com)大部分教学活动也就停步于此了。
  
  “那么,是不是父亲说错了呢7”通过这一追问,教师又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层面。在辨析比较中,大家发现父亲说的没错,同学们的意见也没错。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许地山父亲的文化背景、生活年代来考虑,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时代造成的观点差异。这对错之辨,虽是简单的一句追问,却问出了“知人论世”的评价理念,使学生更真实、更准确地理解了文章阐述的道理。
  
  再辨:详略,因事而异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011年版“课标”的修订,更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求高年级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将这样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指导学生不仅读懂文章内容,还要了解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理解了《落花生》一课的基本内容后,对于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也有必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辨一辨。
  
  师:同学们,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不仅读出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四部分内容,更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回顾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四部分中,作者重点写的是——
  
  生:议花生。
  
  师:这种写法,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那么,为什么说这篇《落花生》详写了“议花生”的内容,就得当,就合适呢?
  
  (生思考,同桌交换意见)
  
  生: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父亲教育我们的事情,重点应该就在“议花生”上,所以要详写它。
  
  师:按照这种思路来思考,如果作者重在回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的过程以及其中的乐趣,应该详写什么?
  
  生:这样的话,就应该详写“种花生、收花生”。
  
  师:而略写——
  
  生:略写“尝花生、议花生”。
  
  师:这也是有详有略,只不过详写和略写的对象不同了。还可以怎样来安排详略?
  
  生:还可以详写“尝花生”,其他部分略写。这样就是主要说他们吃花生的事情了。
  
  师:是的。这样安排,文章就突出了他们吃花生的场景、乐趣。同学们,这时你会发现文章的详略可以有不同排法,那么究竟怎样安排才叫得当呢?
  
  生:文章要详写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作者主要想说的事情。
  
  生:文章重点要说的事应该详写,其他的略写。
  
  师:大家的看法比较相似,就是文章详略的安排应该依据文章表达的中心来确定,你重点想告诉大家的事要写详细了。
  
  有详有略,这一谋篇布局的表达方法,在小学课文中经常出现。学生在阅读一篇有详有略的文章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很快就能发现。他们对“详略得当”等词汇早已非常熟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很注重对这种写作特点的概括,指导学生了解,但大多也就止步于此。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也很有必要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安排就详略得当?不这样安排,就详略不当?”这就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沿着这个问题追问下去,让学生深入思考,一连辨析了几种不同的情况。文题可以都是“落花生”,但表达的中心不一样,重点要说的事不同,详略安排就会有所差异。结合这篇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详略安排应该因事而异。这样的辨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益于他们今后自己在写作时合理安排详略。
  
  三辨:语言,因人而异
  
  《落花生》这篇课文共428个字,篇幅短小,语言又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学生读这篇文章几乎没有障碍,一读就懂。文章又没有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华丽辞藻。因此,学生往往会轻视了这篇文章的语言,认为没有什么好学习的,甚至感觉这篇文章太普通,不算“好”。如何引导学生跳出“好词好句才是好文章”的错误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许地山其人,请学生进一步思考辨析,初步感受“文如其人”的特点。
  
  师:同学们,文章读完了。回头再看看这428个字,你会有一个很奇妙的发现。请你浏览一下文章。
  
  (生边迅速浏览文章,教师边提醒学生关注文章语言特点)
  
  师:文章中有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吗?有精巧别致的比喻句吗?有典雅秀丽的诗词吗?有俏皮生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吗?
  
  生:没有。
  
  生:没有。
  
  师:那这篇大作家的散文名篇的语言里都有些什么呢?我们看一个例子(出示文中写人物对话的语段),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对话都没有提示语,差不多都是直接写“父亲说”“姐姐说”“哥哥说”。
  
  师:通常我们都说要把提示语写生动、写精彩才好。是不是许地山不会写,只能这样简单地写写?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思考,同桌间交流)
  
  生:我们觉得不是作者不会写,他一定可以把这些提示语写详细。
  
  师:那为什么不写呢?
  
  生:不写那么复杂,就是要写得简洁一点,不啰唆。
  
  师:很简洁,很朴素。这像谁?
  
  生:(思考)像落花生。
  
  师:像它一样——
  
  生:朴实无华!
  
  师:你是真读懂这篇文章了!它还像一个人。谁?
  
  生:像许地山。
  
  师:是呀!许地山一生勤俭朴素,无私奉献,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这篇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特点,正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同样以“落花生”为题,老舍先生写出来的文章,风格和这篇就大不一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关于文章的语言风格,在小学阶段我们不需要向学生做过多讲解。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领略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却是必要的。读《落花生》一文,读者的心境是平和的,就仿佛坐在许地山面前,听这位谦和朴素的长者娓娓而谈。这缘于作者简洁恬淡的语言表达特点。文章讲“落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显然也适合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如堆砌很多华丽的辞藻,运用很多精巧的修辞,表达效果反而不佳。
  
  学生在阅读时未必能领略朴素的语言有何妙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和语言像谁?这就促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与落花生、许地山联系了起来。在辨析中,学生发现简洁朴素的语言、朴实无华的落花生、淳朴低调的许地山,这三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和谐,那么自然,那么恰当。不需要过多地拓展,只这样稍稍辨析一番,学生感受到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影子,文章的语言与文章的内容相和谐就足够了。
  
  三辨《落花生》,探寻的是在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如何使他们的思考向纵深处进一步深入,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应该避免在学生已知的层面上转圈,发掘文本的语言价值,紧扣文章的关键所在,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既深化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15028)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相关文章:

在文本更深处漫溯08-17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08-18

语文组全员汇报课总结:向语文更深处漫溯08-23

情境作文教学例谈08-17

《北风和小鱼》教学例谈08-15

《游子吟》教学例谈08-15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08-17

语文教学“回马枪”──复习例谈08-17

复习课教学有效性例谈08-15

例谈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