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水》第一课时的磨课历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水》第一课时的磨课历程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 226403) 朱建
同事要去赛课,参赛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课《水》第一课时,邀我和她一起磨课。初步讨论后,我们将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为:1.学会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初步感受水的珍贵,体会反衬的写法。确定了大概的思路后,我们开始备课。
一帆风顺导新课
古人云:“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在新课导入部分,我做了这样的思考:我县地处长江下游,所处地区水源充足,孩子们对缺水的痛苦并没有亲身体验,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想让孩子尽快地走进文本,必须进行有效的导人。结合学情,视频导入应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丰富的画面与生动的解说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把我的想法和同事一说,竟不谋而合。我们立刻动手,在网上搜索“干旱”视频,在逐一筛选后,我们选取了一段反映西南旱灾的视频,长约一分钟。“崎岖的山路、浑浊的河水、等水的长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观看了视频后,不仅对缺水有了感性的了解,还说出了要珍惜水资源的感悟。
灵感突至品读“苦”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取水的艰难:本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思想,我们为这一自然段设计了这样的主导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水的珍贵,在书上画出来并写上你的感受。先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在品读文字之后,再来交流感受。在此基础上,抓住“一个村子、十公里、一处、一个小时、一担”这些数量词,体会水的珍贵。(语文教案 www.fwsir.com)最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第一小节。
在试教后,总觉得这一段的教学缺少亮点,虽然教学时紧扣住了数量词,学生围绕这些词谈了自己的感受,但朗读时却没有把这种取水的艰难读出味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将这种取水之苦读出来呢?”我苦苦思索着,忽然眼前一亮:创设情景,加深学生的感受,不失为一妙着。
我创设了这样三种情境,并进行有感情地引读:
在微微的晨曦中,他们——
在炎炎的烈日下,他们——
在凛冽的寒风里,他们——
学生反复诵读:“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一次次的引读,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次次的回环朗读,激起了学生一次次情感的升华。情动而辞发,学生将感受到的取水之难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一波三折感悟“乐”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同事紧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句,设计了这样的主导问题: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水的珍贵?第一次试教时,学生虽抓住了“期盼、痛痛快快洗澡”等词语谈了自己的感受,却没能将雨中洗澡的乐体会出来。
我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水的珍贵?”这个问题虽然直指作者的写作意图:写雨中洗澡之乐是为了反衬缺水之苦,从而说明水的珍贵。但把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将主问题重新设计为:人们为什么这样快乐呢?经第二次试教,发现效果也不好,学生的答案只是停留在“因为人们能痛痛快快地洗澡”,“下雨天是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这些浅层次的理解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进一步深入思考:在学生初步朗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人们为什么这样快乐呢?”这个问题,显然有些操之过急。学生还未曾有时间充分地触摸文字,咀嚼雨中洗澡的快乐,他们又怎么能说出“乐”的原因呢?这样的设计违背了学生的阅读规律。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才能做到有所感,有所悟。
找出原因后,我们将主问题重新设计为: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雨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又将教学顺序做了这样的调整:先让学生带着“人们终于盼来了这场大雨,他们的心情怎样呢?”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读好后进行交流。在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们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后,再问:“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份快乐?”再次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充分接触,学生抓住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动作和大人们的表现。在交流中品味了文字,然后教师趁热打铁,将问题引向深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快乐呢?学生在前面充分品读了文本的基础上,悟出了人们的“乐”不仅有洗澡之乐,还有储水之乐以及愿望实现之乐。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他们中一员,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又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得水之乐。最后,教师师学而导:一场大雨竟给人们带来了过节一般的快乐。然而,这样幸福的日子实在是太少了,更多的是一一干燥和炎热,那短暂的欢乐背其实是漫长的缺水之苦。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文章“以乐衬苦”的写作特点。
感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每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背后都是教师精心打磨的结果。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导人方式的选择,还是主问题的设计,都离不开学生这个基点。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立足文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否则,再精巧的教学设计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正所谓:“循流而下易以至,顺风而驰易以远。
【《水》第一课时的磨课历程】相关文章: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一课时)08-17
怎样“磨”课?08-18
磨课教学反思01-23
磨课总结反思08-22
磨课个人总结03-10
第一课时08-16
第一课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08-17
第一册 5、2地球上的水(2课时)08-17
春(第一课时)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