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俗风情;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2.问题探究了解端午风俗;品读赏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3.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说说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二、话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2、谈谈我们家乡的 “端午节”风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香囊)
3、那么汪曾祺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如何?
学生自读课文时行思考。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4、介绍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代表作品:《受戒》、《夏天的昆虫》、《苦瓜是瓜吗》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因他博学多才,情趣广泛,爱好书法,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有深入钻研。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他认为:狂泻喧嚣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虾赏鱼听流水潺潺,也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所以,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三、品鸭蛋
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在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中,让作者最为难忘的是拿一个习俗?
端午的咸鸭蛋。
2、为什么端午的咸鸭蛋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家乡鸭蛋的一句话。
(第二段“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2-6段,思考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好”在哪里?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好在哪里?并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
(作者家乡的鸭蛋“好”在:
(1)名气大。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可见高邮的咸鸭蛋名气之大;另外,上海的店铺里卖咸鸭蛋必标明“高邮咸蛋”也可见其名气大。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专门有关于高邮的咸鸭蛋的记载,更可见其历史悠久。
(2)好吃。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口感好。
(3)好看。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不似北京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
(4)好玩。可以挂“鸭蛋络子”。)
4、在咸鸭蛋的种种好处中,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恐怕就要属端午节时挂“鸭蛋络子”了。请一个同学感情朗读课文4、5段,其他同学思考端午节挂“鸭蛋络子”的乐趣都有哪些?
(挂“鸭蛋络子”的乐趣在于:一挑,挑淡青壳的,挑长的秀气的;二挂,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作饰物;三吃,一高兴随时可以白嘴吃掉,淡淡的咸味。四玩,用空鸭蛋壳放萤火虫晚上玩,好看极了。)
5、文章由“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层层推进,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1)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2)这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6、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形成你们小组的共同认识。
(认为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均可以。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7、教师小结: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四、赏语言
1、学生试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汪曾琪追求平淡而有味、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的语言特点。
试以“我最喜欢 ,因为 。”说一句话。
(1)有表情地朗读下列句子,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给四人小组讨论时间,然后请小组代表合作发言。一人表情朗读,其他人赏析。
讨论后明确: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体现作者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心态是对外乡人只知道故乡咸鸭蛋而不了解故乡不满,作者的意思是故乡不但咸鸭蛋好,故乡值得称道的东西应该有很多。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在极富口语话的语言中表示对他乡咸鸭蛋的不屑,在比较中突出故乡鸭蛋蛋黄的黄,好,充满了自豪感。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两句话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特色?请同学们在刚才朗读和品析的基础上作总结。
讨论后明确:感情上共同表达了对故乡的浓浓深情。心态上是一种自豪感。语言风格在平淡中见深情,极富口语化。
(3)独立探究,赏析词语运用。
①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③“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请你说说每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让你读句子你会怎样读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个句子中“肃然起敬”用得好。这个词语一般用法指对人的尊敬,这里却用来写咸鸭蛋,可见高邮咸蛋的名气之大,味道之好,让异乡人都产生了敬佩之情。“哦”字用得极好,在口语化的语气中听出外地人对高邮的了解就是鸭蛋。在读这个句子时“哦”可适当拖长音,表示出对高邮咸蛋的向往和知晓。同时读整个句子时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读句子时要特别读出“吱”字的味道,让人听了看了就想流出口水来。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总结归纳,体会语言风格:
在朗读品析句子的过程中,我们真是体会到作者散文语言的风格,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种风格特色。
(讨论后明确:平淡处见深情、平淡处见风趣、平淡处见味道。)
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五、吐乡情
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也有儿时的真趣,也有生活的真情。用你最擅长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理念】
《端午的鸭蛋》一课属于民族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学生不难理解其内容,关键是如何激起他们的兴趣,来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情趣。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情感,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领会作者热爱家乡民族文化,怀念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4、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然后引入端午节。
2、端午节有哪些传统美食?我们沂南有哪些特色美食?(煎饼、豆沫等)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食物,你曾经想过用笔去书写它们吗?有一位作家吧端午的美食写在了他多情的文章里,他就是汪曾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端午的鸭蛋》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字词预习检查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由学生小主持主持本环节。根据预习情况介绍作者,朗读字词,师生共同正音,释义,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看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小组内合作完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
第二部分(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
第三部分(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
文章的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作者写端午的鸭蛋,不光写了端午的鸭蛋,还写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还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生思考后回答。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抑制不住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四、小结
汪曾祺用优美多情的语言来赞美家乡的鸭蛋,那是浓浓的故乡情,同时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了解了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也拿起笔谢谢自己家乡的美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汪曾祺老先生对家乡的情融入这小小的鸭蛋里,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品味一下他优美生动的语言。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一)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为高邮的鸭蛋拟一句广告词,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注意突出特点。相关词有: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 。
2、要求学生阅读4到6自然段。感受与鸭蛋为伴的童年的端午的快乐可以
这样的句式:童年的端午是———的,因为———(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并展示。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高邮鸭蛋,百吃不厌,与众不同,美名远传,流传至今,永远NO.1。
(二)品味“鸭蛋”,体会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找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细细地品一品,并结合课后题说一说。
美句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
生大声美读,后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展示如下:
1、一男生朗读并谈感受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一女生朗读并谈感受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一生谈感受后全班齐读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师总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拓展延伸
1、一个古稀老人都能把小小的鸭蛋写得趣味无穷,是缘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有一颗童心,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食品,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你多情的语言去描述它们吧,欣赏它们吧。它们也会像高邮的鸭蛋一样美名远扬。
生开始练笔,一小段即可。
找两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四、小结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趣味无穷的,生命是多情的,人生是充满趣味的,我们要用我们细腻的心思去感悟,去体会;用我们灼热的目光去浏览,去欣赏;用我们深情的笔调去讴歌,去赞美。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1、出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①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②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③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3、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预习文本,诵读指导
字词积累
三、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3.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1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4、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主要内容与民俗有关,旨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间文化,通过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韵味。
【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独特体验和看法。但他们对传统文化却相对疏远,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可见,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生字词,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情韵,理解作者在自然而然抒写独特感受的妙处;初步了解保护地方特产和民俗文化的法规知识。
2、过程与方法:从本地端午习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品味语言,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讨论交流中理解鸭蛋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反思家乡民俗,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初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商标法》的相关条款。
【教学重点】
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情感和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作者汪曾祺;预习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自己的家乡端午节习俗、家乡土特产等;教师打印《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涉及到特产或节日民俗保护的有关条款(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星期六,本该放假,我们为什么还要补课?(学生回答)对,今天补课就是为了端午节能放大家回家过节。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但更多人比较赞同的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名臣、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诗人节。我们这里的端午都非常隆重,而且有很多习俗,谁来说说有哪些习俗?(学生发言)。在中国,是不是每个地区端午的习俗都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比如江苏省高邮一带的习俗就和我们本地的有较大区别,那里的端午与鸭蛋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去感受作者家乡的风俗,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思。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7课。
二、感知与品味
(一)明思路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全文是否只写端午的鸭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否;课文分别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屏幕展示)
2、作者家乡高邮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你认为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习俗略;屏幕展示习俗图片)
3、作者将吃“十二红”放在各种习俗之后,将介绍家乡的咸鸭蛋放在端午的鸭蛋之前,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交流后明确:这样安排能很好地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
(二)品情思
(人们都说汪曾祺是美文家、美食家,他以优美的`笔法抒写美食之精华,风格可谓别具一格,看似寻常事物,只要用心品味,定能品出物外之味。)
读课文2—6段,勾画富有情趣的语言,说说作者在鸭蛋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思?用“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短语)的情思”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分组完成:1、3组重点品读2—3段,3、4组重点品读4—6段,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品味)
学生交流: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如深深的自豪感、热爱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思念家乡等等)情思。
(三)嚼语言
读课文2、3段,谈谈你对课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交流明确:多用口语和方言,适当以文言和古诗句点缀。语言平淡有味,不乏幽默。
三、拓展延伸(屏幕出示)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与表达思乡之情有关的古诗句。
例如以下古诗中有关诗句:
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想一想,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如何推广和保护,可能会涉及到那些法律条款?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诱导点拨(《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3、请分别为家乡的某一特产或高邮咸鸭蛋各拟一则广告。
五、总结本课(屏幕出示)
结语: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更多地注重外国节日和文化,常常忽略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了解、关心自己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要做好我们文化的传承人。
六、布置作业
搜集、积累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和对联。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5
一、欣赏配乐图片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的典型庆祝方式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节日和习俗?用轻音乐,为的是不破坏本课力图要营造的清新、典雅的意境。放一张图片让学生说一张确实比起所有的放完再说要热闹的多,但是实在不忍心这样的课一开始就这么吵吵嚷嚷!
二、生字词教学读读写写用用双基落实做到实处
三、默读课文感知
问:课文包括哪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下面的教学服务。)
选择你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大声地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喜好,这样也许效果会好点。)
问:这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情感?
1、对同中存异的端午风俗的喜爱;
2、思乡爱乡为故乡自豪;
3、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课件用超级连接,可以随着学生的思路走,当学生说到一点的.时候再追问一下,带动所有的学生思考。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发挥出来。提到1时问学生文章提到的共同的端午风俗是什么?他家乡特有的是什么?用图片展示。提到2时让学生找寻具体的句子读出情感并展示作者以思乡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提到3的时候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的痕迹,同时体验自己的生活。
这个环节过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介绍作者的作品特点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北京。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让学生看一看明白散文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各有特点。
五、引用汪曾祺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品味课文的自然家常平淡的特点
自然和家常的特点学生应该很快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构思,笔法都很自然,文章的取材很家常语言也像聊家常,就是平淡这点可能学生很难苟同,那么就用一段话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危襟正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是真实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引导学生去领会去寻找让学生在课文寻找平淡生活中的真情趣同时让学生去找寻自己平淡生活中的真情趣。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要告诉学生一种在平淡中寻找真情趣的生活态度。
六、汪老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从而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找一找例子读一读比一比(把它替换成较一般的表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学会欣赏作家的语言。
七、配乐快速欣赏汪曾祺的散文片段在明白和领会了一点作者的生活态度,作品语言风格,和构思的方法后,静静地欣赏,我觉得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何况选择的都是很有意思的作品,最后加以总结:作者的文章传达出了味外之味大家去读一读他的散文品一品这两个味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饱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品读,鉴赏,教师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多媒体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请大家看大屏幕,(学生看大屏幕)这是当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从面容和穿着上看,汪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明确:慈祥 朴素。)
师:慈祥、朴素是汪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其实,他的文章也像他的为人一样,语言亲切,平实朴素。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络(laò)子 薄罗(baó) 门楣(meì)
2.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情况。
3.精读课文。
(1)课文一开篇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习俗?这其中哪些是家乡特有的风俗?这与后文写端午的鸭蛋有何联系?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水到渠成地写到了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说,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且把它读出来。(学生边读教师边做指导。)
明确:一枚小小鸭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这实际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三、 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过渡)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你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
朗读课文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可以参考下面的表达形式。
“ .......”(这个句子)使用了口语(或方言、书面语、古语、成语等),(形容词,如形象、幽默、风趣、朴素等)地表达出(或写出)的(情感)。
比如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成语,朴素中带有点点幽默地表达出了作者以家乡能有这样的鸭蛋感到无比自豪的情感。
(学生活动)
师: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的仅仅是“咸鸭蛋”,是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作者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明确:(学生可围绕下面内容来谈)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不必说端午,也不必说中秋,就是春节,这个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今天似乎显得年味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会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春节在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给华人拜年。而韩国已经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学了本文后,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六、布置作业
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写在练笔本上)
七、板书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7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感受课文情趣。
2、掌握品读语言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心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解读文本内在韵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认真品读,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资料
资料(陆建华《汪曾祺和高邮咸鸭蛋》
有人对汪曾祺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第三,前头还有(高邮咸鸭蛋)。”
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高邮咸蛋在汪曾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们就走进高邮,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那枚鸭蛋究竟装着什么,让他念念不忘。
二、温故知新
三、明确目标
四、品语言找趣味
《社戏》结尾说再没吃过那夜的好豆,再没看过那夜的好戏。其实,戏并不好看,豆子也一般,作者难忘的是儿时的记忆,这是最有趣的。有人说,本文的4.5段最为有趣,你能找到相关句子吗?有没有唤醒你儿时的记忆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自己找到的趣句在组内范读,并和小组同学交流感受,品出趣味。适时介绍品味语言方法,品出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又用怎样的情感介绍家乡特产。
五、赏风格感魅力
1、介绍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方言入文文言入文)
c有淡淡的幽默。
2、学生自由选例,结合课后题进行品味评析。
3、归纳语言特色。
a、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b、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c、淡淡的幽默。(增强文章趣味性)d、文言点缀。(使文章增添了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六、拓展延伸:说风俗
1、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并说出这个节日的习俗?
2、假如你是周至县的县长,你要举办“中国周至·民俗文化节,”你有怎样的设想,会通过哪些渠道来推荐周至民俗文化?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民俗让你难忘?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请以“一说起家乡,我就想起了家乡的------”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要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第17课。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 楣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03-13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11-10
八年级语文教案《端午鸭蛋》08-20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01-1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02-22
温热的咸鸭蛋作文08-23
端午鸭蛋读后感07-2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十七课端午的鸭蛋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