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

《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

时间:2022-08-23 09:02:51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

  梦想在小溪中流淌——《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
  
  作者/骆亚萍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温馨的风格。
  
  我特别喜欢这首词,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作为市级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我精心备课,做了课件。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我太自我了,只顾自己沉浸在词的意境中,却没有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们看着老师激情洋溢,只是端端正正地坐着,小心翼翼地配合着老师。于是,我修改了教案,第二次试教。这次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看似都合情合理,学生的参与面也较广。导入从课题人手,有关词的知识也涉及了。检查学生读文情况,他们也没有读错字,也大致能说出词意,有的学生甚至能提炼其“词眼”。但平平淡淡,还是没有什么特色。
  
  怎样设计才能使课堂有亮点呢?我们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认为:作为参赛课,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课堂还要有所创新。(但是,创新不等于花哨,每个教学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对学生要提具体要求,检查时要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力求每个教学环节,学生都积极主动,都有收获。
  
  在语文教学上,学生对于要认识的文本,总是以“先在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去领悟、接受的,而文本总是以一种陌生面孔存在和出现的。因此,我想从“先在”与“陌生”之间相似联系上切入,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我要求学生始终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悟词的特点。这样,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就能从诗与词的比较之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第三次试教,我设计了以下导入环节——
  
  师:还记得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吗?一齐背一下。
  
  师:乡村是如此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村居》,不过它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看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字词的教学大有学问。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什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什么?橘子的皮去掉呢?那么把苹果的皮去掉呢?前三个问题,学生总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剥(bao)o”教师板书:剥。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时,有的说“剥”,有的说“削(xiao)。”教师板书“剥削”,引出“剥”是一个多音字,同时“削”也是多音字,“剥、削”两个字合在一起又是另一个读音、另一个意思。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牢牢地理解了“剥”这个字的读音及意思。
  
  在“读词解意”这一环节,预设的内容比较容易把握,生成的内容在前两次试教时由于设计不当,学生的发言不够精彩。后来我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特级教师盛新凤的教法:把词读“胖”,把诗句读“厚”,读出画面感,让想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即先让学生想像画面的局部,再想象画面的整体,先请学生说局部,然后再请他们说整体。做到备课时心中有学生。第三次试教后效果果然不错。在这过程中,我演绎了属于自己的朴实,属于学生的真实,多少找到了点“课感”。
  
  有读“胖”,就有读“瘦”。在把“诗词读‘瘦”’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力求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醉!一个“醉”字看似平常,却是画龙点睛。(www.fwsir.com)在最初的设计里我粗粗略过,整节课显得很平淡。后来我注意了品词,还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语最能概括表达这首词的意境,并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教学过程中,学生列举的“溪”“醉”“好”“喜”……体现了不同程度个性化解读。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逐一在黑板上板书。最后落脚在“醉”字上。我用富有激情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说翁媪“醉”在哪里。学生说得精彩纷呈。很多听课的教师说这一环节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经历这一“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真的有点儿“醉”了,我也“醉”了。
  
  在读的环节,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课文的主旨呢?我以为,辛弃疾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爱国英雄,他看到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曾写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但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辛弃疾心中既有许多无奈,又有几分闲适与超脱。所以《村居》这首词不能看作是他不得志的牢骚之作,应读出乡村的自然美,读出作者的怡然自乐。正如一位哲人说的“人类创造了城市,上帝创造了乡村”,上帝创造的乡村是令人神往的。
  
  在“拓展升华”这一环节,我营造了余音绕梁的情境——
  
  师:让国家富强,让百姓安居乐业是辛弃疾一生的梦想,一生的追求,而这种梦想,这种追求,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有所流露。课下同学们可找来这类的作品读一读。
  
  师:看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你们能否读懂诗意。
  
  师:告诉大家,词牌名是什么,题目是什么?现在老师说诗意,你们说诗句。
  
  师:“路转溪桥忽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这份惊喜,读出夜晚的宁静。
  
  师:“清风、明月、惊鹊、鸣蝉”,乡村生活是如此美好,此时此刻,我们怎能不醉在村居,醉在村居……
  
  经过多次磨课,当我站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品味“青青草、相媚好、无赖”时,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顿悟的喜悦以及听着他们天真的表达、个性的朗读,我仿佛进入了教学的至高境界,而达到这一境界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追寻的梦。
  
  《清平乐·村居》中的那条小溪承载着辛弃疾的梦已缓缓地流淌了八百多年,在这条溪流中,我还将追逐我的梦。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健康路小学)

【《清平乐·村居》教学手记】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04-22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想04-29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07-05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5篇04-20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5篇)04-20

清平乐村居改写08-24

改写《清平乐·村居》03-23

清平乐村居作文06-10

清平乐·村居作文03-20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6篇)06-07